(共23张PPT)
实质:从汉到明清君臣地位的变化
从汉到明清君臣议政礼仪的变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中枢机构的变革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欧洲殖民者入侵澳门、台湾的史实,认识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
2、完成统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
(一)废丞相设内阁
结合材料归纳,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
(1)原因
材料1: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2:(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 擅政。
①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
过重的教训。
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
胁皇权(加强君主专制需要)
③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宰相职权扩大
三
1.废丞相(公元1380年)
(2)影响
①加强皇权(实质:强化君主专制)
②客观上加重皇帝负担,行政效率低下。
③皇帝若专断独行,易造成决策失误。
思考:
朱元璋废相的目的达到了吗?
材料1: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完。
材料2: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一)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公元1380年)
2、设内阁
①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一)废丞相设内阁
(1)历程
(2)性质:
(3)运行机制: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英宗
明神宗
Y(明内阁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O
X
(时期)
部权尽归内阁
形成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辅佐皇帝处理
政务的秘书机构
3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差异
思考:内阁制度是否等同于宰相制度恢复?
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权力来源
任免
职权
对君权影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咨询机构,无决定权
经皇帝与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加强君权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顾问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差异
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 ... 到了明代 ,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知识点: 宰相制度的废除 [答案] B
[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 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 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排除D。
【课堂练习】
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知识点:内阁制度 [答案] D
[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课堂练习】
(二)宦官专权
(1)原因
利用宦官牵制内阁;宦官更容易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
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3)实质
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附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司礼监、内阁大学士,内外相维”
(4)影响: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魏忠贤
宦官权势达到极点,作威作福,党羽遍全国,自称九千岁,任意诛杀异己,忠良遇害者甚多。后明思宗治其十大罪,自知时日无多,自缢而亡。
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
宦官专权
皇权强化
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强化: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了保障。
【课堂小结】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官方: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概况:15世纪前期;七次;亚非30多个,远达到非洲。
2、特点:
3、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宣扬国威)
郑和航海路线图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材料:(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时间长、规模大、
范围广、领先世界。
(一)官方:郑和下西洋(1405—1433)
4、影响
积极:
(1)规模空前,领先世界,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
(2)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材料: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二)民间:海禁政策
材料1: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1、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原因:
(1)政治:对日本经济封锁,打击倭寇
(2)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
导地位。
(3)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
洋观念意识淡薄。
3、影响: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材料2: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三)海防危机
1、倭寇”威胁
措施: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结果: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隆庆开关—1567年)
2、欧洲殖民者入侵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3)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戚继光平倭形势图
▲澳门大三巴牌坊
▲热兰遮城
就基本层面,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态度:宋元——主动开放
明朝——逐步自封——闭关锁国
目的:宋元——海外贸易,获取商业利润
明朝——宣示国威,巩固宗藩关系
影响:宋元——外贸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明朝——贡赐贸易消耗了国家实力
探究:明朝经略海疆的观念与宋元相比有什么变化?
(一)内陆边疆
明朝形势图1433
结合教材归纳:
明朝是如何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
地区 措施 特点
蒙古
西藏 东北 有战有和、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
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上层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威德兼施、
以夷治夷、
因俗而治
重北轻南。
影响: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明清易代
1.原因: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
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
1616
努尔哈赤
统一女真
建立大金
1636
1644
1644
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李自成攻占北京
崇祯帝自缢,明亡。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二)明清易代
1.历程:
1368年
明朝建立
元朝灭亡
14、15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4-17C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近代科学产生
强盛的明朝,暗藏着保守、专制落后的一面。
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了保障,但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政治黑暗。
在外交上,在短暂的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海禁政策,丧失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的机遇。
整个世界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内部潜藏着种种危机,逐渐落后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2018博鳌亚洲论坛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政治制度之变
二、对外关系之变
三、边疆形势之变
(一)废丞相设内阁
(一)官方:郑和下西洋(时间、概况、评价)
(二)民间:海禁政策
(三)海防危机
(一)内陆边疆
(二)宦官专权
强化了君主专制
(1)积极
(2)消极
(二)明清易代
1、倭寇”威胁
2、欧洲殖民者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