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第十二课
道通天下,四通八达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工具的作用
概念解读
交通:是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从中国传统社会交通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逻辑来看,交通发展与国家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应性。
铁路
公路
水路
空路
管道
交通
运输
通信
邮政
电信
古代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形成经历了自然天成和人工建设两个阶段
“探路”源何处?(形成)
骑骆驼
坐轿子
坐船
坐牛车
骑马
赶驴
步行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总结:中外古代交通工具:借助人力、畜力和风力;具有等级色彩
1 交通工具
一、古代水陆交通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交通的起源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然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材料一: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释名》
材料二:(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2.古代陆路交通:人工道路的铺设
(1)世界
古罗马:罗马帝国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阿庇亚大道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出自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
陆路交通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2.古代陆路交通:人工道路的铺设
(2)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丝绸之路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现统一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以“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急切需要加强交通以巩固统一。于是立即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立,在战国交通的基础上,“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经过修整与沟通,将各国道路纳入以全国为规模的交通系统之中。
——王子今《秦交通史》
驰道:为弛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直道: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史记·蒙恬列传》
驰道宽67.5米,中间三丈是皇帝专用的道路。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
直道,但一点都不直,而且是典型的军事公路。直道起点在离咸阳不远的云阳,经过陕西省抵达子午岭,然后到达今天陕西和宁夏交界处的定边县,再由定边南折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经过内蒙古乌审旗和东胜后,到达终点站包头。这个“直道”九曲十八弯,目的是对付和防范匈奴。
五尺道,五尺不足两米,道路很窄,是秦朝时连接云贵与蜀的重要商道。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秦朝道路示意图
秦朝五尺道
秦朝直道
陆路交通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知识拓展】——直道与驰道
1、位置不同
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
全国各地的驰道。而秦直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境内。
2、用途不同
秦驰道主要用交通,方便皇帝出巡,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而秦直道用途主要是军事作用,可以作为运兵通道。
3、数量不同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就有9条。而直道只有一条,从亲代云阳通往九原郡,全长700余千米。
4、速度不同
直道由于道路更加笔直,道路的速度要快于驰道。
材料1: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2(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 《汉书·贾山传》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2.古代陆路交通:人工道路的铺设
(2)中国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代: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秦世旧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骑置而无车马,而律犹著其文,则为虚设,故除《厩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为《邮驿令》。——《晋书》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新唐书》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魏晋邮驿画像砖
唐代: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汉:连接亚欧北非的通道—陆上丝绸之路
秦: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 取力人工: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一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有何不同?
(2)两国为何要大力修建道路系统?
1.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军事需要。
2.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古代道路建设的意义
2. 取力人工: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3.古代水路交通:运河的开凿
(1)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材料一:吴会黄池,阙深沟于商、鲁之间,城邗,沟通江、淮。 ——《国语》
材料二: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 ——《淮南子》
◎灵渠及其纪念邮票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3.古代水路交通:运河的开凿
(1)中国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km,为世界之最。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
——《资治通鉴·隋纪》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水路交通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3.古代水路交通:运河的开凿
(2)法国:17世纪开通的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米迪运河示意图
联络法国南岸的马赛和西岸的波尔多,直线距离不长,但其间山脉纵横,海道则危险且长,必须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连接两海的重要门户——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间才能沟通。而17世纪西班牙人因近水楼台,是海峡无可争议的霸主,法国人则重税才能过关。于是,1666年10月自号“太阳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里凯建设内陆运河。 ——陈薇《两海之间》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3.古代水路交通:运河的开凿
(3)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阿姆斯特丹地图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交通网络初步成型,人类分别从东西方的视角又开启海洋探索之路,陆地到海洋,农耕到工业,技术推动下的交通运输业日新月异
“寻路”向何方?(发展)
二、对海洋事业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对海洋的探索
(1)古代中国
①西汉: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②宋元: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③明代: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历史罕见。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学习任务3
1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促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因素有哪些?
二.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
学习任务
1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
④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⑤强盛的国力支撑
二.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
二、对海洋事业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对海洋的探索
(2)古代世界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维京海盗船模型
8至10世纪,维京人在北欧海域称霸,他们所使用的船型船体狭长,两端高高向上翘起,船首有蛇形或龙头形雕像,船尾有橹无舵。这种船吃水较浅,航行起来速度比较快。维京海盗使用这种船穿越了大西洋,从地中海到达黑海,令当时的欧洲人闻风丧胆。
——菲利普《极简海洋文明史》
◎亚述宫墙上的腓尼基军用桨帆船浮雕
腓尼基人(Phoenician)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自称为迦南人(Canaan),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创立了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其他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维京人(古挪威语:víkingar),别称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屿,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个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Viking Age)。
在古英语中,“vikinger”是在海湾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盗;“vikingar”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维京人的老家是挪威、丹麦和瑞典,除了征战,维京人还是出色的航海家,向西他们逐渐发现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最终到达北美。向东他们一度到达了里海。
其他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二、对海洋事业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2.全球航路的建立
(1)海上航线的建立
①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②过程:
A.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B.哥伦布到达美洲。
C.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D.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新航路开辟线路图
西方早期海洋探索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受制于航海技术,以狭窄易通过的海域
特点: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主导国由中国变为欧洲国家。
影响: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陆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全球交通联系和人员来往变成现实。海上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海上航运距离。
1869年
苏伊士运河
1914年
巴拿马运河
结合69页南宋海上贸易图,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交通的特点及其对交通进步的影响?
学习任务4
2 西方:新航路开辟
二.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
二、对海洋事业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2.全球航路的建立
(2)运河的开通
①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巴拿马运河: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路最初要通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轮船交通。1847年,运往东亚的商品的流通时间,至少还需要十二个月,然而现在已经减少到十二个星期左右。全世界商业的周转时间,都已经按相同的程度缩短,参加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已经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这就对利润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资本论》
◎巴拿马运河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
(1)西方
①1814年,史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等行业的发展。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13年英国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火箭号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
(2)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人字形路轨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
(2)中国
③近代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
①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
②区域分布不平衡
③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
④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设计建设
⑤推动了社会力量壮大和近代化发展
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政局动荡不安
③封建顽固势力阻碍;④帝国主义侵略,资本输出
京张铁路通车庆典南口茶会盛况
凡立国铁路愈多,其国必强而富。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
立国自强疏》
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
②带动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③铁路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
④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
⑤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一大批沿线城市兴起。
⑥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富尔顿是美国著名工程师,他制造的第一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长21.35米,1803年在法国的塞纳河试航成功,但当晚为暴风雨所毁。四年后,富尔顿在美国造成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长45米,于1807年8月18日在纽约州的哈得逊河上作历史性的航行,航速为1.61公里/时。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2.轮船航运业的发展
(1)西方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蒸汽机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富尔顿及其发明的汽船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2.轮船航运业的发展
(2)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打破了列强对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华蘅芳、徐寿所做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水,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曾国藩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3.汽车的出现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卡尔本茨和他的“奔驰1号”汽车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 时间
1月6日 (1841) 湖南 广东 广州 1000 51天
贵州 1000 47天
四川 1000 79天
当时英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60天,从印度开来约30至40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也不过4个多月。……1841年英全权代表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25天。英军从浙江的舟山派轮船至印度调集援军或军需品,来回时间几乎相同于清方从四川调兵至广东或从陕甘调兵至浙江。
思考中英双方的调兵速度有何不同?为何有这样的不同?
——以上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学习任务5
1 命运的分流:调兵速度的鸿沟
英国:轮船
中国:骑马、步行
VS
1840年6月中旬,英国抵达广东沿海战舰4艘,林则徐认为英夷“实无能为”并上奏报平安,而当这份报平安的奏折到达北京那天,7月17日,英军已占领定海舟山12天了。
三.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
(1)技术的交流:
史料阅读:
当马车和火车交通工具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当大工业所造成的生产集中(其他情况除外)要求新的交通来迅速而大量地运输它的全部产品的时候,人们就发明了火车头,从而才能利用铁路来进行远程运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4-345.
纵深发展
要求革新
2 技术的跃进:西方交通的蜕变
技术保障
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
三.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19世纪60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中国人制造的“黄鹄号”蒸汽汽船试航成功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中国:
追赶的脚步从未停歇
3 中国的追赶:近代交通艰难起步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
三.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西方 中国
火 车
轮 船
汽 车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①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
②1909年京张铁路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①19C20S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C60S中期“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轮船招商局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初见于上海
当时沿海和长江航运已为外洋垄断,新成立的招商局简直没有“立足”之地,于是李鸿章为招商局争取了运送漕粮和一些官府物资的专权:此举是轮船招商局得以维持的关键。……
轮船招商局的建立.确实达到了“分洋商利权”的目的。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绪二年)间.外国航运公司收入总共损失四百九十二万三千两,这期间中国商人少付给外国商人的费用当在十三万六千两以上。
——张文华著,帝国护卫 晚清中兴四名臣,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01,第223页
你怎样理解轮船招商局在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意义?
学习任务6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它的成功创办和业务拓展,对打破列强在华航运垄断有着重要意义。
三.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交通事业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变迁,世界在发展中日新月异,华夏儿女骋怀游目、交流互鉴,与世界人民共话美好生活。
“论路”在脚下(影响)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促进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①政治: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交通建设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③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①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②京汉与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淮阴(曾名清江浦,现与淮安市合并)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发展而兴盛,在明清之际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明清时期淮阴位于黄、淮、运、盐四河交汇之处,南漕北运,淮盐营销,换乘车船,都以这里为枢纽。……1872年,漕粮改由轮船海运,河运的地位一落千丈;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淮阴行旅中转站的地位一朝丧失。……曾经50多万的居民已离散飘零,仅剩区区7万。显赫一时的历史名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之时,竟然失去了设市的资格。
——摘编自姜新《近代苏北城市变迁探析》
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③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④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伊利运河这条大动脉的成功打通也带动了纽约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纽约市的人口在运河建成之后出现了急速上涨的局面,由1820年的12万人,增长到了1860年的108万人。……曾经有位美国国会议员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伊利运河落成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晴雨表之前都是悬挂在伦敦交易所;但是如今,全世界所有金融市场的晴雨表都转移到了美国的华尔街上。”
——文义明《贪婪的华尔街》
◎伊利运河示意图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①唐朝最盛时水驿260个,陆驿近1300个,主要邮路7条,从事驿务的人员2万多名。
②明代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③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④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⑤晚清时,电报、电话传入中国。
◎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清代电报局
◎清末陕西邮差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民信局收据
上海的大清邮局
邮驿制度
在我国古代又称为“站赤”,即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铺急递为主体的步递网路。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课堂小结
水陆交通的变迁
陆路交通(原始社会、古代)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水路交通——运河
中国古代(西汉、宋元、明朝)
加强沟通,促进政、经、文发展
西方(古代、近代新航路、运河)
陆路交通
海路交通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交通与社会变迁
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