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模块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危机中的较量——民心之变
壹
邹容生于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 渝中区)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已熟读 四书五经,能诵读《 史记》、《 汉书》等史学名著。此时,正当 维新运动高涨之时,邹容逐渐接触到以 “ 新学”、“ 西学”为主的书刊,并因此而萌发了蔑视封建文化、 科举制度的看法。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后因攻击程朱及清儒学说,被书院开除。1901年, 四川省首次选派学生赴日留学,邹容试后获录取,后自费留日。到日本之后,邹容刻苦读书,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 资产阶级启蒙著作,曾“自比法国 卢梭” 。回国后在爱国激情驱使下,邹容著《 革命军》一书,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由章太炎作序。该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后《苏报》案发生,章太炎入狱,邹容听说后自投捕房,以与章太炎共患难。邹容距出狱只有两个多月,即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在狱中逝世,年仅20岁。
从邹容的经历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重要信息?
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成立
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油画《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
第二条 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中国同盟会总章》1905年8月20日
革命组织的建立
1905年
鞑虏是历史上汉族对边疆的蒙古族、满族等少数名族的称呼。
10月,在《民报》上被孙中山阐发为
民族革命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
次数频繁;集中于南方,沿海居多。
革命党人的起义活动从时空上看有什么特点?
革命党人的起义活动为什么多集中于南方沿海?
便于武器运输;
又临近香港、澳门,便于起义人员聚散;
远离清廷统治中心,防备力量相对薄弱;
华南为中国侨乡,从而易于募集革命经费。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幸福永也。
——林觉民《与妻书》,写于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4日夜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与妻书》原件
《神州日报》漫画“实行立宪”,1907年9月
有音无形,有调无人。
虽可娱人,究属愚人。
其故维何,徒以虚声。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不同于原清朝内阁),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竟然只有4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
孙中山:“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
新局中的妥协——国体之变
贰
武昌起义后两个月内,全国多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各省的响应独立,虽由革命党人运动发难,而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无不加入革命动作。···竟没有一省的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作敌对行动的。可见国人对于满清政府的感情了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
建立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名: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首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意义: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以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实际情况
国家统一:北方尚未收复,军事压力山大
政治制度:皇帝尚未退位
社会性质:未改变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其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宣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结束。
2月15日,南方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我们怎么看孙中山的让位?
“中国版光荣革命”
1)内容:
①主权在民(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三权分立
③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
2)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意义: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选必1 P14】
史料: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71.43%。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时的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根据史料,概括《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预测这部宪法的命运?
特点:同盟会成员占多数;大多具有西方民主意识;以中青年为主;
可能会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缺乏广泛性、代表性
革命后的评价——社会之变
叁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成,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
由于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且根深蒂固,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革命还远没有渗透到中国的广大乡村。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地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积极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方面)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思想方面)
促使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方面)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方面)
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