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检测(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
( )
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
3. “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4. 右图是“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一幅抗议图片,抗议者提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下列哪些内容属于抗议者反对
的范畴 ( )
①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和买卖
②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③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
配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1921年底,基辅郊区农民彼得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集市出售,结果是 ( )
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粮食被没收
C.他只能出售一部分
D.行为合法,无人干预
6.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上述材料表明 ( )
A.美国政府派哈默对苏俄进行经济援助
B.苏俄政府开始以出卖国家主权的方式换取外来援助
C.苏俄政府开始与美国同流合污,利益一致
D.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 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
苏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
8. 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
9.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10.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与斯大林体制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⑤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⑤
12.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
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3.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14.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15.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50年后的苏联是否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效果怎样?(8分)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5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前两则材料有何联系?(5分)
17.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6分)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8分)
(3)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8分)
答案
1.B 2.B 3.B 4.A 5.A 6.D 7.D 8.C 9.D 10.B
11.A 12.C 13.D 14.C 15.C
16.(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较早被停止。
(2)特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7.(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