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湘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6 19: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湘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
1谁在运动
2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3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6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
1谁在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知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作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能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相对参照物位置的变化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模拟小车运动,会使用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并用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分析证据得出小车运动的结论。
科学态度、STSE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以及运动轨迹有探究兴趣,探究活动中尊重事实,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交流与合作。乐于用已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玩具小汽车、人偶模型、植物、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课件展示∶运动的世界(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穿梭、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等)
交流∶同学们,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哪些物体在运动 你是怎么判断的
谈话引入∶判断谁在运动,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谁动过
游戏演示∶让4-5名同学走到教室前台,1名同学作为判断者,其余同学站立成一列队形。判断者面向队列站立,先记住队列中各同学的位置,然后转身,队列中的同学迅速移动位置,判断者再转回面向队列,判断谁动过。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谁移动了 选择与什么进行位置比较的
再次游戏,让全班同学评论判断者的判断是否正确。
班级交流,谈游戏判断的感受。
小结∶我们在判断谁动过,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改变,就说物体在运动;反之,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为静止。
谁在运动
课件展示∶教材P52页汽车运动的场景图。
交流∶坐在车内,我们是怎样知道汽车在运动的
设计模拟实验∶用玩具小车、人偶模型分别模拟汽车、车内的乘客,固定的植物盆景模拟路边的树木(静物),推动玩具小车,模拟汽车行驶,观察此时人偶与树木等物体的位置变化。
分组实验并记录∶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计时、测量等,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讨论∶分析人偶与树木(静物)等物体的位置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以路边的静物为参照,汽车和车上的人的位置随时在发生变化。我们还可以想象以车上的人为参照,路边静物的位置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继续讨论∶连出小车经过的路径,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作曲线运动。
交流∶我们生活中的运动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10)阅读资料∶指南针信箱的内容。
(三)整理,下课
2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些运动又在本质上分为两类∶平动和转动。
科学探究在物体上描点,观察点的位置变化,描述各点的运动轨迹,比较不同的运动,能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科学态度、STSE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风车、小车、线绳、轮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拿出准备好的风车,用嘴吹一处,让风车动起来。(2)提问∶风车运动了吗 它是怎样运动的
新课学习1.研究物体的运动
研究风车的运动。教师交待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a.在风车上找到中心点并做好标记,再在风车上找任意一个点也做好标记。吹动风车,观察并描绘这两个点的运动轨迹。b.在风车上找到中心点并做好标记,再在风车上找任意二到三个点也做好标记。吹动风车,观察并描绘这三个点或四个点的运动轨迹。
小结∶这种运动形式称为转动。
(3)研究小车的运动。启发学生仿照风车运动的研究方式,自行找点、标记,然后让小车动起来,观察并描绘各点的运动轨迹。
(4)小结∶这种运动形式称为平动。
(5)判断∶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的运动(课件展示教材P56页的六幅生活场景图),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图中,飞机的运动是平动;吊扇的运动是转动;抛出篮球的运动是平动与转动的叠加;铁环的运动也是平动与转动的叠加,铁环的运动还可以定义为滚动;钟摆的运动是在圆周运动当中截取了一小部分并且是一种往复的循环运动,可定义为摆动;蹦极的运动是上下的往复运动,可称为振动。
(6)迁移应用∶用简单的材料(如轮子、线绳、皮筋等)模仿上面的这些运动。例如,让轮子在一条直线上往复运动,模拟蹦极;让轮子在弧线上往复运动,模拟钟摆的运动。
(7)记录与比较∶描绘它们的运动轨迹,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方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同时比较运动形式的相同与不同。
(8)小结∶上面的运动中,从运动轨迹来看,有的是直线运动,有的是曲线运动。从运动形式来看,有的是平动,有的是转动,有的是平动和转动的叠加,有的是滚动,有的是摆动,有的是振动。
(9)阅读资料∶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些运动又在本质上分为两类∶平动和转动。其他所有运动,如滚动、摆动、转弯等,都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
(三)整理,下课
3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够举例说出运输技术给个人生活带来便利的产品,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会用路程除以时间计算速度,能用速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3.科学态度、STSE有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尊重证据,乐于合作和交流。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带轮轴的支架、线绳、米尺或卷尺、计时工具、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跑步比赛场景图
(2)提问∶我们班谁跑得快 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方法比较同学们跑步的快慢
(3)讨论并发言∶100米跑比赛,谁先到终点,谁跑得快;30秒时间内,跑的更远的跑得快……
(4)思考∶我们提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置一个固定量,例∶相同时间或者相同的距离)
(二)新课学习
1.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1)明确任务,选择方法。小组任选一种方法,然后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方法a.相同距离,比所用的时间。方法b.相同时间,比通过的距离。
(2)实验操作,做好记录∶各小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分析数据,组内比较。比一比小组内,谁快谁慢
(4)班级交流,发现问题。各组的方法不一样,不便于比较快慢。
(5)讨论交流∶研究方法不同,怎样比快慢呢
(6)小结;人们通常用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距离/时间
(7)练习∶用计算速度的方法,比较全班小车行驶的快慢。
(8)讲解∶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物体的运动速度通常是变化的,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比较不同出行方式的速度
(1)课件展示∶展示教材P60页的六幅图片
(2)班级交流∶比较不同的出行方式的速度,谈一谈自己的出行方式。
(3)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多样,说一说科技变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整理,下课
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浮力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在探究让小球动起来的活动中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出让小球动起来的共同点。进一步研究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观察并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科学态度、STSE将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意识到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乒乓球、小铁球、棉线、磁铁、盛水烧杯、小车、纸屏、海绵、弹簧、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课件展示∶展示帆船的前进图
(2)提问∶是什么推动了帆船前进
(二)新课学习1.让小球动起来
(1)让乒乓球和小铁球动起来。
a.提供第一组材料∶乒乓球、小铁球、棉线、磁铁等。
b.明确任务∶想一想,怎样让乒乓球和小铁球动起来 然后试一试。
c.动手实践∶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让这些小球动起来。
d.实验汇报∶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有手弹、手拉、吹气、磁铁吸引等。
e.小结∶让乒乓球和小铁球动起来,我们用到了推力、拉力,或者磁力、弹力等,总之,都是给这些球施加了力。
(2)尝试更多让乒乓球动起来的方法。
a.提供第二组材料∶乒乓球、盛水烧杯等。
b.明确任务∶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乒乓球动起来 然后试一试。
c.动手实践∶学生用自己想到的与之前不同的办法让乒乓球动起来。
d.重点感受弹力和浮力∶按压弹簧、海绵后再松手,感受弹力,并联想乒乓球落地后马上弹起。在水中按压乒乓球,感受浮力。
e.实验汇报∶乒乓球落地后还可以自动弹起来,将乒乓球压入水中后松手又可以冒出来……
f.小结∶小球落地后形状发生改变,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弹力使小球弹起来。水中的小球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浮力,浮力让球浮上水面。
(3)讨论∶以上两次活动中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4)总结∶力可以让静止的小球运动。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弹力、浮力、磁力等。
2.力与小车的运动
(1)提供第三组材料∶小车、纸屏等。
(2)明确任务∶进一步研究力对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3)实验前的讨论∶
a.用大小不同的力推小车,小车会怎样
b.一辆运动着的小车,用手在小车的前面、后面或侧面推一下,小车会怎样
c.快速运动的小车撞到纸屏会发生什么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与交流。
(6)小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以产生撞击力。生活中强烈的撞击力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力有大小,力的大小可以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科学探究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懂得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能测量它提起重物所用力的大小。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细致、严谨、有序的科学研究态度。了解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测力计、钩码、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可以让小球动起来,但是这些力到底有多大呢 力的大小应该怎样测量
思考并发言。
新课学习1.认识测力计
了解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课件展示一种常见的测力计,教师讲解其结构与作用。
观察其它形式的测力计。各组实物观察各种测力计,与课件展示的测力计进行对照。(3)交流对测力计的认识。
(4)小结∶测力计一般由提环、弹簧、刻度板、指针、挂钩等几部分组成,提环便于手持,弹簧伸得越长表示所受拉力越大,指针与刻度板则配合显示拉力的大小便于读数。每个测力计都有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否则弹簧受损不能再正常使用。不同量程的测力计,刻度间隔所代表的示数(最小分度值)是不一样的。
(5)练习∶展示一个测力计,让学生指出它的结构及名称。
(6)介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力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
(7)读数写数练习∶读出活动手册中所绘测力计图显示的测力大小,并写出来。
2.正确使用测力计
(1)教师演示∶
a.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处,若不是则要把它调节到零刻度。
b.食指套在测力计的提环内,用挂钩钩住物体,把物体竖直提起。
c.读数时眼睛平视指针所指刻度,尽量减少误差。(特别注意∶使用弹簧测力计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2)学生练习∶练习测力计的使用,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然后测量提起其他物体所需力的大小。
(3)拓展∶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施加给它的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通常用测力计测量提起重物所需要的拉力的大小,实际上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三)整理,下课
6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学习目标
(一)科学知识
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道摩擦力是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
2.学生通过学习归纳推理的运用,获得抽象概括能力,构建科学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科学探究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能归纳分析出物体由停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要克服摩擦力。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推理出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物体,测得的拉力大小就是物体在桌面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3.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释预测能力,根据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演绎推理解释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三)科学态度、STSE
1.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摩擦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能抽象概括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学习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带拉环的木块、测力计、磨砂软玻璃;
教师准备:PPT演示文稿、学习记录单等。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游戏:将手掌贴紧在桌面缓慢往前推,初步感知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师:孩子们,请伸出双手,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首先,保持一手贴紧在桌面,一手置于空气中(比动作),接着,双手同时缓慢的用力向前推,会有什么感受呢?(师生一起活动)(板书:推力)
(学生亲身体验)
师:对比两只手,有什么感受?
预设1:感觉紧贴桌面的手受到了阻力。
预设2:紧贴桌面的手向前推动起来比较费力。
师:为什么紧贴桌面的手会费力呢?
预设:因为桌面的阻力比空气大。
师:这个阻力在阻碍什么?
预设:阻碍手在桌面向前推动/运动。
师:也就是阻碍手掌与桌面的相对运动(板书: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师: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是怎样的?
预设:与手推动的方向相反。(板书:)
师:发生在什么位置呢?
预设:手掌。
师:手掌在哪里运动?
生:在桌面上。
师:完整的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发生在什么位置?
生:是手掌与桌面接触的部位(板书:接触面)。
师:也就是说,手掌和桌面相互接触,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教学,首先,通过带领学生将手掌贴紧在桌面缓慢往前推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个感知认知过程,再引导学生将经历具体过程得到的形象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到一个单称直言判断,即手掌和桌面相互接触,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为后续归纳推理出摩擦力的概念做准备。)
(二)深入探究,建构概念
1.讨论让木块在桌面上动起来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这个力与物体的运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力与物体的运动。请看,这是什么?(PPT出示木块)
预设:木块。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在桌面上动起来呢?(PPT出示)
预设:可以推/弹/拉……
师:那怎么知道要用多大力才能使它动起来呢?
预设:可以使用测力计拉动木块。(PPT出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关注学生前认知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让木块在桌面上动起来的方法较多,经过简单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能延伸感官功能,使观察结果对象更清晰,观察结果更准确,即用测力计既能拉动木块还能测量出拉力的大小。)
2.明确探究活动的操作要求。
师:真会动脑筋,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测力计让木块在桌面上运动起来(PPT出现“让木块在桌面上运动起来”),怎么做呢?请看活动一(PPT出示活动一要求)。
活动一:用测力计水平勾住木块,缓慢地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并记录木块从停止到运动状态的拉力大小变化。(PPT重现“水平”“缓慢”)
师:在操作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水平勾住木块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答?
预设:使测力计与木块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再缓慢地增大拉力。
师:测力计与木块的哪个位置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
预设:测力计与木块的提环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这一直线与桌面保持什么关系?
预设:平行。
师:在操作过程中,你们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怎么缓慢地逐渐增大拉力?
师:这个问题很关键,要缓慢到什么程度?
预设:很慢很慢。
师:我们一边操作一边要观察记录什么?
预设:观察并记录木块从停止到运动状态的拉力大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能观察清楚测力计上的示数变化,同时还要有时间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
(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
师:孩子们都清楚了吗?
预设:清楚了。
师:接下来,请看活动二(PPT出示活动一要求)。
活动二:用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保持匀速运动,观察并记录拉力的大小。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如何使木块保持匀速运动呢?
师: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首先你们要知道什么是匀速运动。什么是匀速运动呢?
预设:木块运动起来以后保持同样/一样的速度!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一下操作过程,操作时,请注意边说边做。
(台上学生演示,台下同学认真观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谢谢你。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解读活动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抓住“缓慢”“水平”“匀速”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要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说”怎么做,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合作探究,深入观察。
师:在活动过程中,请各小组分工合作,并完成记录单;活动完成后请将记录表贴在这块黑板上,并准备汇报。清楚了吗?
(PPT出示记录单)
让木块在桌面上运动起来
活动一
用测力计水平勾住木块,缓慢地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并记录木块从停止到运动状态的拉力大小的变化。
实验记录
木块从停止到刚好运动拉力大小变化(N)
我们的发现
活动二
用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保持匀速运动,观察并记录拉力的大小。
实验记录
木块匀速运动的拉力大小(N)
我们的发现
师:那我们就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又快又安静的完成实验,而且发现最多。开始!
(学生活动,并完成记录表)(记录表张贴在副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多次操作促使学生充分的感受摩擦力,通过多次观察使学生的观察由整体向局部逐步深入,从而为之后对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关系的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据。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4.分析数据,归纳概括摩擦力的概念,推断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⑴分析活动一中的数据,推断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你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接下来,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在活动一中你们的发现。
预设:我们小组发现拉力大小从N增加到N时,木块未被拉动。
拉力大小增加到N木块刚好被拉动。
……
师:孩子们,请认真观察全班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预设1:拉力大小在不断地增大。
预设2:木块的状态是从停止到运动状态。
师:也就是拉力大小是第一列数值时,各小组的木块的状态是停止的;增大拉力到第二列数值时……增大第三列数值时……增大第五列数值时,木块的状态还是停止的。拉力大小在这个范围内(比划),为什么没有拉动木块呢?
预设:因为拉力太小了。(板书:拉力)
师:同意吗?还有其他原因吗?
预设:因为阻力太大了。(板书: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师:之所以木块没有被拉动,是因为那这两个力(师比划)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预设:因为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所以木块处于停止状态。
师:继续增大拉力到第六列数值时,各小组的木块从停止变成了运动状态,为什么拉力增加到这个值时,木块才会运动?
预设:因为此时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才会运动。(板书:>物体才会运动)
师:你们认同吗?也就是此时拉力克服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才会运动起来。
⑵分析活动二中的数据,推断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归纳概括摩擦力的概念,推断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师:接下来请看活动二,谁愿意来分享你们小组的发现?
预设:木块保持匀速运动时,我们小组的拉力大小始终是。(板书:“物体匀速运动”“拉力”)
……
师:木块保持匀速运动时,请观察全班的记录表。有什么发现。
预设:木块保持匀速运动时,各小组的拉力大小都保持不变。
师:木块保持匀速运动时,有没有受到阻碍木块运动的力呢?
预设:受到了/没有受到。
师:理由呢?
预设1:因为用测力计拉木块,木块才能保持运动,没有拉了木块就停止了,所以木块受到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预设2:如果没有阻碍木块运动的力,即使不拉木块,木块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师: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和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板书: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预设:物体匀速运动时,大小关系为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师:理由呢?
预设: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不会动,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才会运动。木块保持匀速运动时,应该是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师:物体匀速运动时,会不会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呢?
预设:不会。因为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时,木块不会动。
师: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才会运动。物体匀速运动也是运动状态,物体匀速运动时,会不会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呢?
预设:会/不会。
师:现在有两个不同的观点:物体匀速运动时,到底拉力是“>”还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你们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预设1:我同意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因为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时,木块才会运动,匀速运动也是一种运动。
预设2:我同意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因为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时,木块会运动的很快(越来越快),速度不是匀速的。
师:现在你们支持哪种观点?
预设: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师:也就是说,当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与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之间处于平衡关系,所以木块才能保持一样的速度向前运动。
师:在推手游戏和让木块在桌面上运动起来两个活动中,我们发现,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张贴板书:摩擦力)。
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
预设1:我知道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才会运动。
预设2:物体匀速运动,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预设3:我知道拉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物体不会动。
师:这就是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张贴课题: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在整理、比较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连贯。通过手掌在桌面滑动和用测力计拉动木块两个活动,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运动的物体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都受到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构建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对实验数据、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具体到抽象发现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与推断的思维能力。)
(三)演绎推理,解释现象(根据剩余时间弹性安排)
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演绎推理,解释推出去的木块停下来的原因。
师:孩子们,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请看!(教师活动:把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推)你观察到木块的运动状态是如何变化的?
预设1:推出去的木块停下来了。
预设2:木块的状态是从停止到运动再到停止。
师:表达的非常清晰,大家同意吗?为什么木块能从停止变化到运动状态?
预设:因为推力大于摩擦力,所以木块就从停止变成运动状态。
师:大家也这么认为吗?也就是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已经运动起来的物体会变成停止状态呢?
预设:因为有摩擦力,阻碍它向前运动,所以慢慢停了下来。都同意吗?
师:也就是摩擦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你们的学习能力真强。能灵活的将得到的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形成概念的解释能力,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将应用得到的概念进行演绎推理,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得到的概念,形成概念的解释能力。力图将学生的记忆、理解等基础思维转化成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
(四)课堂小结
师:孩子们,关于摩擦力还有很多的秘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路上渐行渐远,课虽终,趣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