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声音
1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变化
4声音的传播
5噪声控制
第一单元声音
1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音调”的概念。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科学态度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声音的多样性,初步建立“音量”、“音调”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音量”、“音调”。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电子琴、葫芦丝、竖笛等乐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倾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请大家保持安静,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生听周围声音
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1:读书的声音。师追问: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有朝气、让我很享受。师相机板书:发生者:学生感受:享受、有朝气。
生2:公交车行驶的声音、有点吵。师相机板书:公交车吵
生3:小鸟的声音,好听。师相机板书:小鸟好听
……
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的?
师生讨论小结: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让人烦躁,但是它们都是物体发出后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听到的。
2.猜一猜
师:接下来,咱们玩个游戏:猜一猜。仔细听,猜猜声音是谁发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播放声音,生猜测发声物体并阐述理由。
师小结:大自然的声音丰富多彩,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奥妙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新课讲授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那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究竟有什么不同?咱们一起来探究!
1.辨听乐器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师:瞧,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大小不同的鼓和锣,电子琴、双响管。
师:接下来,我将邀请同学来让它们发出声音,其它同学保持安静,仔细倾听!
生1:多次敲击大小不同的鼓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生2:敲击大小不同的锣。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师:鼓声和锣声有什么不同?
生:声音高低不同。
生3:敲击双响管。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生4:弹奏电子琴。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2.记录观察结果。
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师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概念: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我们把声音的强弱教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师相机板书)
3.学生尝试让同一乐器、同一琴弦(吉他)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
生进行尝试并仔细观察和体验。
师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声音大小强弱与物体之间的关联。
4.提出问题
师: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辨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关于声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将你想研究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5.整理问题
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整理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再判断该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观察、感知和了解了声音有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并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强弱叫“音调”,同时我们还梳理出了关于声音大家想继续探究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走进大家提出的问题“声音的产生”!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的强弱音量
声音的高低音调
2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
述。
3.科学态度、STSE
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固体的发声
1.学生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
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
3.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
定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
入下个教学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4.活动1观察发声的物体
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16-32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
5.活动2观察音叉的发声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以小组为单位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
6.活动3观察鼓的发声问题
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
7.活动4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
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
8.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
1.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
2.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口哨、水槽、水瓶),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
3.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
(四)终止物体发声
师提出活动要求: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生活动并认真观察、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振动。
七、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
3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振动有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3)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STSE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
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橡皮筋、小鼓、绿豆粒、音叉、铁架台、带线的乒乓球,三把长度不同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播放音乐《虫儿飞》,学生欣赏音乐。细心的同学从这段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声音的大小(强弱)和高低再变化)
师:孩子们听得很仔细,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声音强弱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生回答:物体振动的大小)
师: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师适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物体微小的振动很难观察到,能用什么辅助可以看出发声物体的振动情况?你准备选什么器材?怎样让这个发声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师给出实验器材:鼓、绿豆、小棒,音叉、乒乓球,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总结实验发现。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全班交流实验的发现。
(学生回答:声音音量强时,鼓面上的绿豆跳得高(乒乓球弹出幅度远)。音量弱时,绿豆跳动高度低(乒乓球弹出幅度低))
师:鼓面和音叉的振动传到绿豆和乒乓球上,转化为绿豆和乒乓球的振动,这样就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放大。像绿豆和乒乓球这样,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动的振幅。
师提问:绿豆跳得越高,说明鼓面振动幅度?(生越大)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振动的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越,
音量,振动越,音量。
活动二:声音强弱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师:老师请一个男生来读一读我们刚刚得出的这个结论。欠老师再来重复一次。仔细倾听和观察,老师和这个男生的声音比起来在高低和强弱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男生的声音强、音调低;老师的音量弱、音调高)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使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生: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让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生:将橡皮筋绷紧一些,再放松一些,看能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过渡:橡皮筋的松紧真的能改变声音的高低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用刚才的办法使橡皮筋发出不同的声音,观察并记录橡皮筋的振动情况。
师:做实验之前,一起思考一下,你觉得我们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生:因为是对比实验,我们在研究声音高低时,要保持声音的大小也就是物体的振动幅度相同。)
师引导学生控制振幅相同(拨动橡皮筋时要尽量使用相同大小的力、保持安静认真听,仔细观察振动情况)
生小组实验,完成记录表。
橡皮筋的振动记录表
皮筋松紧程度
我看到的
我听到的
我的发现:
师播放延迟摄影视频:橡皮筋音调高低不同时的振动情况。
生汇报结果,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低。
师: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剪刀各种乐器会听到它们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当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时,振动会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吉他(琴弦的粗细厚薄)、钢琴(琴弦的长短)、编钟(大小)。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内容了解影响物体声音高低的因素。
活动三:制作小乐器
师:古人利用这些原理制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乐器。大家能不能尝试利用这些原理制作一个自己的乐器呢?
师:在动手之前想一想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乐器,需要什么材料,怎样让我们的乐器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学生课后制作。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学习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希望大家利用这些原理,认真制作小乐器,在下节课的展示中为我们带来优美的旋律。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4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各个方向传播。
(2) 科学探究
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猜想与假设;通过探究声音
传播的活动,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向,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 科学态度
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
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传声。
教学准备
水、水槽、手机2个(或小收音机)、石块、漏斗、胶管、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抽气机)、沙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电脑播放音乐《宠爱》,学生随机律动。
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首你们喜欢的歌曲声音是通过什么
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学生可能回答:耳朵听到,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面的。)
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1. 猜想假设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可能回答:公交车行驶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小鸟的叫声、
学生们玩耍的声音……,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每个方向都可以。)
师:如果没有了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
生:能、不能。
师出示玻璃钟罩和抽气机,介绍器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器材创设一个真空
环境,借助手机的铃声来听一听,当抽气机不断将空气抽走后,手机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安静地观察。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回答:当空气被抽完之后,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了。
师小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师:声音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日常生
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猜想: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声音还可以在桌子、
地面中传播)
师:水是液体,同学们猜测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桌子、地面是固体,大
家猜测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 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PPT出示材料:土电话装置、水、水槽、石块、小锤子、手机、密封防水袋
等。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生交流、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师:实验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挠桌子/敲桌子一定要轻;对比空
气传播和在水、固体中传播的声音效果;从多个方位听声音。)
3. 搜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①挠桌子②土电话③水中敲击石块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4. 得出结论
师归纳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四面八方。
师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哪种物质当中传
播的本领最强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师出示活动要求:
① 每组3只封口的塑料袋,分别装着沙子、空气和水。
② 将其中一只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
只耳朵。
③ 在一臂远处,用铅笔的一端轻敲桌子。
强调:我们要尽力听袋子里面传来的声音,所以敲击桌面的声音要小,力度均匀,教室里要保持安静,组员之间用手势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结果,沙子传播声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再次是空气。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本领最强,其次是气体,最后是液体。)
5. 交流评估
生阅读科技史,交流:是什么启发林奈克发明出听诊器的?林奈克哪些地方
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小孩在木梁一端敲击,另一个小孩在木梁另一端静听传来的声音。林
奈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
出示材料,生制作听诊器。
互评,改进。
师引导学生应用交流: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里的?我们制作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听诊器发明发挥了什么作用?
6. 拓展迁移
师:《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大家很熟悉吧?咱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朗读《小儿垂钓》
师提出问题:说说为什么小孩会“遥招手”?请你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解释一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向四面八方传
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我们还初步了解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本领不同。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还能够自己制作听诊器。
板书设计
5噪声控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2)科学探究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3)科学态度
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
了解并尝试控制噪声的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教学难点
“隔音比赛”活动的组织。
教学准备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音量过强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成为“分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噪声控制》。
(二)新课讲授
1.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测量音量的仪器——分贝仪。如何正确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呢?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操作方法。(分贝仪要离开地面,离开墙壁,以减少地面和墙壁的反射声的附加影响。)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师:在测量之前,我们先来阅读活动手册第4页中的《城市区级(vu)环境噪声标准》
生阅读标准。
师引导学生交流解读表格中“类别、白天、夜晚、区别”栏目中的信息意义,理解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利用分贝仪,选择不同时段来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大小并进行记录。
学生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噪音标准,交流调查地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
2.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师:通过测量周边的声音的音量,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时常都有噪声。那这些噪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展开调查吧!请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确定小组的调查目标、方法、步骤、准备材料,制定调查计划。
学生小组制定调查计划,依据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并记录结果。
师引导学生交流调查结果。
师:看来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噪声还有哪些危害呢?请大家阅读书本15页的资料“噪声的危害”。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噪声的危害。
(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师:既然噪声的危害如此大,那咱们小朋友们应该怎样保护好听力呢?一起阅读15页指南车信箱里资料来获取护耳妙招吧!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健康要做到:①戒挖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④远离噪声)
3.隔音比赛
师:回忆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师归纳:也就是说,声音从声源处发出,经过介质传播,从人耳处接受。(板书:声源→传播→人耳)
师:刚才我们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了保护听力的好方法,那如何通过声源和传播这两个途径来降低噪声呢?
生思考并交流(将物体本身的音量调小,用其它物体把发声物体包起来或者隔离起来)
师出示实验材料:闹钟,提出问题:怎样使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
师引导学生制定评价标准和操作要求。(设计的隔音方案要简单实用、经济、隔音效果好,且不能用减小声源发声大小的办法或在人耳处(如用耳塞)减小听到声音的办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点拨。(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相机点拨,鼓励并肯定学生想到的实验方法并尽可能地提供实验材料,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周围的物体来进行实验。)
师引导学生确定判断隔音效果好坏的方法。(如先将用隔音材料包装好的小闹钟放在桌面上,让一位学生逐渐远离桌边,当他刚好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嘀嗒”声时,停止移动,用步数(或者刻度尺)量出该学生到桌边的距离S,S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学生交流实验记录,得出结论。(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控制噪声,将物体的声音音量减小。)
4.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
查阅资料,了解人们在生活中用哪些方法减少噪声的危害。
(公路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选择隔音材料)、电视机和音箱音量过大(在声源处,用遥控器控制音量大小)、双手捂住耳朵(在人耳处))
师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学生交流控制噪声方案。师生展开点评或提出建议。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借助分贝仪测量了周围声音的音量大小,通过调查和阅读资料了解到了噪声会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从指南车信箱我们获取了保护听力的好方法,还能够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通过阻隔的方法减小噪声。希望大家课后认真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期待你们下节课精彩的展示!
板书设计
噪声控制
危害: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噪声控制:声源传播过程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