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4个生字。会写“镜、未、磨、遥、银、盘、螺”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写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美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旧诗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到了大气磅礴的天门山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播放《望天门山》情境背诵版视频)
过渡:同学们的感情真丰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名诗,看看另两位大诗人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美景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诗人的步伐,来游览他们笔下的大好河山吧。
2.播放西湖的风景宣传片
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景区的宣传片吗?你看完有何感受?
预设:西湖;我感觉西湖的景色秀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一千年前,当大诗人苏轼看到这般美景后,感慨万千,就写成了千古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写祖国的名山大湖这一特点,选取了带有这些景点的宣传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所写景物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
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苏轼以及他创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2.创作背景
本文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西湖,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3.情境诵读
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好奇:西湖在哪里?那里到底有什么样的美景引发了大诗人苏轼的感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一看吧!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解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在西湖上饮酒时,欣赏、品味西湖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
词语注释:①“潋滟”是“波光闪动的样子”的意思。
②“方”是“正”的意思。
③“空蒙”是“迷茫缥缈的样子”的意思。
④“亦”是“也”的意思,“奇”是奇妙的意思。
⑤“西子”代指“西施”,“相宜”是“合适”的意思。
诗意: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十分适宜。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苏轼笔下的西湖景色是怎样的?并通过读诗想象作者创作的意境。
2. 探究方法
(1)自由诵读古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找到描写西湖景物的词语。
(2)联系古诗的标题、插图和注释以及古诗的大意进行分析,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
3.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古诗,找一找诗人写了西湖哪几种天气状况下的美景?
预设:晴天和雨天(可以从晴、雨两字看出)
师:晴天和雨天的西湖景色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晴天的西湖波光闪动,非常美好(可以从“潋滟”、“好”两个字词看出);雨天的西湖迷茫缥缈,景色奇特(可以从“空蒙”、“奇”两个字词看出)。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在公园的景观湖中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我感觉这种景色很迷人。
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水是什么样的?
预设:就像身在仙境中一般。
师:你觉得诗人是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呢?为什么?
预设:诗人都喜欢。(可以从“晴方好”、“”雨亦奇”看出来)(板书:晴方好 雨亦奇)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古诗的三、四句。
师:读完三、四句,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将西湖和西施做对比,赞叹她们一样的美丽。
师:你了解“西子”吗?谁来简单说一说。
西施,本名施夷光,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她自幼随母在江边浣纱,故又称“浣纱女”。吴国战争结束后跟随越王勾践,后被范蠡献于吴王,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PPT出示:西施图片。)
师:西施有多美呢 (齐读第四句。 )
预设: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师: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预设: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2)师: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再次听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①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②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他们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对西湖美景无限的赞美与喜爱。(板书:赞美喜爱)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图片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通过逐句分析诗意理解这首诗每句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三)《望洞庭》的学习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赏析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让我们再跟随诗人刘禹锡的脚步走进《望洞庭》。(板书:望洞庭)
1.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2.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3.情境诵读
播放《望洞庭》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望洞庭》。
6.集中识字
本诗中有几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tíng wèi mó pán
家庭 未来 磨刀 盘子
(1)庭,上下结构,部首是广字头,与房屋建筑有关,“廷”基本字的音节为“ting”,所以庭读tíng。
(2)磨,上下结构,上面是广字头,下面是“林+石”,读“mó”,可组词:磨刀
(3)未,独体字,“木”加一横就是“未”,读“wèi”,可组词:未来。
(4)盘,上下结构,上面是“舟”,下面是“皿”, 读pán,可组词:盘子。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好奇:洞庭湖在哪里?那里到底有什么样的美景引发了诗人刘禹锡的感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一看吧!
(四)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解读诗题:“望洞庭”就是“是遥看洞庭湖的意思”。
词语注释:①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
②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③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④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⑤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五)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景色是怎样的?并通过读诗想象作者创作的意境。
2.探究活动
(1)师:请你读读诗,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洞庭湖美景?
预设:秋季,从秋月可以看出。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什么意思?
预设:湖水和月色融为一体,非常和谐。板书(湖光、秋月——和谐)
师:是呀!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师:“潭面无风镜未磨”中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预设:把“潭面”比作“铜镜”。
师: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预设: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上,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师:“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
预设: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放在白银盘里,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板书:银盘、青螺——美妙)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美丽的风光吧!(PPT播放洞庭湖宣传片)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对洞庭湖美景无限的赞美与喜爱。(板书:赞美喜爱)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图片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
四、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五、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镜、未、磨、遥、银、盘、螺”这些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①“镜、银、螺”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
②“盘”是上下结构的字。“皿”字底写的扁平。
③“遥”字注意笔顺,先写里面基本字,再写外面部首。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六、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两位诗人笔下的大好河山。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品味诗中的情感。
七、作业布置
画一画:展开想象,按自己的理解,画一画天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