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七)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素养检测卷(七)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13: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单元素养检测卷(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
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
“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
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
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
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
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
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
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
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
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
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
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
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
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
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
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钱锺书“通感”观点的一项
是(  )(3分)
A.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
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B.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
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
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
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D.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B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解析】 A项,将石砾滑坡的声音比喻为军旅远去的喊杀
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B项,将音乐写作强烈的明灯,就是
将听觉与视觉相通,运用了通感的手法。C项,“它欢腾着向
前奔跑”将溪水的流动比拟为人的奔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项,“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将树叶的飘落和落地静
止比拟为人的歌舞或坦然安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
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
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
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
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A
【解析】 “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
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
手法,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古人没有领会,古代诗家运用“通
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宋祁和苏轼,说明
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
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
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
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于《荷塘月色》情感中的“自由”,我们不能仅从政治的
角度解读,也要从伦理的角度理解。
A
【解析】 “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
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
别或者观察次数的限制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
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对客观物象
的观察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意境美离不开朱自清缜密
审察的创作精神。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
颖的语言。④从抒情方式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融情入
景、即景抒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解析】 据原文“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
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
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
的意境”,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
《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依据原文“整篇《荷塘月色》均体
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
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
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
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
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从作者朱自
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依据原文“朱自
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
不失自然’”,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
言。依据原文“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
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
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
有哪些好处?请从朱自清、作者、读者三个角度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朱自清角度:客观呈现了朱自清的创作精神
及创作理念。作者引用朱自清的观点,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
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也体现了朱自清
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②作者角度:能充分证
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
力支撑作者的观点。③读者角度: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
本意,揭示作家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解析】 从材料二中引用“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由常
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材料三“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
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等朱自清的话,是客观呈现了朱
自清的创作精神及创作理念。将朱自清当时缜密审察的创作
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呈现出来,体现朱自清语
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的追求,让读者对朱自清当
时的创作心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让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
作品的创作过程,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作家
心理和艺术的奥秘。同时,材料二中对朱自清的观点的引
用,是证明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
体味的细”的这一论点的最有力论据,同理材料三中对朱自清
的观点的引用,也是为了证明作者“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
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这一观点的正
确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 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
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
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
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
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却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
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
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容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儿歌):“马蹄杠,红杆杆,我是我婆心坎坎……”梦醒
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
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
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下。”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
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
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5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
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6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
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
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
A
的渴盼。
【解析】 A项,“总领全文”分析错误。开头一段对槐花的描
写,主要是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
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
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
C.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
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
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
D
主题。
【解析】 D项,“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理解错误。根
据原文“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筛子依旧
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
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
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作者要表达
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8.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
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过渡到旧日时光。尾段中
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麦饭还是那个味儿,但奶奶已经不在,
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情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复
杂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9.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
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活,
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
等多种表达方式。②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
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
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
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
也。”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
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
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
【解析】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上”指的是皇上,是“使”的
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也”是表停顿
的句末语气词,要与“一倾”断开,且“民”是“安所措其手足”
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
还有辟、荐、举、授等。
B.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小吏,含贬义。古时记事用竹
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C.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
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
C
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解析】 “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错误。“乘舆”在古代可
用作皇帝的代称,不能用作诸侯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
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
荐,在朝堂上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
啬夫善于答对,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
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C
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
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
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
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
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信息进
行比较。“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曲解文意。原文“于是
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是说张释之追上去阻止了太
子、梁王,使他们不能进入殿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
可施行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
于民也。(4分)
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
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
可以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
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
民了。
14.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
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上面的举措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影响,害怕提拔了啬
夫,天下人都会纷纷效仿,只学习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
内容。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汉文帝,为官十年没有得到提拔,名声也不为人所知。张释之说:“做了这么久的官,花费了兄长的财产,心里不安。”(他)想要自己辞官回去。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德行有才能,惋惜他的离去,就奏请迁调张释之补谒者的缺职。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于是张释之谈论了秦汉之间的事,谈了很长时间秦朝灭亡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汉文帝听后认为很好,就任命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皇上询问上
林尉各种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看,都回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跟随在旁边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答得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他回答应对无穷无尽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命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竟都不善于言谈,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能言善辩的啬夫吗?况且秦朝由于任用了主办文书的官吏,官吏们争着拿办事迅急和苛刻审查来互相标榜,然而这样做的弊病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朝国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
日益衰落,到秦二世时,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着学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的内容。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位的人感化,比影子和回声来得还要快,(陛下您)制定措施不可不慎重啊。”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在这个时候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于是检举揭发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上奏给朝廷。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汉文帝摘下帽子赔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这样他们才得以进入宫中。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了出来,
皇上乘坐的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派骑兵捉住这个人,把他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后张释之上奏那个人应当给予的处罚,(说)一个人冲犯皇帝的车驾,应处以罚金。汉文帝大怒,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象征,稍一偏失,天下应用法律就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这件事。”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张释之侍奉汉景帝一年多,之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送窦七
〔唐〕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送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
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送柴侍御》中“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
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两首诗均借月寄寓诗人的深情,《送窦七》侧重借月抒
怀,《送柴侍御》侧重借月说理。
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表现出对友
人离去的不舍,令人伤感,而《送柴侍御》却表现得乐观
D
豁达,可见王昌龄与窦七感情更深厚。
【解析】 D项“可见王昌龄与窦七感情更深厚”错。《送柴侍
御》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不能说王昌龄与窦七感情更
深厚。
16. 《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在疫情期间被日本京都府舞鹤
市用在驰援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打动了很多人,你认为
其妙在何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
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
①句式独特,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
感人。(使用反问也可以)②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化“远”
为“近”,使“两乡”为“一乡”。③语意新颖,出人意料,亦在
情理之中,蕴含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
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这里,诗人再申
述其意,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立意新颖,出
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
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
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
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来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
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
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的典故表
明自己虽年老却照旧期望能为国立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廉颇老矣
_____________”,与曹操《龟虽寿》里的“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尚能饭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浩荡气势,“裁冰镂雪几多工”的冰雪五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冬奥火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书写了___________的篇章。这场人文铸魂、科技赋能的艺术盛宴铺展一幅幅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________________的壮美画卷。
品读北京冬奥会,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印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盈盈飘动的“冰丝带”、长袖若
浓墨重彩
交融共生
生动鲜活(或:跃然纸上)
舞的“雪飞天”、蜿蜒盘旋的“雪游龙”,让世界领略意境高远、意蕴丰厚的东方美学;融入长城和烽火台等元素的比赛场地、设计灵感源于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名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的颁奖礼服,让世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更好地读懂“何以中国”。融合大熊猫形象和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集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于一身,将活泼与敦厚融为一体。它让人们感知可爱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倾听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文化之火,点燃了舞动冰雪的激情;文明之光,照耀着砥砺前行的征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解析】 答题时需根据语境去推断成语。第一处,根据“书写
了……的篇章”,可推测此为惯用句式“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因此应填“浓墨重彩”,意思是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
形容着力描写。第二处,根据分句主语“中华文化与奥运文
化”可知,“中华文化”
和“奥运文化”产生了相互作用,因此可用交融共生,意为多
个事物相互融合,互为存在的条件,一起发展壮大。第三
处,下文列举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因
此此处可用“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等能强调“中国印记”鲜明
灵动的成语,“鲜活生动”意为鲜明生动,“跃然纸上”形容
描写、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
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集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于一身,将活泼与敦厚融为一
体的融合大熊猫形象和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让人们
感知……
20.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内容上突出传统文化对冬奥
的巨大影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烛照作用。形式上句式整
齐,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解析】 根据分号前后内容分析,“文化之火”“文明之光”对
应;“点燃了舞动冰雪的激情”为动宾结构,“照耀着砥砺前
行的征程”为动宾结构;“舞动冰雪”修饰“激情”,“砥砺前
行”修饰“征程”,都是偏正结构。语句分号前后词语词性一
致,结构整齐对称,判断修辞手法为对偶。该语句是讲传统
文化对冬奥会的影响,“点燃激情”“照耀征程”说明文明文化
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引领作用。运用对偶句,精简的语言可以
表达丰富的内容,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这样的语句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例如,将氧化铝称为“陶土”,氧化钙称为“碱土”等。事实上,稀土是镧、钪、钇等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
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
故人们称之为稀土
艇,②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它有“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之称,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的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离子半径皆不同。在应用上,轻稀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假稀土”,不仅存量
大、应用广,而且价值相对低廉;而重稀土资源稀缺,可用于航天、军事、国防及新材料合成等高科技领域,价格昂贵,可替代性小。
稀土无处不在
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解析】 第①空根据下文“这一名称”信息可以确定信息有名
称的介绍,再结合上文“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
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
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信息确定必
须有照应“因为”得出结论的关联词,比如“所以”“故”“于是”
等等,再根据上文表述内容围绕着稀缺而言,于是确定答案
为“故人们称之为稀土”。
第②空根据上文“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
弹、雷达、潜艇”,以及空后的标点句号可知应该为“稀土无
处不在”或“应用广泛”。
第③空属于段首总结句,结合下文“两者”以及分号前后内容
确定对象为“轻稀土和重稀土”,确定答案为“稀土分(包括)轻
稀土和重稀土”。
22.中华中学某高中生打算利用上述语段做一个介绍“稀土”知识
的科普小视频,视频分三个板块,请你为这三个板块各设计
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名称由来;②广泛应用;③种类区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
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虽然生长
在道路旁,木匠却看都不看它一眼。这棵树虽大,却是不材
之木,人们只会鄙弃它。
庄子微微一笑: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东西啊!把它栽种
在旷野之中,大树因为不成材,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你也
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还有
什么值得困扰呢?
材料二: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
神奇,是一门艺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有用与无用”为
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材料一选自《庄子·逍遥
游》中一个有名的故事,惠子对庄子说有棵樗,树虽大,但
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因
此木匠对樗不屑一顾。庄子却认为把樗栽在旷野,它因为不
成材,就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人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
旁,逍遥自在地躺卧于树下。惠子提出的命题是从对现实社
会“有用”出发的,庄子却从“无用”的角度,说明人的生命并
非只是用来消耗在纯物质的追求和占有上的,一种意义上的
“无用”却可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有用”。那棵在匠人眼里毫
无利用价值的大树,遮天蔽日,不是恰好可以与无意于追逐
功名利禄的无为之士相互陪伴、共享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
快乐人生吗?人和树,都因其无用,而得终天年,享有生命
的本真。可见,“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
的。据此,考生可以从“无用之用”“无用之人不一定做无用之
事”等角度立意。
材料二是“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
神奇,是一门艺术”。关键词是“垃圾”“位置”“资源”,垃圾
有时是垃圾,有时又是资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处的不同
位置。所以,垃圾能够成为资源,取决于它的位置。同样,
无用要成为有用,决定于它所处的位置。考生可以从“站对位
置,无用也能成为有用”的角度立意。
“有用与无用”是一个关系型话题。“有用”与“无用”,本是对
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
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读书学习,要“学以致
用”,自然要重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讲
“现实主义”,不讲“浪漫主义”,人还有精神上的诉求,需要
空灵和超脱,因而也要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样,要
重视“无用之用”。
参考立意:①放对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②要想“有
用”,应多些“无用”之思;③“无用”之人做“有用”之事;④不
缺“无用”之思,实缺“有用”之才;⑤无用之用是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