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语文 必修下册
25 [*六国论]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 A项,“暴”同“曝”。
A
C
【解析】 ②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③古
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
“以致”“以至于”。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介词,表示另提一事。④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
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⑥古义:它的实
际数目。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
含转折意)。⑧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
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B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B.①⑤⑥/②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解析】 ①⑤⑥名词做状语,②⑧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下列各句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
B
【解析】 殆:几乎。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厌:满足。
B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解析】 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代
词,代指秦/助词,的;C项,副词,就/连词,那么;D
项,均为转折连词。
8.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
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
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
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
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
贡,并随同作战。
B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
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
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
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解析】 B.“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
是不一样的。
二、名篇名句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暴霜露
斩荆棘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 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
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 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 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 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
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
天下之势也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
天下之势也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
天下之势也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
天下之势也
C
【解析】 根据语境意思及行文标志划分。“未尝不”是双重
否定表肯定,不应该断开,由此可排除B、D ,“不
知……也”是个判断句,不应该断开,由此可排除A,最后
确定答案为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
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
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
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
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D.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
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
【解析】 “窃”是谦辞。
D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
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
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做铺垫,一个“咎”字,推
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
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
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
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
D.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两篇文章都把六国分为两类
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两篇
文章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
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解析】 两篇文章都对六国做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
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做了分析,任
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
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
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
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
大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
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
己得以保全了。
14.阅读清代李桢的《六国论》语段,对比苏洵、苏辙的《六
国论》,说说三人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所持观点有什么差
异。如果开展辩论会,请选择你愿意代表的一方并说明理
由。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
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
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
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
自弱,而取夷灭。
(选自《清代诗文集汇编·晼兰斋文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苏辙认为“当时之
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李桢
则认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三篇文章各取一个角
度,自成一家之言。要求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合情合
理且有理有据的分析。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 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 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与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
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 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 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
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韩、魏都已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秦国的祸害。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秦国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
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国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 家,能不令人悲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