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子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子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了解作者流火。
3.出示单元导语页,复习语文要素。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了解作者,自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及作者之间的距离;再出示单元导语页复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有了直观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我会认”的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
2.初读课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尝试把课文读通顺。
3.再读课文: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找出关键词补充完成下面的种子生命历程示意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4.根据示意图,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教学的重难点,此环节是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字词。通过快速朗读圈画关键词,并根据示意图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实现知识、能力双提升。
三、品读
(一)品“想法”
1.这粒种子在每次生命历程发生变化过程中它是如何想的?同桌合作学习,从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读一读。
2.全班交流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补全思维导图。
种子 ( ) ( ) ( )木地板
3.品读主人公的想法。
(二)品“变化”
1.小组合作补全思维导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发生变化的过程。
2.小组交流汇报。
3.交流:这是一棵( )的树。
(这是一棵快乐的树,成长快乐,为他人服务也快乐。)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通过由扶到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进一步品读体会一粒种子的变化历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学生读文并体会人物心情。利用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明确自学任务,还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成长。
四、学习方法
1.总结童话故事的特点。
2.创编童话故事方法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作者安排写童话故事的特点:神奇的想象+奇妙的变化+生动的表达,给学生搭建一个编写童话故事的方法支架,为学生的写作做好铺垫,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练一练
1.出示故事结尾: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2.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想象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它还想为人们做哪些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快乐呢?让我们也乘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写作“小锦囊”的方法,自己续编一段话吧!
(写作小锦囊:神奇的想法+奇妙的变化)
3.学生试着编童话。
4.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搭建的方法支架自主续编童话故事,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
六、拓展
课后作业:
1.类文阅读《找阴凉》,完成练习。
2.阅读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
《找阴凉》
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小动物们热得受不了,四处找阴凉。
找呀找,找到了一棵大树,树上长着密密麻麻的叶子,遮出好大一片阴凉。小动物们高兴地跑到树底下,啊,真凉快!
待了一会儿,小兔说:“要是有张桌子就好了,大家一边乘凉,一边在桌子上下棋,多快乐啊!”
“我有办法!”小狗说。他找来块儿木板当桌面,接着又抱来个石头,把木板放在石头上。可是,木板一点也不稳,就像跷跷板似的翘呀翘,没法摆棋子。
“看我的!”小熊说着跑出去,扯回一根野藤,把野藤挂在树技上,两头垂下来绑住木板两端,成了一个秋千。可是,秋千摇揺摆摆,仍然没法摆棋子。
“咳,现成的桌子摆着哪!”小猴忽然拍脑袋,大声说,“瞧,把这棵大树锯倒,又平又稳的大树桩,不就是一张桌子吗?”
“真是好办法!小猴真聪明!”大家连连叫妙。立刻借来锯,轮流着用力锯起来。
哗啦一一大树锯倒了,小动物们欢呼着围上树 可是,身上怎么热辣辣的?抬起头,傻了眼——
毒火火的太阳直直照下来!
(选自《感动学生的100篇童话故事》延边大学出版社)
1.按短文内容填空。
因为天气炎热,小动物们想找地方阴凉。它们找到了( ),小兔子提议在( )下,一边乘凉一边( )。为了做成一张桌子,小狗找来( )当桌面,抱回( ),把石头放在木板下,由于木板不稳,小熊扯回野藤做成了一个( )。小猴认为现成的桌子应该是摆着的,于是它们经过商量轮流把大树锯倒,结果身上( )。
2.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想跟小动物们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类文阅读及阅读推荐,体现了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巩固在本课中的学习方法,落实文化线,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