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诗五首》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4:58: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风雨吟
统一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短诗五首
月夜
  1917年2月1日 (农历正月初十),《新青年》发表我国第一批白话诗。
  1918年元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了《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品味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把握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墓畔(  ) 漫漫(  ) 装饰(  )
芦荻(  ) 舵手(  ) 差异(  )
pàn
màn
shì

duò
chā
基础积累
舵手:
埋没:
口占:
装饰: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话诗篇,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诗歌品析
1.这首小诗写了哪些意象?
  霜风、月光、我、树。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首诗展现的画面。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诗歌品析
4.“我”与“树”的关系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什么?
  并排立着
  没有靠着
互为风景,互为映衬。
独立人格,自我意识。
3.“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萧条、凄清
口占
萧红墓畔
戴望舒萧红墓前寂寞自言。
沈尹默月夜沉吟感慨万千,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文笔细腻,抒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抗日战争时期,她病逝于香港,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首诗写于1944年11月,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诗歌品析
1.朗读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寂寞、感伤,寄托着诗人对萧红的深情悼念。
诗歌品析
2.有节奏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诗歌,谈谈诗中让你印象最深的字词。
六小时
寂寞
红山茶
头边
时间之长 路途之远
作者奔赴墓地时的心境
暗含“萧红”之名
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
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映照出悼者心情之庄严与热烈。
诗歌品析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蕴含的感情?
  这句诗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其中有对萧红不幸被夺走了生命的伤悼,有对萧红早逝的惋惜,还有对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的羡慕。在诗人看来,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知识链接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歌品析
1.这首诗有几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画面内容。
  四幅画面。
  画面一:“你”是看风景的主体,“你”在看风景。
  画面二:“你”变成了被欣赏的对象,是客体,“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画面三: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你”是“窗边月色图”的主体。
  画面四:梦中人的“你”变成了客体,那个做梦的人成了画面的主体。
诗歌品析
2.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风雨

PART.01
走近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诗歌品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提示:抓住关键词
诗歌品析
2.“卷”“奔”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个“卷”字生动地描绘出动荡的、不安定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这两个动词的妙用把一场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诗歌品析
3.“风”“雨”是指什么?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大地”是指什么?
  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诗歌品析
5.面对这样的“大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PART.01
走近作者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诗歌品析
1.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诗歌品析
2.作者为什么认为“繁多是一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这句话也是个比喻的说法。世间万物各有特点,也就是“繁多”的表象。但在作者看来,“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
诗歌品析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语言散文化。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知识拓展


PART.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