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6 16:5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3.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D.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秦国小农经济发达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A.实行宗法制 B.尊奉儒家思想 C.采用严刑酷法 D.推行郡县制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7.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8.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9.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
10.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历代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的过程
B.汉族化的过程
C.社会封建化的过程
D.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11.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12.《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由此可知唐代三省长官
A.皆为皇族,分散君权
B.皆为宰相,分散相权
C.直辖地方,提高效率
D.共议国政,民主决策
13.“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宗室王族无缘政府官职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5.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16.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A.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B.集体决策的格局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文官政治的特点
17.北宋初年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这一举措
A.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B.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确保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8.宋初,开始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雇值制度。由此可知,这会导致宋代
A.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官营手工业高度发展
D.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19.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A.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20.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21.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2.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却包括了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话本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
C.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
D.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发展
23.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2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二、简答题(4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4分)
26.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的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材料二 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四 ……西北行三百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失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进图先祖,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
——《大唐西域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选官的标准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皇帝在位期间开创的盛世局面是什么?举例说明他在用人方面的“有道”之处。(4分)
(3)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三中的“朕”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列举一项他统治时期,促进汉藏友好交往的具体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出记录这一幕情景的人物是谁?他出行的目的地在唐朝时称为什么?(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今重庆奉节县)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三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印刷广告创造了条件,印刷品广告开始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时期济南制造细针的刘家针铺的一块广告铜版,铜版半尺见方,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是月宫白兔捣药图案,右边有“认门前白”、左边有“兔儿为记”8个字,下面还有说商品质量和购买办法的7列28字,这是我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保留下来的广告铜版。
——摘编自吴凯《北宋时期汴梁的商业广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解读宋代进士人数与各地印书种数之间的关系,概括印刷术在当时的历史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北宋出现商业广告的条件。综上所述,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A
【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初期,郑国对内、对外进行势力的扩张,还乘机霸占王室的权力,使得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前720年,郑庄公同王室的斗争转向公开化,反映了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公元前720年,郑国侵犯东周的国境,与周天子交恶的情形。不能仅根据一则事例就盲目推断出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且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东周初期,周天子尚具有一定威信,选项有所夸大,A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而官僚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强调皇帝的专制权力,与材料关系不大,C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东周初期周郑交恶,表明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逐渐丧失,不能仅根据郑庄公一人的行为就推断出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D选项排除。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建立后小农经济确立并逐渐发展,但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分散性,不符合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特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生产工具是够普及并不是大型水利工程能否修建的主要因素,故B选项错误;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与交通运输网络是否畅通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
5.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取代原来的分封,秦汉实现了“化家成国”,故D正确;宗法制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秦朝和汉初并未尊奉儒家思想,故B错误;严刑酷法不是汉朝的治国思想,故C错误。
6.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D项正确;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B项;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及相关史实:刘邦参与过反秦的战争,即秦的建立不是“顺其自然”,不是“合理合法”的,二人不太认可刘邦的这个政权。这在那二人心里,这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楚汉战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9.D
【详解】材料强调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有相同之处,有思想吻合的地方,即材料反映出佛教与儒家思想的逐渐融合,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教未取得政治统治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思想哲学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儒家学说的弊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C
【详解】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封建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生产方式、思想等方面。A项从地域角度而言,B项从民族变化的角度,D是从经济角度而言,故ABD项表述不全面,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旧有特权阶层的专制统治,故答案选C。其他三项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不相符。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体制之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B选项符合题意。三省长官都是皇族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C选项排除。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与民主无关,D选项排除。
13.C
【详解】从材料中“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原人大量迁移到……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可以看出,导致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中原人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和统治者的重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材料并未反映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情况,④错误,选项A、B、D排除。
14.D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B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宗室王族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任政府官职,排除C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项。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项。
16.D
【详解】材料中宋真宗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制约,说明宋代时期皇帝重视文人,体现了文官政治的特点,故选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A;材料中宋真宗诏书被拒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但皇帝毕竟是最高统治者,排除B;材料中宋真宗对烧诏书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说明君权与相权没有激化,排除C。
17.A
【详解】根据“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可知节度使的权力受到削弱,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故选A项;藩镇割据的基础之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所以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宋初的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但不能说是确保了,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题意反映了中央集权措施,不能说明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雇值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故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故B项排除。
19.B
【详解】过去娶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现在主要是从财富角度考虑,体现出传统观念受到物质利益的冲刺,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风气的败坏信息,故A项错误;逐利意识普遍强化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娶妻的观念,不能说明门第制度消失,故D项错误。
20.C
【详解】材料反映出,自五代以来,门第观念越来越不被重视,结合所学,隋唐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势力下降,门第观念淡化,故C正确;门第观念淡化与“公天下”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文官政治的形成、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排除CD。
21.C
【详解】从“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可以看出,朱熹思考伦理纲常是从万物本源出发,故答案为C项;朱熹是从天地和理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的,没有涉及政治需要,也不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排除A、D项;朱熹探讨的是天地和理的关系,不是天人关系,排除B项。
【点睛】程朱理学宣扬天理,并将天理推崇到宇宙万物本源的高度;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在理物关系上带有鲜明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但其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这些主张表明宋明理学在引入佛、道哲思的同时,在万物本源的高度来确立穷理灭欲、重建礼制的道德理想,儒学进入哲学化、思辨化阶段。
22.D
【详解】宋元时期因为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与壮大,并推动文化的世俗化,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观念是封建经济与政治决定的,伴随儒学确定为统治思想,封建等级观念是不断加强的,故A项错误;其民分士、农、工、贾四等,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并不意味“士”人地位下降,为首的观念被打破,故B项错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话本,并不能说明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故C项错误。
【点睛】
23.C
【详解】根据“鞑法”可知南宋遗民郑思肖对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存在偏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儒户不能参与考试做官,没有提到废除科举,故A项错误;“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没有体现“并未实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虽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不能说明歧视儒户,故D项错误。故选C项。
24.C
【详解】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25.(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
(3)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详解】试题分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
26.(1)制度:科举制。标准:才能或才学。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有道”之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3)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文成公主入藏。
(4)人物:玄奘。目的地:天竺。
【分析】(1)制度:根据“隋唐时期”“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可知是科举制。标准:根据“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得出才能或才学。
(2)盛世局面:根据“太宗”,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有道”之处: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3)政策: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与吐蕃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4)人物: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的情景。目的地: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天竺。
(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关系: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呈现正相关关系。作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书籍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满足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3)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发展的需要;传媒条件的推动。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可知,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印刷术的进步;根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可知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是因为文化传播与交流以及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根据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可知,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根据材料“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可知,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为雕版印刷术的进步提供了条件。
(2)关系:根据材料“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可归纳出关系是宋代进士人数与印书种数呈现正相关关系。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书籍的普及与发展、促进学术的繁荣、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和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条件: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二者具备的条件都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发展的需要;传媒条件的推动。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