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三字经》有载:“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制度与该记载相 关的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中央集权制 ④礼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读右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①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B.②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
C.③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
D.④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
3.史学家钱穆指出,“两汉人才皆从地方自治出,而地方自治 则注重学校教育和乡邑清议,宜乎两汉吏治之美,冠绝后世。 而汉代国力之隆,治化之蒸,亦皆本于此矣”。该论述意在
A.强调察举制对两汉兴盛的时代价值 B.肯定世卿世禄制度的政治影响
C.描述九品中正制度的历史意义 D.突出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4.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东海郡向朝廷上报
的考核资料抄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 (县邑侯国、乡
里、亭邮数量) ,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
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
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
③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
④为研究汉代地方治理提供史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某同学在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时整理了以下示意图,其反映的主题是
A.中央对地方统治加强 B.中央丞相制度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日益完备 D.行政中枢的演变过程
6.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中也说:“封建之废,非一 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 将变而为郡县。”上述材料反映两位思想家共同的主张是
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B.郡县制有利于确立贵族世袭特权
C.分封制自秦朝废除后再没实行过 D.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可互为补充
7.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
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 学何用? ”三者均认为古代选拔官员要
A.德才为主, 门第次之 B.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C.门第为主,德才为辅 D.依据血缘,注重品行
8.成书于西汉的《礼记 ·曲礼》有言:“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唐代《唐律疏议》规定:“文选君子行诗曰,君子防未然……言国家制刑,惩一而 诫百,使之畏于未犯之先,不幸而丽于法,则宽平其徽纆 (木工所用的绳墨) ,而 心则主于博爱之仁也。”据此可知汉唐以来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是
A.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 C. 礼法并用 D.以法治国
9.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的《吕氏乡约》,是 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其主要内容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 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上述 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的特点有
①受儒家思想影响 ②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
③强调乡里的自治 ④乡约替代政府的基层治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设置机构或职官是古代中央王朝管理边疆的重要举措。下列机构按出现的先后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理藩院 ④宣政院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11.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 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
A.行政权与监察权之间分权制衡 B.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地位
12.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 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 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1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 在一起。下列杰出的改革家与其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A 管仲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B 范仲淹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C 谭嗣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D 邓小平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4.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 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 (光绪 帝批准合约) ,无法挽回,却不收。”而据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中则指
出:“……反对议和的奏折从来没有停止过……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 次……四 月初八日 (5 月 2 日) ,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 举人的上书共计五十五件……。”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
B.“公车上书”是历史悬案,无法考证其存在的真实性
C.《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史学考证,相比康有为个人回忆更为可信
D.康有为和茅海建分别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叙述历史,二者说法均是正确的
15.1912 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此组织以他为 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但宋教仁被刺杀,袁世凯解散 了国民党和国会。这表明当时
A.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各大政治派别互相争权夺利
C.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不断扩大 D.政党政治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1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位于 下图中的
17.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 源于
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
1934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 年 3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 年 5 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 年 11 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 年 10 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 (乡) 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18.观察下列示意图,与“五四”宪法相比,“八二”宪法的章节题目结构顺序体 现了
A.我国已建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B.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高度重视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D.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方面的基础
19.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 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1996 年实施了交流 轮岗和回避制度。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2018 年 12 月 29 日修订。这表明我国
A.坚持了党管干部和依法治国原则 B.公务员管理逐步规范化和法制化
C.干部选拔制度完全实现了科学化 D.公务员的素质通过选拔得到提升
20.“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自2016年至今,共有于敏、申纪兰 (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女)、钟南山9 人荣获“共和国勋章”。下列对钟南山的颁奖词表述正确的是
A.敢医敢言,阻非典抗新冠济世无惧心,国之脊梁,耄耋老人引领最美逆行人
B.淡泊名利,60年深藏功名,克己奉公,一辈子坚守初心,永葆军人党员本色
C.一介农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数十年专注于田畴,喜看稻菽千重浪
D.攻坚克难,60年如一日,解决抗疟治疗难题,用科学方法促进中药传承创新
21.雅典绝大多数官职均任期短暂,一般一年一任,且不得连选连任。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这意味着
A.雅典公民具有了较多的参政机会 B.雅典民主制度缺乏稳定性
C.雅典的司法独立有了制度的保障 D.雅典官员选拔具有随意性
22.右图是英国议会、内阁 (首相)、英王之间
的宪政关系图,据此对英国宪政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虚君的国王是无任何权力的
B.内阁不必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C.首相可以通过议会来掌握立法权
D.议会所有议员都是由英王任命的
23.杰斐逊 (1743 年— 1826 年) 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 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度设计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 B.总统制与两院制
C.共和制与总统制 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
24.下列对表中英国《大宪章》节选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第 39 条: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 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第 41 条: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 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
第 61 条:此二十五男爵即可联合全国人民,共同使用其权力,以一切方法向余 等施以抑制与压力,诸如夺取余等之城堡、土地与财产等等,务使此项错误终 能依照彼等之意见改正而后已。
A.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和权益 B.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传统
C.免除境内商人一切苛捐杂税 D.确立了人身权神圣不可侵犯
25.1764 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 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 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后世司法实践确立了
A.司法独立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疑罪从无原则 D.程序公正原则
26.《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第 4 条: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 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拿破仑法典》第 8 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 权利;第 537 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以上 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权利不因性别受限 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依法保障公民人权
27.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 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19 世纪中后期,西方首先建立 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8.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 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 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杜绝专制局面出现 B.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C.消除官员腐败现象 D.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29.马丁·路德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 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 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这些主张
A.谋求君主行政权力代替教权 B.摆脱了宗教信仰对人的束缚
C.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D.强调凭借革命手段改变现状
30.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 伐利亚体系,下列关于该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 ②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④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1 题 12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4 分,共 40 分)
31.法律与教化 (12 分)
材料一: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 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 论曰:“父子至亲也,闻其 斗莫不有怵怅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 ……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 (宋) 李昉《太平御览 · 第六卷》
材料二: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 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 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 显著。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原因》
材料三:
图 1
⑴概括材料一中判决案件的两种结果及依据分别是什么? (4 分)这种现象反映出西汉法律实施有何特点? (2 分)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原因。(2 分)
⑶结合所学,从图 1 中①②③④任选两个国家或地区说明其在法律建设上的成就。 (4 分)
32.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4 分)
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 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 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 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 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 “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 政策。 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 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 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 世纪到公元 19 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 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 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 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 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 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 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 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 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 19 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义。(7 分)
⑵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 的原因。(7 分)
33.官员选拔与管理 (14 分)
材料一: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 世纪中后期, 工矿企业大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 世纪初,清政府增设 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 年,清政府颁布渝 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 年, 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 令》等法令。
材料二:19 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 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 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 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 年间, 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 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 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
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 世纪以来,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改革;20 世纪初, 中国废除科举考试,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请评析这一现象。(14 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C D A B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C D B D C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A D B D A D C B
二、非选择题 (31 题 12 分,32 题 14 分,33 题 14 分,共 40 分)
31.法律与教化 (12 分)
(1) 结果 1: 甲当枭首 (砍头) ,依据是殴父。(2 分)
结果 2:甲无罪,依据是他本来的意图是帮助父亲,不是殴打父亲,所以无罪 (根 据儒家原心定罪的原则) 。(2 分)
特点:汉代法律实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经注律) (2分)
(2) 原因:罗马法规定了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与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 法律关系吻合。(2 分)
(3) 成就:每个国家或地区写出两条法律成就,共 4 分。
①《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罗马民法大全》
②《大宪章》;《权利法案》;“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③《法国民法典》;“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的形成。
④“日耳曼法”、《德国民法典》。
32.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4 分)
(1) 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 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3分)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 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 族关系提供了借鉴。(4 分,任答四点即可)
(2) 特点: 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 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4 分,任答四点即可)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及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 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3 分,任答三点 即可)
33.官员选拔与管理 (14 分)
示例:19 世纪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 分) 。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 末新政的开展,出现了大量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 (1 分)。 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1分) 。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 堂的陆续出现也冲击了科举制度 (1 分) 。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新式教育 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 分)
19 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经济迅速发展; (1分)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专 业人才 (1 分) 。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比如政党分肥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英 国国内出现了文官改革的呼声 (1 分) 。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改革,借鉴中国科 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公开考试平等择优 (1 分) 。文官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 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 分)
19 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 官选拔制度的改革,中国则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双 方不同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