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测试 4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1、史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2.冯劫是战国时期秦国人,在秦始皇时曾任御史大夫。其主要职责是( )
①处理全国军务 ②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③负责监察百官 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 )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三公九卿制
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保马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平定三藩之乱
6.秦始皇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后,增设了四郡。(看下图)其中郡所在相当于今天广州地区的是( )
A.闽中郡 B.南海郡
C.桂林郡 D.象郡
7.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
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
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
8、秦朝统治短暂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
9、“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
A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 D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10、下列制度中,在唐太宗时期沿用或完善的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均田制 ③租庸调制 ④科举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11、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1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13、“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14.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睱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材料一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一中空缺的文字。(4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三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四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2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4分)
答案
1D 2 B 3 A 4B 5 C 6B 7 A 8D 9 B 10 A 11 D12 D13C
14解析:第(1)问依据书法知识可知图中文字是小篆。秦王嬴政自称为“始皇帝”,据此可知材料中空缺的文字是“皇帝”。第(2)问从材料中“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其经济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回忆教材知识解答“意义”。第(3)问由材料中的时间“1673-1681年”可知是平定三藩之乱,从材料中“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分析平定三藩对康熙帝的影响。平定三藩维护了国家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忆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4)问从材料三中“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和材料四中“一切机务必皆躬亲”“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可知二人都比较专断;结合二人对政事的勤勉加以总结。
答案:(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15解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处理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点。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主张民族认同、不猜忌他们、“收而养之”等。第(2)问材料一、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新的提高,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独爱之如一”(由设想到坚决贯彻)。第(3)问要求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一些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有:设羁縻府州;“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等。第(4)问根据所学,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答案:(1)主张: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2)变化: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
(3)措施:设羁縻府州。
策略:“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
(4)影响: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