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三个关键词:文明起源 国家产生 早期国家的特征
公元前770
公元前2070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一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三皇五帝时期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夏
商
西周
时空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1.旧石器时代
1.1劳动工具
打制石器
1.2社会生活
从事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1.3文化遗存
元谋人、北京人
元谋人门齿化石
北京人复原像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
2.1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为主
2.2社会生活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生活稳定
2.3文化遗存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良渚、红山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北京晚报》2019年7月7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从良渚考古成果看社会变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明
是否进入了国家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管理的制度?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材料一: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材料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从良渚考古成果看社会变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材料一: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以……既随葬少量的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的墓为代表。
——姜军主编:《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3.从良渚考古成果看社会变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从良渚考古成果看社会变化
良渚遗址古城墙
山西襄汾陶寺墓葬(龙山文化)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出现了阶级以及公共权力
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万邦时代)
观察教材第3页至第5页四幅遗址图,你能得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吗?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出现
国家诞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距今5000—4500年前后的文化区域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大河附近,平原地带,起源早、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多元:分布广泛,多个源头,各具特色
一体:各文化区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呈现统一趋势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黄河流域主导,中原核心。
2.多业并存,农业主导,贫富分化。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4.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生命力最顽强!
重点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1三皇五帝的传说
神话色彩浓厚
1.2权利继承制——禅让制
黄帝
神农教稼图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1.建立:
2.管理方式:
中央:夏王直接管理;设立机构与职官
地方:控制部族,间接统治
公元前2070年
禹死后谁继承了他的王位?
文明产生的前提,即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此发展成为不同阶级等;二是文明的标志,即城市初步形成、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建立、文字出现等。国家的形成是文明诞生的标志。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禅让制
世袭制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1.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史记》说明了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继续推行,称颂禅让制;
《战国策》说明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表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夏朝的统治:
1.商
三、商和西周(国家的发展)
1.4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殷本纪》
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神秘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人把占卜记录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国家管理方式:
实行内外服制,间接控制地方。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的国家机构和势力范围
2.西周
三、商和西周(国家的发展)
2.1建立:
2.2管理方式:
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克昏夙有商(灭了商)”
——利簋铭文
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1)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有哪些人?
王族(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2)分封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笔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纳不纳贡。”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五: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六:周王室要兴建宫室或其他重大工程,各诸侯国要提供力役。
(3)据材料归纳总结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朝觐述职
交纳贡赋
随从作战
提供力役
2.西周
三、商和西周(国家的发展)
2.1建立:
2.2管理方式:
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克昏夙有商(灭了商)”
——利簋铭文
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
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
影响: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④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以后地方割据埋下隐患。
2.西周 笔
三、商和西周(国家的发展)
2.3权力继承制度:
宗法制
含义: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继承权力与财产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大小宗制度;
家国一体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授土授民
义务
周代分封示意图
观察上述两幅图,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周天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超向严密;同姓居多,且位居重要位置;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
目的 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内容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姬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对象 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诸侯国的权利和义务 权力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分封制
渊源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内容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
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状况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01
02
03
04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总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的出现:
国家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夏朝
商:
西周:
建立:
管理方式:
建立:
管理方式:
文化:
建立:
政治制度:
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课堂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当堂巩固
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3. (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
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 "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当堂巩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