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1 08: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 班 组 姓名: 书写评价:
温馨寄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学习目标我明确:
  1、识记文学常识,熟读并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主学习我能行: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2、孟子名言 ① 尽信书,不如无书。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名 ,字 ,是 时期的 家、 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 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尔 ( )
不屑 ( ) 辟( ) 乡为身死( ) 所恶( )
为宫室之美为之( )( )
(三)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记录下来。
三、合作学习展风采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②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
③呼尔而与之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巩固拓展我提升
1.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豆羹。 B.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 熊掌,亦我所欲也 D.舍生而取义者也。
4.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        )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九年级 班 组 姓名: 书写评价:
一、学习目标我明确: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自主学习我能行
1、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课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2.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3.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合作学习展风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找出相关的句子,品味分析。
四、巩固拓展我提升
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2.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1.文章第一段中用鱼比喻 ____ 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 __ __。文中还把___ ___和__ 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 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 ____;也有比_ 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