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明代著名旅游博主
发攻略
游山玩水
公费旅游
写游记
徐霞客游记
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今湖南省南部),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喀斯特地貌】
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
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CaCO3 + H2O + CO2 = Ca(HCO3)2
一、喀斯特地貌概况
【成因:喀斯特作用】
Ca(HCO3)2= CaCO3 + H2O + CO2
溶蚀
沉积
水
可溶性岩石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概况
岩石的可溶性(基本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
——岩石成分,
如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
——岩石裂隙大
——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等因素
——坡度大、裂隙大、大气降水多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
分布范围广,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西南地区,尤其是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区尤为集中。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
为什么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中国喀斯特分布图
中国地形图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原因。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分布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石为主的地层,可溶性岩石分布较广;
地形起伏较大,水的流动性较强;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水的溶蚀力较强。
溶沟和石芽
石芽
溶沟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是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石林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活动1】绘制峰丛、峰林和孤峰的简单示意图。
洼地
峰丛、峰林、孤峰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钙华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溶斗
溶斗、天坑
天坑
①
②
③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石钟乳
石笋
溶洞
石柱
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今湖南省南部),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类型 地貌景观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蚀
沉积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蚀
沉积
将图示地貌景观进行分类,并将字母及其名称填入表格,如:E(溶洞)。
E(石钟乳、石笋、石柱)
E溶洞
A(石芽和溶沟),B溶斗,C天坑,F峰丛,G峰林,H孤峰
D钙华
二、喀斯特
地貌分类
A
B
C
D
E
F
G
H
3.结合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形态,思考各地貌景观的演化关系并将其填到下图中。
石芽
洼地
溶蚀
溶蚀
峰林
孤峰
溶蚀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问题探究
建设后
建设前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2.结合材料一,从基建工程和排水两个方面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的原因。
材料一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贵州平塘安装建成。按照设计,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问题探究
气候:亚热带季风,因海拔较高,温度适宜,四季如春,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地貌:峰丛、岩溶洼地发育,地表起伏较大;大窝凼恰好处于洼地中。
问题探究
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建设后
建设前
材料一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贵州平塘安装建成。按照设计,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①基建工程:可直接利用坑穴的地貌形态,减少工程量(开挖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2.结合材料一,从基建工程和排水两个方面分析FAST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的原因。
优势
②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便于排水。
材料二: 地头水柜,是贵州田间地头常见的收集雨水的蓄水池。近些年来,政府提供补贴,帮助当地居民建造水柜。
材料三: 贵州毕节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地区曾经经济贫困,当地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当时一度抬头望不了树木,低头一片贫瘠,地表异常缺水,农作物产量低下。遇到干旱天气,农户忙忙碌碌甚至“一年不得半年粮”。村里光秃秃的石头山还被人们戏称为光头山、和尚山。
材料四: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有地下暗河、天坑、溶洞以溶洞内部的钟乳石、石芽、石笋等。贵州的喀斯特地区不仅有奇异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古朴浓郁的风土人情,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在喀斯特地貌的大伞下完整的保存了本民族最原始的文化传统。
材料五:喀斯特地貌区交通
三、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影响及原因
重大工程(FSAT) ①天然的地形优势,减少工程量(开挖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②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便于排水。
农业生产 ①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地表水缺乏;②石灰岩分布区,地形坡度较大,年降水量较大,流水冲刷较为严重,土层较薄;③地形起伏较大,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较小。
交通 地形起伏大,桥隧比(逢山穿洞、逢水搭桥)较大,工程量较大,建设成本较高,交通不便。
旅游 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可发展旅游业。
科研 研究气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在鼓励当地居民搬迁,很多人却留恋故土,不愿搬离。
土地虽小,但亲人和家园都在身边,没有比这更好的世界了……
课堂小结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一、喀斯特地貌概况:定义、成因、形成条件
二、喀斯特地貌分类及其形成过程
洼地 峰丛 峰林 孤峰
溶沟 石芽
中间突出
进一步发展
边缘
溶蚀
顶部:石钟乳、石幔、石帘
底部:石笋
石柱
向下发育
向上发育
溶蚀
三、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峰丛
峰林
孤峰
B
C
F
E
D
G
H
I
溶斗
石笋
石钟乳
石柱
A
石芽
溶沟
指出《徐霞客游记》中的描述所对应的景观:
①“飞流下捣,不见下流所溢。该地穴潜通也。”
②“崖间有悬于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接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
③“诸峰分峙叠出,离立献奇。倒插水中,直如青莲出水,各欲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