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猜猜他是谁?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代表作有《负暄琐话》等。
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张中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人 事 形象 感情
怀人散文
以事写人,塑造形象,表达感情
写作契机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纪年法 教材示例
干支 纪年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ɡ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
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排列组合的六十甲子来纪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满井游记》:“己亥之二月也”中的“己亥”。
年号干支兼用纪年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年号纪年 用皇帝的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中的“庆历”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 ;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 。
王公年次纪年 用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曹刿论战》:“十年春”中的“十年”指“鲁庄公十年”。
“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朗读、默读、精读、跳读 略读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快速阅读。
——单元导语
任务一:默读课文,快速从中划出能帮助你掌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语句。(2000字,5分钟,阅读并完成问题,结合七上默读学到的方法)
人之师表
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待人厚
待己严
文字
日常交往
总的用语
写作零碎
描吕叔湘文章的标点
修润文章
送访客
写致歉信
主张写文如话
主张文风简洁
标点格式求妥帖
明确“做”“作”
任务一:精读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感受他的可敬之处,体会作者于文中寄托的情感。
方法:从细处着眼,切入一个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精神。
略读可以帮我们快速地抓住文章的重点,把握文章精华,节省时间;但文章不可只有略读,好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读!
描吕叔湘文章的标点
修润文章
送访客
写致歉信
主张写文如话
主张文风简洁
标点格式求妥帖
明确“做”“作”
对人宽容,容人之过,之草率、随意
对人诚恳、谦逊
热忱、诚挚
对他人宽容
对事谨严认真
对自己待人要求高
情重
一丝不苟
认真至极
以身作则
有社会责任感
敬重 景仰
追思 感念
叶圣陶改名的故事
他原名叶绍钧,
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陶钧,指制造陶器时用的转轮,分快轮和慢轮。喻陶冶、造就。)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任务二:
仔细比照作者写到的这些事情,看看有何共同点?
仔细比照作者表现的叶老的品质,看看有何共同点?
由此你发现本文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吗?
描吕叔湘文章的标点
修润文章
送访客
写致歉信
主张写文如话
主张文风简洁
标点格式求妥帖
明确“做”“作”
对人宽容,容人之过,之草率、随意
对人诚恳、谦逊
热忱、诚挚
情重
一丝不苟
认真至极
以身作则
有社会责任感
事
小而
琐
杂
德美赛圣
人
以小见大
原文第一段被删的内容: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 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含义:用事件,小题材,小细节表现人物的伟大品格,表现深刻的主题
好处:因为事件小,故而显得具体、真实可感,能给读者以亲切感,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又因为人物有血肉,有精气神,主题意义深远,故而文章也不乏厚重与深刻感,具有可读性。
以小见大
探究:请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语言与叶老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个性之处?
叶老既是张中行的前辈,也是他的朋友、同事,在两人的交往中,叶老的一些主张也对作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譬如在语言上,作者有些方面与叶老颇为相似,当然,作者也有自己的特征。
①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③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⑤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⑥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繁碎
鞭炮声持续不断,节奏快;因听到噩耗内心被惊扰,感到纷乱。
相似:如话风格(口语化节奏、短句)
不同:
醇厚、质朴(“繁碎”)
典雅精致、充满文人气息(成语、四字短语, 引用古文)
语言风格:
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负暄琐话>骥尾篇》周汝昌评张中行
任务三:好的文章是能能引起读者的思考的,细读本文,有哪些内容或词句引起了你的思考?请为它写一段批注。理解性的、赏析性的、评价性的、质疑性的都可以。
原文第一段被删的内容: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 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敬重景仰、追思哀悼、感念之情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鲁迅《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