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6 17: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程标准: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科素养:1.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
2.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运用文献资料,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史料)
4.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历史解释)
5.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的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贸的发展及相互影响。
导入新课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延续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我们都知道是汉代开通的。
但是古代的商业贸易是何时起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活动是否各具特点?
带着这些问题,咱们开启今天的课程,共同来了解商业的起源及古代的商业贸易。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习近平(2017年0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含义:
商业贸易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一般对内称商业,对外称贸易。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2.本质:
商业贸易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产品的剩余,私有制。
3.历程: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了最初的商业,交易方式是物物之间的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生产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人,标志着早期商业贸易活动的社会化。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产品的交换也愈加复杂化。商业贸易无论从交换规模、数量、次数以及手段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
概念辨析: 商业贸易
(一)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
材料1:“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2: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背景: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出现:
交换的出现,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已所需的物品。
3、方式:
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为“市”。
4、实质:
商品交换。
(一)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1、先秦时期: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而四处买卖,逐渐发展为固定职业,周人称其为“商人”,称其职业为“商业”,沿用至今。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①出现职业商人: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贸地域范围广: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地区。
③工商食官:商业(及手工业)主要掌握在政府和贵族手里。
(1)商周——工商食官
①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出现许多大商人。
②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材料2:“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1:“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问题探究1:
现象:
材料1:“工商食官”
材料2: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根据材料1、2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分析材料2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
秦朝: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2、秦汉时期:
西汉: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地位。
城: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多为政治中心,是人类文明时代的标注之一。
市:城市中特定的交易场所,多为经济中心,在物物交换中诞生。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知识拓展: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北宋《春明退朝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3、隋唐到两宋时期:
(1)表现: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
②出现专业化市场;经济重心南移;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政府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
(2)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①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④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制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
⑤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⑥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繁荣
⑦海外贸易繁荣: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问题探究2: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隋唐到两宋的“市”有什么变化?
唐都长安城
变化: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②出现专业化市场;③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提示: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表现:
①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④白银广泛使用
⑤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⑥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
⑦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原因:
①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
③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步松弛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4、元明清时期: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无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粤商、晋商、浙商、徽商等。
原始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商朝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归纳概括: 1、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
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地区性——全国性。
活动场所:城市到农村;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组织形式:官商到私商到区域性商人。
交易内容: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持续始终。
1、(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解析: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
直击高考:
D
直击高考:
2、(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D
地区 表现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拜占庭
阿拉伯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阅读教材第36页第2段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填写下表
自主学习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各城邦: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垄断商路
阿拉伯商人:
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
问题探究3:
总结古代世界商贸活动的特征。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古希腊各城邦: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垄断商路
1.路线:
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3.管理机构: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2.物品:
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4.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2)目的:
①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②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4)影响:①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
②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③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5)瓦解的原因:①国力下降;②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③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3)管理机构: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1)促进交流,丰富生活: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引进新品种:
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外国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等。
(3)丝绸、瓷器、茶叶等外传:
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4.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问题探究4: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代至宋代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变化:①汉以陆路为主,海路发端;②唐海陆并举;③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④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2)原因:①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已经有较大的发展;②南方进一步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难移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④统治者一直都推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
1.古代、现代丝绸之路的区别
项目 古代 丝绸之路 现代
丝绸之路
时代 背景 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
范围 亚欧大陆和非洲 全球
经济交流方式 商品输出 商品和资本输出
贸易 方式 中转贸易 直接贸易
交通通信方式 人力、畜力、帆船 现代交通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
2.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能力提升
(一)货币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1、概念: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当代汉语词典》
2、产生: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3、代表:
(1)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4、作用:
(1)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2)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3)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左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丝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
学习之窗:以上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问题探究5: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始。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北宋时交子的出现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6、由人工制币向机制币演变:从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以后。
(2)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古埃及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
借贷用途(生活消费和投资)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借贷合约正式完备。
公元前4世纪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即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
古希腊
(1)概念:
信贷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通常包括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3)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属于早期的汇兑业务,相当于汇票,异地兑换的凭证,本身不是货币。作用: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当铺:收取动产和不动产作为抵押,向对方放债的机构。旧称质库、解库、典铺,亦称质押,又有以小本钱临时经营的称小押。被称为“典当行”。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庄票
3.商业契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产生与发展
(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特点: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地域或国家 时期 主要表现
古埃及
两河流域
中国
阅读教材第39页最后两段,填写下表:
自主学习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公元前2600年左右
商周时期
汉代以后
唐宋以后
契约广泛使用;凡重要财产转让,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所有权。
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出现契约
凡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各类的事宜,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材料二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材料一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精神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
问题探究6: 商业契约孕育的精神及作用
唐朝 石染典买马契约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A 
直击高考:
4.(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直击高考:
A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公行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