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2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2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26 17: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2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从种到界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节的内容。在对生物类群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复杂多样性,本节的编排体现了以点带面的特点,即以典型动物为例,清楚的介绍了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同时又明确了生物分类时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学生已经尝试对动物和植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节以狼为例,把狼放在不同的分类等级进行比较,突出狼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形态和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将狼放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以体现出这些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又鲜明的呈现了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素养,之前已经学习过《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使得学生系统的接触了生物分类的知识,此外,该部分的知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并不太陌生,利用知识迁移可以较好的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另外,此阶段的初中生物学习接近尾声,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探究意愿的增强,所以此部分知识应该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师负责组织、评价,让学生利用学到过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目前遇到的生物学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描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3.了解林奈和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描述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难点 描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教材 ,PPT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教材第 101 页蜜蜂图片。 提出: 同一种生物为什么要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呢 引导学生回忆动物类群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为体现不同的等级,明确分类地位,进一步说明分类要有不同的等级,以理清进化关系。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为学习动物学知识做引领和铺垫。 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分类等级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1 页,提出问题: (1)什么是生物分类 (2)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 (3)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哪个等级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内交流作答: (1)弄清不同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界、门、纲、目、 科、属、种。 (3)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2.教师总结: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 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便是一个物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指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 102—103 页图 6-1,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等级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关 系。 学生观察分析,小组内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分析交流狼的分类等级,了解到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解,使得学生对书本所罗列的动物之间的不同特点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2)教师总结:狼的分类列表是狼→犬属→犬科→食肉目 →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界。生物分类单位越大,生物数量越多,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数量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3)植物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桃在植物分类中的位置。 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得出结论:桃→桃属→蔷薇科 →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植物界。 (二)命名法 1.教师讲解: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着“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 2.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5 页内容,分 析、归纳林奈的双命名法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科学家的故事”:林奈和双名法。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物分类的依据及意义。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 科、属、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相似程度越小;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教师提问: 1.包含生物种类最少的生物分类单位是什么 2.现有甲、乙、丙三种动物,它们的分类情况是:甲和乙 同在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种”,乙和丙同在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目”,则与乙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哪种动物 学生思考回答: 1.种。 2.甲。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设计意图: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知识的主要内容,交流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