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实践活动专题】质疑论辨: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实践活动专题】质疑论辨: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22: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质疑论辨: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
【专题解释】
精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参读《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旁及其他先秦作品。借助相关素材,辨析、讨论先秦儒家思想是否脱离了当时社会实际。以此训练论辩技巧,锻炼组织活动能力,加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并落实本单元思辨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要求。
【预习任务】
教师宣布辩题:先秦儒家思想是否脱离了当时社会现实?正方观点:先秦儒家思想扎根现实,理性务实。反方观点先秦儒家思想脱离现实,不切实际。
1.学生自主选择观点,组成辩论队(每队四名辩手),预先草拟辩词。
2.协商确定辩论赛流程、规则、注意事项等。
3.推选辩论赛主持人一名、评委五名。
4.熟读、深思本单元中的先秦作品,从中收集支持本方观点、驳斥辩敌观点的论据。
5.阅读先秦思想史等相关著作,搜选其中可作辩论论据的材料。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宣布规则,明确流程
1.主持人宣布辩题及正反方观点。
2.主持人介绍辩论赛评委,宣布评分细则。细则如下表:
项目 赋分 一辩 二辩 三辩 四辩 群众辩手 总分
论据丰富,引述恰当 20分
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20分
表达流畅,富有文采 20分
应对敏捷,反驳机智 20分
举止得体,风度良好 20分
合计
说明:
(1)每位辩手满分100分,群众辩手综合表现满分100分,每队满分共500分。
(2)五名评委独立打分,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以三个有效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最后成绩。
(3)根据两队最终总成绩决出优胜队,根据辩手个人成绩决出最佳辩手。
3.主持人宣布辩论流程和辩论规则。
(1)辩手任务安排:一辩、二辩、三辩分别从儒家思想内容、儒家人物人生态度、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己方观点、反驳辩敌观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在总结陈词结束后,群众辩手可以向辩敌提出1~3个问题,要求辩敌回答。问题可由场上正式辩手回答,也可由对方的群众辩手回答。
(2)发言顺序安排:一辩,正方先行阐述观点,反方后手反驳;二辩、三辩,反方先行阐述观点,正方后手反驳;四辩,正方先行总结陈词,反方后手总结阐述;群众辩手发言按举手先后确定顺序
(3)发言时间安排:每位辩手发言时间为3分钟,每一环节双方攻辩时间为2分钟。
(4)教师点评安排:在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辩论赛进行点评,并宣布成绩(获胜队及最佳辩手名单)。
任务二 互相辩难,砥砺思想
1.一辩对垒。从思想内容角度辨析先秦儒家思想是否脱离当时社会实际。
要点梳理:
(1)正方: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皆具现实针对性。
①“礼乐”思想。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先秦儒家提出恢复礼乐制度的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努力借此修复、改良已经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②“仁”及“仁政”思想。针对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复杂、尖锐的现实,先秦儒家提出“仁者爱人”“推行仁政”的观点,有效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局部解决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一思想应是当时最佳救世良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③先秦儒家不仅为时代提供了治国济民、振衰起敝的目标,同时提供了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如《齐桓晋文之事》所倡“制民之产”“推恩”等措施。
④儒家提出达成社会理想的过程循序渐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从日常做起,比如《侍坐章》孔子高度赞赏的曾皙的做法。
(2)反方: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严重脱离当时社会现实。
①儒家心心念念恢复的礼乐制度,是数百年前的西周旧制度,已经落伍于时代。
②儒家“仁”及“仁政”思想推行的前提条件是,当时的统治者对百姓有仁爱之心,能够切实减少自己的欲望,不扰民,不侵邻。但当时的诸侯均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野心和欲望,这一前提根本不存在。所以所提出的思想、措施仅是空中楼阁。
③乱世用武,盛世用文。这是中国政治史一大定律。先秦时代战祸绵延,处于其中的儒家竟然轻视甚至漠视,乃至敌视兵家思想,讳言“齐桓晋文之事”,是典型的鸵鸟心态,回避现实矛盾。《侍坐章》中孔子哂笑子路等的治国强国方法,而赞成曾皙乌托邦式的图景足以说明其脱离现实的严重性。
2.二辩对阵。从儒家主要人物人生态度的角度辨析先秦儒家思想是否脱离当时社会现实。
要点梳理:
(1)反方:儒家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积极,但凌虚高蹈,并没有扎根现实。
①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人物人生态度的标志性标签。但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为“为”而“为”,本就是一种不考虑实际、非理性的做法。
②先秦儒家不避艰险,积极投身社会施行变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他们达成变革社会的途径单一,就是寻找主子,谋取职位。他们的积极入世,简化成了积极入仕,严重忽视了社会之道、解决社会问题之法纷繁复杂的实际。
(2)正方:儒家人物的人生态度积极,对个人强调自我修养,追求自我超越;对社会强调责任担当,追求社会进步。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了儒家积极作为的人生态度。在部分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试图通过主观努力创设条件以完成工作、达成目标,既是对客观条件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主观努力的尊重,这不能说是脱离现实,而是更高层次的依托现实、利用现实。
②中国的历史证明,要想匡世济民,最好的办法是登上政治舞台。儒家热衷仕宦,正好说明儒家已经为时人及后人找到了一条贴合实际的遂行社会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道路。并且,除了为政济民外,儒家还特别重视教育化民。这都是立足现实情况作出的因应措施
3.三辩对局。从先秦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角度辨析先秦儒家思想是否脱离当时社会现实。
要点梳理:
(1)反方:先秦儒家思想没有在先秦时代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说明了其思想不切合当时实际。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孔子、孟子都席不暇暖、干谒多国,但最终没有国君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春秋战国各国君主大多采信兵家、法家、纵横家的建议,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以上事例说明儒家思想脱离了当时社会实际。
②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得儒家逐步向法家等流派靠近,并培养了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这说明儒家巨子已经发现了儒家思想的不近事理、脱离实际。
③儒家思想一直等到西汉时期才被用为治国思想,说明它虽然优秀,但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2)正方:先秦儒家思想扎根现实,立足实际,在当时即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脱离实际的思想学说,有如昙花,旋开旋灭,但儒家在当时即成为显学,这说明其有强大的现实根基。
②儒家培养了大量的弟子,孔子有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二,孟子也门生甚众,这些学生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舞台。可见,儒家为推行自己的思想进行了脚踏实地的准备。
③荀子培养韩非子、李斯,恰好说明儒家思想传承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据社会发展可以作出切合实际的调整。儒家思想能孵化出其他流派思想,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及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4.四辩对决。总结陈词。
要点梳理:
(1)正方:儒家思想的诞生,源于现实的需求;其思想内容,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配有较符合实际的施行措施。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华文化乃至文明奠定了很好的精神基础,培养了大量人才,所以它是扎根现实的思想大树。
(2)反方:先秦儒家思想,其思想来源为过时的西周文化。其目标未在当时达成,一直到数百年后的西汉才开花结果虽然优秀,但是超前,不切合先秦实际。
5.群众辩手提问。
任务三 点评总结,思辨表达
1.评点论题,提醒深化论辩内容。
大家能就这一话题展开激烈交锋,就很好地表明了先秦儒家思想既有脚踏实地的一面,又有仰望星空的一面。
(1)在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两个特性间,先秦儒家思想究竟偏向何者,我们可以联系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作进一步的探究。看看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当中,这个思想倾向会不会有所变动。
(2)是脚踏实地的一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大,还是仰望星空的一面影响更大,我们可以参考古今学者的论述,再思考,再辨析,再讨论。
(3)儒家思想涵盖范围较大,内容涉及政治、道德、哲学、教育等诸多范畴,不同范畴的思想与现实联系紧密程度可能存在不同,建议大家区别对待。课后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梳理一下。
2.宣布辩论赛结果。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