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册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册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7 07: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阶段特征
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日益成熟 并且存在明显差异;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殖民地被瓜分殆尽。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关系 各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矛盾重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难点:
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认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后形成。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时代,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基本瓜分完毕。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根本: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争斗
3.主要: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冲突不断,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发生于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崛起的美国为掠夺殖民地而同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之间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在西属菲律宾和古巴两个方向展开,历时三个月的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菲律宾成了美国的殖民地,古巴则成为其“保护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为什么英德矛盾会成为最主要矛盾?
(1)英国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英国。德国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具有强烈的侵略争霸的野心。德国从争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3)德英两个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着殖民地、世界霸权产生尖锐的矛盾。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变成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
4.具体: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5.“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为了震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奥匈帝国决定于1914年6月28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夫妇则是这次演习的总检察官。演习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在斯拉夫人眼中是赤裸裸的羞辱,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了暗杀小组。6月28日,当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接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1)客观条件: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必将是全球性的;不仅是宗主国,其所属殖民地也势必卷入冲突和斗争。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7.思想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发生。
军国主义,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整个国家围绕战争运转。典型代表:德国。
民族主义:体现为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本民族的独立和强大。
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残害别的民族。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宣扬侵略扩张。表现:“民族优越论”、德国“泛日耳曼主义”;俄国“泛斯拉夫主义”;
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影响:煽动民众仇恨情绪,陷入战争狂热,推动战争到来。
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皇威廉二世崇尚战争和强权,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因此,“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威廉二世在演说中讲到,“世界要仗德意志才得救”“我们是地球上的盐”。战争前夕,泛德意志主义宣传达到了炽热的程度,民众也狂热高呼:让皇帝领导普鲁士,普鲁士领导德意志,德意志领导全世界。
——金立昕、李新伟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时代,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基本瓜分完毕。
2.根本: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主要: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冲突不断,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具体: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5.“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7.思想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022·山东日照三模·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  )
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
B.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
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1.一战的爆发
(1) 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 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如果俄国干涉,德国将以对“同盟的忠诚”与奥匈共同对俄作战。他叫嚷:“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俄、法也在积极行动。7月20日,法国总统普恩加莱访问俄国,保证履行同盟义务。英国采取了狡猾态度,给德国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他不愿意立即卷入战争。德国则认为,只要英国能暂时中立,德军便可以用闪击战迅速打败俄、法。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13)图3、图4所示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两国征兵海报宣传语“加入你祖国(英国)的军队”“我要你为国家入伍”。两国征兵参战的共同目的是(  )
A.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参与争夺世界霸权
D.维护世界和平民主
(3)战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 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国战败(德国“速决战”破产)
其它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 战争胶着 1915年 东线 南线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
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年—1918年) 僵持状态—战争结束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以工代战)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2.一战的进程(三个阶段)
一战中的华工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成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的士兵。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奥匈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帝国解体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四大帝国)解体
(2022·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练习·21)“一战”开始后,美国向协约国提供大量军火和贷款,资本家从中获取厚利;美国还对德国在拉美的渗透十分不满。美国对英国进行的海上封锁只是抗议了事;而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则采取强硬的立场,并以此为由参战。据此,对美国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护本国资本家利益 ②反对德国的潜艇战是参战借口③在拉美推行大棒政策 ④处理国际事务时执行双重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一战的影响
(1)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这两个国家开始崛起的标志,开始改变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2)思想观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灾难,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
(3)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4)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进社会发展。
(5)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1)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战争的根源。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4)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2022·天津市河北区二模·13)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历史合力论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阶级斗争学说
三、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主要协调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
华盛顿体系:主要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凡—华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体系 会议 内容 影响 缔结条约
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1919)

欧洲


凡尔赛和约
其他战败国的条约
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均衡政策
独霸欧洲
世界领导权

领土被削减
殖民度被瓜分
军事被削弱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亚太地区中国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瓦解美日同盟
美英平分霸权
共同支配中国
战后国际秩序
不公平 不公正 脆弱
(2022·山东济宁三模·12)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意等国领导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但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也有共识。他们一致赞同(  )
A.恢复欧洲势力均衡 B.削弱并且肢解德国
C.公平解决战后问题 D.防止苏俄势力扩展
(2022·浙江省新昌临海两地高三5月选考·22)伦敦《泰晤士报》记者评论华盛顿会议上的美国国务卿休斯:“(他)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要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几个世纪中所击沉的军舰还要多。”他发表这一评论是因为美国(  )
A.在会议期间采取军事行动
B.威胁英国太平洋区域的领地
C.推动《五国条约》的签订
D.全力限制各国巡洋舰的规模
巴黎和会上的各国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实质:巴黎和会成为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门户开放:19世纪末,以德国率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开放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不再追随欧洲列强,更加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以后又多次提出,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
2.国际联盟
(1)地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由来: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
(3)成立:1919年4月通过盟约,1920年初正式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4)性质: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5)成员:成立时44国,后增加到63国(俄、德等战败国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6)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7)原则: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8)职能: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
(9)制度: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10)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920年成立国际联盟—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不克:不能)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将此种人民之保佐(保佐:保护)委诸各种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地形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评价国际联盟
(1)积极性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④国联初期,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性
“全体一致”原则,使国际联盟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英法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际联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讽刺漫画:美国的缺席
日内瓦万国宫(国联总部)
凡—华体系的特征
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火山口上的和平”
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凡尔赛体系的重心在欧洲,在这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排斥了社会主义苏联,将战败国踩在脚下,广大中小国家的作用“仅是举手通过最高委员会已做出的决定”,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凡尔赛和约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在达成协议后,它的实施进程也举步维艰。战胜国试图把一切当时能拿走的德国财富都拿走,一时不能拿走的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拿走。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打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
--摘编自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国元帅福煦
(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13)1919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参加了巴黎和会条约审议工作,但因对《凡尔赛和约》苛刻惩罚德国极为不满而愤然离去,他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由一群残忍的胜利者做出的最邪恶的事情,实属自我毁灭行为。这说明凯恩斯(  )①根本目的是维护德国利益
②看到了《凡尔赛和约》的严重问题③维护了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④具有追求公平正义的个人优良品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2·山东省聊城市二模·13)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  )
A.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C.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 D.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1.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建立在强权政治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
2.进步性
(1)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
(2)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3)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3.局限性
(1)由于没有公平原则,帝国主义在许多安排上往往出于各自的私利,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使许多旧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滋生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该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2)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和平将不复存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的背景
一战的进程
一战的影响:
国际联盟
课堂总结
1、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2、导火线:
3、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1、爆发:
2、时间:
3、过程: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
1914--1918
三条战线、三个阶段、特点
构建战后
国际秩序
国际会议:
重要条约:
国际组织: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没有带来真正和平,反而孕育另一场大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