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童年的发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童年的发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2: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发现》活动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比如,课文开头就很有意思,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人们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意,仿佛在俏皮地跟读者打趣。又如,“我”的梦是如此奇妙,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而在求教老师的部分,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既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第3自然段描写的“我”的梦境: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下面有街道、白桦树、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等。插图表现了孩子童年爱做梦、好想象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
1.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交流自己有过什么“发现”,分享探究乐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童年的时光总被人们赋予了美好和无忧无虑的幸福。可是小孩子也会有烦恼吧,要不然他们怎么会问个不停、翻个不停、动个不停,他们会为了蚂蚁搬家而默默坚守、会为了雨后彩虹而振臂高呼,这对于他们都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但是他们也会问为什么,也想去探索这个奥妙的世界。那同学们你们在童年的时候有没有对这个奥妙的世界进行探索,有没有“重大”的发现呢?(自由回答)
2.今年我们将要学习本单元最后一刻《童年的发现》。(板书)齐读课题。
3.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本课生字,不认识的读不懂的词圈出来,小组交流。
3.生字指导:(1)语气词:“嘿”读准字音,结合语境,读出它的语气。
(2)近义词:“祸患”近义词“祸害”“患难”。
4.齐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预设:有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
2.“我”对于自己的“发现”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骄傲,自豪。
3.你从哪看出的。
预设:“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4.“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预设: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然后请老师解答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老师作出的解释;关于“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疑问。“我”渴望把问题弄明白,于是自己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地猜想,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这个猜想就是“我”独立思考的“童年的发现”。(学生概括得不够简洁时,教师可以先示范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供学生模仿;当学生遗漏了某一探究过程时,可提示学生读读课文相关内容。小组合作逐一完成学习任务后,再组织班级交流。)
(板书:梦中飞行——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5.因为这个“发现”我遭遇了什么?
预设: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
6.“我”是怎样进行自我安慰的。
预设: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7.这句话什么意思?
预设: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教师相机指导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也是风趣幽默的一种表现方法。“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体现出了本篇课文的诙谐和可爱。)
(四)深入研读
1.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画出来做好批注。
2.有趣的部分多读几遍,结合批注,尝试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分享:
预设1:“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我觉得关于飞行这比分很有趣,写的非常的生动,环境描写也很详细,读的时候仿佛我自己也在空中盘旋。
预设2:我觉得请教老师那一部分最有趣,“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得越多反而问题越多,像个好奇宝宝,让人忍俊不禁。
预设3:“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觉得我绞尽脑汁思考的这一部分非常有趣,想到宝宝要在妈妈的肚子里变化多端,我就莫名的想笑。鱼会游吗?青蛙会叫吗?我特别想问问他。
……
(五)交流总结
1.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童年“发现”,分享探究的乐趣。
(这一环节的着眼点是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可以交流在某一实验中的重要发现,更可以进行想象,说说自己设想的某一有趣的“发现”。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比如,当学生自诩的“发现”并不真实时,应以鼓励为主,不要批评嘲讽。)
2.教师总结:《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我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课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创新作业
1.仿写
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烨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仿照它写一段你梦中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