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课件(第2课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课件(第2课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22:3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第二课时)
1
学习目标
2
检查作业 导入新课
3
合作探究
4
写作特色
5
课堂小结
6
高考链接
CONTENTS
目 录
7
布置作业
1.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
2.通过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理解孔子对弟子的不同评价,并总结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3.通过对典型文段的分析,总结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4.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实词“居”。
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任务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呈现探究成果。
1.为何“哂”子路?
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
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任务二:合作探究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 “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2.为何“与”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以礼治国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去之则藏” ,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相合拍。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一味消极。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明确:这种生活理想勾勒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yuè)”治理天下的理想相吻合。也可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3.请你谈谈曾晳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4.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用之则行: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舍之则藏: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5.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明确:孔子是一位爱护学
生,坚持以正面教育
为主、循循善诱的老师。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6.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子路:自信而率真
冉有:谦恭有力
公西华:谦虚谨慎
曾晳:从容有礼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
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便展开了有关志向的心灵的对话。
7.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速读课文,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
文章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叙写,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舍瑟而作”以及五人的发言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发言、身份、志趣、教养。至于孔子,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能够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大教育家的形象体现得更是生动形象。
任务三:写作特色
2.虽同为语录体的哲理散文,但与《论语》其他篇目相比,文学性较强,这主要体现在曾皙的语言中。
3.文章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问志——述志——评志。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
课堂小结
高考考点 文言文重点实词之“居”
能力层级 理解B
考点解读 理解在考题中所占的分量比较大,体现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有关词句的问题上,包括: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以及现代文中词句的理解等等。这些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等等。
核心素养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设题方式 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
任务四:高考链接
居(10年10考)
(1)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________
(2)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________
(3)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________
(4) 昂其值,居为奇货(《聊斋志异 促织》)________
(5)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梓人传》)________
知识点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________
(7)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________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________
(9)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____
(10)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__
[答案]
(1)动词,居住 (2)动词,居住 
(3)动词,处在,处于(4)动词,积蓄,贮存 
(5)动词,治理,安置 (6)动词,停留
(7)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8)动词,担当,担任 
(9)动词,过了,经过 
(10)动词,占据,占有
第一步,先回顾所考查的实词的常见的几个意思;
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前后语境确定适合的意思进行翻译;
第三步,根据句意需要适当的调整词汇。
答题思路
真题研习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孔子“礼”与“和”的思想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举例说明?(学生各抒已见)
明确: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的和谐问题
4.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
任务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