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外阅读拓展迁移
本套试卷共七道大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辨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漾(mǎng yàng):广阔无边的样子。③薰莸:分别指香草和臭草。④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以其类异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B.以其类异也 其:代词,他们的
C.子路抗手而对曰 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D.夫子何选焉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绩: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
B.宁能衣其夫子 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
C.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乃召子路而问。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封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懈怠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D.学者宗之 宗:尊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B.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C.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D.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指的是《诗经》,“六经”之一,后《乐经》失传,仅存“五经”,包括《诗经》《书经》《论语》《盂子》《春秋》。
B.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太史公”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曾捏任太史令,因以自称。
D.《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服劳役的人围困孔子和他的弟子。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给孔子封地,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鲁地探访,流连不已。他还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慕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B.诸侯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C.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D.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说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由此可知庄子实际上具有高超的剑术。
B.庄子善于辩论,他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三种,并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之剑实际是天子之剑。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自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⑤也;吹剑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齐威王。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莹与田侯牟约 约:结盟
B.善言伐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臣请为君实之 实:证实
D.王与蛮氏有辩乎 辨:辩论,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王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3)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軸: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豁,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蝤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参考答案
一、【答案】1.D 2.D 3.B 4.B
5.(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进行选择。
(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进行劝说,推求论述战争的利弊,免除(战争带给)两国的祸患。
(3)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百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辩”,辩才,这里指有辩才。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焉”,语气词,相当于“呢”。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根据文言句式的对称特点可知,“城郭不修”与“沟池不越”之间应断开,排除AC;“则”与“而”都是断句的标志,之间应断开,由此可排除D。故选B。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说法错误。“繁词”说的是子贡。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择”,选择;第二句得分点:“着”,穿着;“缟”,白色;“推论”,推求论述;“释”,免除;第三句得分点:“辅相”,辅佐;“敷”,施行;“导之以礼乐”是状语后置句,即“以礼乐导之”。
【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他身边陪侍。孔子向四处张望,深深地感叹说:“在这里集中精神思考,没有什么想不到的啊。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得到这样一个机会,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大地上盘旋舞动,我率领一队人马抵抗敌人,一定能夺取上千里的土地,拔取敌人的战旗,割下敌人的左耳。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到,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说:“我希望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无边的原野上,两军对垒,遥遥相望,战场上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们拔出武器交战。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进行劝说,推求论述战争的利弊,免除(战争带给)两国的祸患。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到,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辩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论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两人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你们自己的志向,你就说说吧。”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储藏,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百姓,让百姓不用修筑城墙,不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铸成农具,把牛羊放养在平原湖泽上。家庭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没地方使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
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二、【答案】1.A 2.D 3.D
4.(1)国君进用贤才,如果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2)很多诸侯谋划要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们呢?
(3)百姓都认为大王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放”,流放,驱逐。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D项,“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说法错误。孟子主张“性本善”。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说法错误。由“奚为后我”可知,出现“西夷怨”“北狄怨”的局面并非因为“不公平”。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进”,进用;“卑”,地位低的;“尊”,地位高的;“疏”,关系远的;“戚”,关系近的。第二句得分点:“何以”。以何,用什么方法;“待”,对付。第三句得分点:“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拯已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火之中拯己”。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古国,不是说国内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有历代有功业的旧臣。大王没有亲近可靠的臣子了,过去所进用的人,现在不知他们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些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进用贤才,如果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身边侍候的人都说贤能,不能认可;各位大夫都说贤能,也不能认可;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是贤能,然后任用他。身边侍候的人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不行,然后罢免他。身边侍候的人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处决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处决他的。像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道:“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些事。”
齐宣王问:“臣子谋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伤害仁的人叫作贼,伤害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之人叫作独夫。我只听说过诛杀独夫商纣罢了,没听说过臣子谋杀君主。”
齐国进攻燕国并战胜了它。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取了它,人力无法做到这样。不吞并它,必定会遭到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过的,那就是周武王。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人也有这样做过的,那就是周文王。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进攻燕国,吞并了它。诸侯们将谋划援助燕国。齐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要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有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治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过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而畏惧他人的。《书》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当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商汤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都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百姓盼望他,如同大旱时盼望云彩一样,(商汤的军队每到一地,)经商的不停止做买卖,种田的照常耕作,诛杀了残暴的君主,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了新生。’现在,燕王残害他的百姓,大王前去征伐他,百姓都认为大王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这样做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現在齐国扩展了疆域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请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放回燕国的老人和幼儿,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位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三、【答案】1.D 2.C 3.C
4.(1)等到孟子长大之后,学习六艺,最终成就了大儒的名声。
(2)现在你荒废了学业,这样将来免不了做供人驱使的奴仆,而且没有办法远离灾祸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谢”,道歉。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C项,本题可根据文言句式的对称性来断句。“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这三部分的结构形式一致,由此可排除A、D两项;“不察于礼”“责礼于人”的主语都是“子”,即孟子,两者是并列关系,故“不察于礼”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说法错误。原文是“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及”,等到。“卒”,最终。第二句得分点:“厮役”,供人驱使的奴仆。“离”,远离,避免。
【参考译文】
邹国孟轲的母亲,称孟母。(最初)她的房舍靠近墓地。孟子年幼的时候,嬉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之类的事,蹦蹦跳跳地模仿筑穴埋葬。孟母说:“这不是我用来让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离开了,居住在集市的旁边。孟子嬉戏、玩耍的是模仿商人沿街叫卖之类的事。孟母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让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搬迁,居住在学校旁边。孟子嬉戏、玩耍的是模仿摆设俎豆等祭祀用品之类的事和作揖逊让等行为举止。孟母说:“这才是真正可以用来让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居住在那里。等到孟子长大之后,学习六艺,最终成就了大儒的名声。君子称赞孟母善于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教化孩子。《诗经》说:“那个美好的人啊,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年少的时候,放学回到家,孟母正在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问他说:“你学习到什么程度了?”孟子说:“依然如往常一样。”孟母用刀割断了还未织完的布匹。孟子害怕,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剖断的这匹没织完的布一样。君子努力学习来树立名声,好问来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安定、宁静,做事可以远离灾祸现在你荒废学业,这样将来免不了做供人驱使的奴仆,而没有办法远离灾祸啊。这和依靠纺织缉麻而生存有什么不同,中途废弃而不做,怎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长期如此又怎能不缺乏粮食呢?女子如果荒废了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如果懈息于道德品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是沦为盗贼,就是沦为奴隶、劳役。”孟子害怕,从此以后每天尽心尽力地学习,不敢停止,拜子思为老师,终于成为闻名天下的学者。君子称赞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诗经》说:“那个美好的人啊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娶妻之后,有一次将要进入自己的房间,看到他的妻子在房间里脱去上衣,露出身体,孟子不高兴,就离开没有进入房间。他的妻子将此事告诉孟母,请求回到娘家,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礼仪,在寝室中是不必遵守的。现在我在自己房间里偷偷地脱去上衣,而丈夫看到我后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对待了。女人的规矩,不能在客人家中住宿。请让我回到父母家去吧。”于是孟母唤来孟子对他说:“按照礼法来说,将要进入家门,先问一声谁在里面,用这种办法来表示恭敬;将要进入厅堂,一定抬高声音说话用这种办法来告知别人;将要进入房门,眼睛一定向下看,担心看到别人的隐私。如今你不知晓礼节反而责怪别人失礼,不也错得很厉害吗?”孟子道歉,于是留住他的妻子。君子称赞孟母懂得礼,而且明白做婆婆和做母亲的道理。
四、【答案】1.B 2.A 3.A 4.B
5.(1)孔子和弟子们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病了,没有人能起身。
(2)过去的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殆”,危险。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曰”的主语是“孔子”,故“孔子曰”之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吾道”作“非邪”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包括《诗经》《书经》《论语》《盂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故选A。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说法错误。颜回认为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并没有对此表示遗憾。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绝”,断绝;“兴”,起身。第二句得分点:“谏”,挽回;“来者”,未来的;“追”,补救。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所建立和实施的措施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共同派遣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弟子们不能行动,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病了,没人能起身。孔子仍然給大家讲解诵读礼乐教化,未曾减少。孔子于是叫来子路询问。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的境界吧,所以人家不施行我们的主张。”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一定能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一定能推行自己的主张,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个地方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但学说不被釆用,这就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以后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小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按社登记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说:“楚国的祖先接受周天子分封,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公然地占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方圆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得以占有封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美德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接與却疾走离开了,孔子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有言:“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流连而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在那时(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艺的人,都从孔子这里取正,孔子可以称得上至圣了!
五、【答案】1.A 2.A 3.B
4.(1)听说太子要用我,是想杜绝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那么我)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先生先去休息,到馆舍等待命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谋”,图谋。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以知勇士为锋”和“以清廉士为锷”的句式结构一致, “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和“中和民意以安四乡”的句式结构一致,根据文言句式的一致性原则,排除BCD。故选A。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A项,“庄子说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由此可知庄子实际上具有高超的剑术”说法错误。“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是庄子为引导赵文王听他劝谏而说的,并不是真实的。
C项,“并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之剑实际是天子之剑”说法错误。应为“委婉地指出赵文玉所好之剑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说法错误。本文的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绝”,杜绝;“……者……也”是判断句式。第二句得分点:句前省略介词“于”;“何求”为宾语前置,应为“求何”,意思是“想要什么”。第三句得分点:“休”,休息;“就”,前往,此处译为“到”。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好剑术,剑士聚集在门下为客的有三千多人,他们在赵文王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势衰落,各诸侯国图谋攻取赵国。太子悝对此感到担忧,招来左右的人说:“谁能够说服大王让他停止招募剑士比试剑术的做法,我踢给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该可以做到。”
太子就派人把千金奉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和使者一起前去参见太子,说:“听说太子要用我,是想杜绝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使我向上劝说大王却违逆了大王的心意,向下又不合太子的旨意,那么自身会受刑而死,我还要千金有什么用呢?假使我向上说服了大王,向下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是的。我们大王接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我擅长用剑。”太子说:“现在先生一定要穿儒服去见大王,事情就大不妥当了。”庄子说:“请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后,准备好剑士服装,才去见太子。太子就和庄子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入殿门不急走,看见赵文王也不下拜。赵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指救我呢?”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所以用剑术来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禁制对手?”庄子说:“我的剑,十步之内取人首级,千里之内不受阻滞。”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用剑之道,故意把破绽展示给对手,用可乘之机引诱对手,发动在后,抢先击至。希望能够试一试。”赵文王说:“先生先去休息,到馆舍等待命令,我下令安排好击剑比赛再来请您。”
赵文王就让剑士较量七天,死伤了六十多人,选了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在殿下等候,就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请和剑士比剑。”庄子说:“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所用的剑长短都可以。但是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允许我先说明后比试。”
赵文王说:“希望听您说说那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平民剑。”赵文王说:“天子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谿石城做剑端,用齐国泰山做剑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用五行来制衡,用法度道德来评判;向上能斩断浮云,向下能刺穿大地。一旦使用这把剑,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臣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智慧勇敢的人作为剑端,把清正廉明的人作为剑刃;在上效法圆天来顺应日月星辰的规律,在下效法大地来顺应四时,中间和顺民意来使四方安定。一旦使用这把剑,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并听从您的命令的。”赵文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头发蓬乱、鬓角突出、帽子下垂的人,互相怒目而视,出语责难。在您面前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刺肝肺,和斗鸡没什么区别,有一天命没了,就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了。现在大王拥有天子的地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替大王感到不值得。”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走上宫殿。厨子送上食物,赵文王围绕庄子走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六、【答案】1.D 2.D 3.B
4.(1)这两个国家时常相互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击败军往往半月才返回。
(2)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失意,若有所失。
(3)在戴晋人面前提起尧、舜,就如同细微之音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辩”,同“辨”,分别。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城者既十仞矣”意为“城墙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意思完整,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B;“此胥靡之所苦也”是一个判断句,“此”是句子的主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故“此”前、“也”后应断,由此排除C项。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说法错误。由文章看,华子只是劝君主不要进行无谓的争论,而应去求助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无为大道。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相与”,相互;“逐北”,追击败军;“反”,返回。第二句得分点:“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亡”,失去。第三句得分点:“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状语后置,即“于戴晋人之前道尧、舜”。
【参考译文】
魏莹与田侯牟订有盟约,田侯牟却违背了盟约。魏莹十分愤怒,将要派人去刺杀他。
公孙行将军听说后,认为这种做法很可耻,便对魏莹说:“您是万乘之国的国君,却用匹夫的手段去报仇。我恳请您授予我二十万披甲士兵,为您攻打齐国,俘虏齐国的人民,擒获齐国的牛马,让齐国的国君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然后攻占他的国家。等齐将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
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这样做很可耻,说:“(譬如)修筑十仞高的城墙,城墙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毁掉它,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华子听了后,认为这些观点都很鄙陋,便说:“鼓动攻打齐国的人,是好乱之人;鼓动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好乱之人;议论攻打与不攻打来搅乱人心的人,也是好乱之人。
君主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华子回答说:“君主寻求虚静之道就是了。”
惠子听说了这件事,引见戴晋人。戴晋人说:“有一种叫蜗牛的小动物,君主知道吗?”
魏莹说:“知道。”或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称为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称为蛮氏。这两个国家时常相互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击败军往往半月才返回。”魏莹说:“唉!这是虚话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把话说实。君主认为四方上下有穷尽吗?”魏莹说:“无穷。”戴晋人接着说:“知道游心于无穷的境地,而返于通达之国,是不是感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呢?”魏莹说:“是的。”戴晋人又说:“通达之国中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梁都,在梁都之中有位君王,(试问)君王和蛮氏有分别吗?”魏莹说:“没有分别。”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失意,若有所失。
客人走后,惠子觐见。魏莹说:“客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圣人也比不上他。”惠子说:“吹奏管,尚能发出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吹奏剑首,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罢了。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说起尧、舜,就如同细微之音吧。”
七、【答案】1.D 2.C 3.D
4.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5.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D项解释错误,“取其金,则无损于行”意思是:取得赏金,那么无损自己的品行。行:品行。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故善日者王”意思是:所以善于每天积累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日,每一天。“王者敬日” 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日,每一天。B项,“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意思是: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失败,多到悔不胜悔。胜,尽。“不可胜日志也” 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胜,尽。C项,“此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若白垩之与黑漆”意思是: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之,用于名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起粘连作用。D项,“察其秋毫”意思是:能够明察秋毫。其,代词,那。“其人拜之以牛”意思是: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其,代词,那。故选C。
3.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D项理解错误,“失”应为“过错”的意思,这句应译为“赐,你做错了啊”。故选D。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①“如”,好像;“鲜”,少;“克”,能够;“举”,举起。②“则”,就;“复”,再次。
5.第一步: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限制。第二步: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
【参考译文】
(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大。大事出现得很少,它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小。所以善于每天积累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善于每一季度积累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悲伤,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失败,多到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财物货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经》中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蠢的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在诸侯那里做奴隶,谁能替她赎身,谁就可以从府中取得赏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了一个鲁国人,来到府中却推辞,不要赏金。孔子说:“赐,你做错了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去赎人了。”取得赏金,那么无损自己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一定会有很多人去救落水的人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3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