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望夜月 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三首:十五望夜月 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00: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十五夜望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美景欣赏:皓月当空,水天一色。
作者简介:王建
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其乐府诗多方面地
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者的暴行。
诗的大意:
十五夜望月 大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唐】王建 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大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道着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知多少: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
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
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流传于今,经久不息。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 十五夜望月
把握节奏 【唐】 qī
读出韵律 中庭 地白 树 栖鸦, 栖
读出感情 冷露 无声 湿 桂花。 yā
今夜 月明 人 尽望, 鸦
不知 秋思 落 谁家。
体会诗中月的影子: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看到的 听得到 感受得到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月夜冷清,作者的心情也是清冷的
重点词语理解:
从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这两个词语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中庭 地白树栖鸦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 庭中,庭院中 歇,休息
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独。惆怅的心境。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桂花的浸润之久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
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子,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品味“树栖鸦”的韵味。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
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息栖,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从
视角和听觉的角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读诗悟情: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中庭 地白 树 栖鸦, 冷露 无声 湿 桂花。
读一读着句诗,想一想在这个团圆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他此刻有何感受?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冷清的。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之夜的————————和————————的心情,
展现了一幅寂寞、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望月怀人 月色
体会诗的结构:
地白 传统节日-------- 中秋节
树栖鸦 景 孤独惆怅
冷落 主题------------ 思乡思亲
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
手法------- ----情景交融
月明人尽望 情
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