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高一年级 语文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资料
一.为什么齐宣王能够耐心地听孟子讲王道?
孟子长期居齐并任职为官。与孔子周游列国不同,孟子虽也去过多个诸侯国,但是在齐国长期居住。他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三次(一说两次,因为他中间有返乡奔母丧,守孝三年,紧接着就回来了)入齐,前后居齐约28年,并且有“客卿”以致“上大夫”的职务和俸禄。虽然是“不任职而论国事”,职责如同政治顾问,但也是更加专业的“政治儒学”推广者。
齐宣王,是田齐时的国君。他光大了稷下学宫,吸引了各派学者来到齐国。本文的这次谈话大概是在齐宣王二年,此时的孟子名气已经很大,出于尊重和了解的心理,也是出于刚即位的勃勃雄心,齐宣王对于任何能让他实现内心理想的主张都不会放过,事实上他也是经常召见孟子,认真倾听他的学说,咨询以国家大事。
一.为什么齐宣王能够耐心地听孟子讲王道?
一.为什么齐宣王能够耐心地听孟子讲王道?
君臣关系
雄心勃勃
齐宣王 光大了稷下学宫
(田齐) 尊重学者
长期居齐
孟 子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帝师) 政治顾问
齐桓晋文之事
“尊王攘夷”“会盟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无道”
“田氏代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同时代:屈原、张仪、苏秦、孙膑、田忌、邹衍、吴起、乐毅、商鞅
二.探究孟子“王道”主张
二.探究孟子“王道”主张
①政治方面,“发政施仁”,“民本”思想,“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②经济方面,井田制,有恒产,自给自足,尊重生产规律;
③文教方面,“驱而之善”,兴办教育教化百姓;
“有事弟子服其劳。” ——《论语·为政》
④法治方面,反对刑罚,感化百姓,道德劝善,预防犯罪;
⑤军事方面,不战而胜,“兴甲兵”会“后必有灾”。
二.探究孟子“王道”主张
爱护百姓,得“恒产”
天下可运于掌王天下
幸福指数提升
礼义教化从之也轻
“仁政”
“王道”
“仁政”主张和“王道”思想相互作用
四.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点评孟子的论辩技巧
1.孟子的论辩思路
①转移话题
②提出观点
③宕开一笔,断其后路
④旁敲侧击,讲霸欲的危害
⑤ 水到渠成,讲明王道举措。
四.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点评孟子的论辩技巧
2.孟子在本文的论辩特点
(1)迂回曲折:
顺手一推,让宣王落水
援之以手,救他上岸
知音之感满是感动
2.孟子在本文的论辩特点
(2)比喻新颖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汉赵岐《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四.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点评孟子的论辩技巧
2.孟子在本文的论辩特点
(3)排比增气势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四.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点评孟子的论辩技巧
3.逻辑漏洞,诡辩嫌疑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②“小固不能胜大,弱固不可以敌众。”
牧野之战、柏举之战、伊阙之战,巨鹿之战和官渡之战
③“恒产”与“恒心”“仗义每多屠狗辈”
四.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点评孟子的论辩技巧
五.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①是以,因此。介词的宾语前置句。
②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周天子自称“予一人”。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
③“以羊易牛”。都属于三牲。牛、羊、豕shǐ,俗谓大三牲。猪、鱼、鸡,俗谓小三牲。三牲全备为“太牢”,天子祭祀用,只有羊、豕,为少牢,诸侯祭祀用。
④关于“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不忍”——同情心。触目惊心,作用于我们眼睛的,比作用于我们理性头脑的更容易触动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的同情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由一般心理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推导出“君子远庖厨”,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对禽兽的“不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保护人类的同情心。人类食肉,但是不能因此惯杀、嗜杀,不能对屠杀动物无动于衷。不忍直视杀生,带有一种悲悯的眼光看待杀生,可使心灵保持柔软,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感,更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五.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孔孟的理想社会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结论,二者的理想社会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孟子在孔子“为政以德”和“为国以礼”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与自己的时代更加贴合,也更具体更易于操作,但本质上都是“推恩”式的治国方式。
六.比较孔孟的异同
2.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追求的意义探究。
①当代价值
孔子一生为理想奔走,从未止歇,哪怕断粮遭困!子路等弟子更是一生紧紧追随老师的步伐,胸怀天下,志向高远,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卓有建树,都值得我们感佩学习!
孟子居齐近30年,不是为了物质安逸,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理想与抱负愿意耗尽生命!
六.比较孔孟的异同
他们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宁折不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特别是他们的政策主张很有为人民服务的影子,可以从经济上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文教上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外交上可以缓和国家间的关系,稳固华夏民族的政权,有利于积攒国力抵御外部民族的入侵。
在那个大家都走武力强国路线的时代,儒家的主张就像是清凉剂、刹车闸一样,能够给功利的征伐主义降温减速,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后来的秦国以破竹式统一六国又以雪崩式亡国的事实足以从反面证明这一点。孔孟的探索和主张在现在看来不管是个人修身,还是正确建立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很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②缺陷与不足
他们的主张都不能成为唯一的国家政策,孔子的政治儒学是死胡同,而孟子的主张也要和同时代“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纵横家”的政策共同构成综合性国策,才能真正提升综合国力,达成天下大治的目标。
“晋文修文德,徐偃行仁义,文公以赏赐,偃王以破灭。”
——王充《论衡·幸偶》
民主法治
课后作业:
亲民之善,安邦睦邻——孟子政治主张的当代价值
“发政施仁”能否重振齐国?——孟子政治主张的可行性思考
如何着手改革孟子的“王道”主张,使其更具历史和现实可行性
征伐的刹车闸,战争的调和剂——儒家政治主张的价值意义探究
推荐阅读:
“寡人之与国也”“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齐人伐燕,胜之”
“齐人伐燕,取之”
感谢聆听,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