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22: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大卫·科波菲尔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个著名的艺术形象,他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作者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这堂课,我们了解一下大卫困难而坚强的童年生活,初步感受这个艺术形象。




梳理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把握大卫成长的精神轨迹。
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
总览全文,联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小说反映的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必备知识
了解作者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和讽刺、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巧妙融合而著称。他的14部揭露与抨击英国社会时弊的巨制,在英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新高潮。狄更斯始终怀着一颗人道主义的心来创作,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把他和他同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双城记》《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荒凉山庄》。
短篇小说集:《圣诞故事集》。
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英国历史》。
写作背景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19世纪中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当时,由于工业上的全胜,以及英国国力增强,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狄更斯以写实的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动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写作背景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
相关知识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基础知识
重点字音
咄咄怪事(duō) 污垢(gòu) 干酪(lào) 渣子(zhā)
邋遢(lā ta) 褴褛(lán lǚ) 契据(qì) 纠葛(jiū gé)
多音字
  (jiè)慰藉

  (jí)狼藉
  (chí)茶匙

  (shi)钥匙
  (yè)呜咽
咽 (yān)咽喉
  (yàn)下咽
基础知识
形近字
诨(hùn)诨名
浑(hún)浑浊
晖(yùn)余晖
沦(lún)沦落
伦(lún)伦理
抡(lūn)抡起
纶(guān)纶巾
揽(lǎn)招揽
览(lǎn)浏览
缆(lǎn)缆绳
榨(zhà)压榨
窄(zhǎi)狭窄
基础知识
词语释义
屈尊:客套话,降低身份俯就。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
     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患难与共: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援用:引用。
任务研读
PART ONE
任务一 梳理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1.通读全文,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我”的身世遭遇。
第二部分(2-5)写“我”到货行做童工,开始独自生活。
第三部分(6-23):写昆宁先生帮“我”租房居住。
第四部分(24-53):写“我”跟房东米考伯一家的交往。
第五部分(54):总结“我”这段生活给“我”带来的有益的影响。
2.阅读小说第四部分,概括“我”和米考伯一家主要有哪些交往。
(1)“我”了解了米考伯家的艰难状况,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2)“我”成为米考伯太太的知己,帮他们典当维持他们的生活。
(3)米考伯先生坐牢以后,“我”去监狱探望他。
(4)米考伯先生坐牢,妻子难以维持生活,只好也搬到监狱去住,“我”重新租房子住,选择了监狱附近的住所,与米考伯一家舍不得分开,可见“我”与米考伯一家深厚的友谊。
3.结合文章分析,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大卫的成长受到了哪些影响?
(1)遇见米考伯夫妇之前:大卫“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大卫认为他过去的生活,他的所学、所想、所爱以及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在远离他并且一去不返。
(2)在工作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每天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生活的艰难和心灵的孤单让大卫觉得自己过得孤苦伶仃。
(3)遇见米考伯一家之后:他受到了米考伯夫妇的尊重,与同样生活窘迫的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3.结合文章分析,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大卫的成长受到了哪些影响?
(4)总的来说,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让大卫感觉到了生活的温暖。米考伯先生“露出亲密的样子”,米考伯太太“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他们不拿他当外人,这一切都让大卫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善良和温暖。在相处过程中,米考伯先生虽然爱慕虚荣,缺乏责任心,但是在面对困难时仍然乐观自在,这也教会了大卫如何面对眼前困苦的生活,为日后“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自己的想象世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任务二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1.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大卫是一个十岁的孤儿,靠在货行里做童工独自生活。大卫不满于这样的低级的生活,对自己的处境深深地感到羞辱,他不甘沉沦。他自立能力强,每周六七先令的工资,他精打细算,靠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大卫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大卫很同情米考伯一家,相同的遭遇使他和米考伯夫妇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家生活艰难的时候,主动拿自己仅有的几个先令帮助他们,米考伯入狱后,他经常去狱中探望米考伯。大卫自尊自立,他从没有白吃白喝过米考伯夫妇的东西。大卫心中充满阳光,喜欢编故事,想象力丰富。
2.找出文中对米考伯夫妇的有关描写。
米考伯先生:①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 ②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③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2.找出文中对米考伯夫妇的有关描写。
米考伯太太:①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②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
3.米考伯夫妇有什么性格特点?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衣服破旧,脑袋又大又亮,是个秃顶,喜欢装出一副高贵文雅的样子。他心地善良,大卫租住他家后,担心大卫不认识路,亲自领大卫去他的家,一路上仔细讲解道路特征,免得大卫迷路;自己因为还不起债而身陷囹圄,真诚地劝诫大卫日常花销不要超出自己的收入。他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即使被债主骂、被捕入狱,伤心难过一阵之后,仍能乐观面对;即便穷困不堪,还梦想着给房子装上凸肚窗。
3.米考伯夫妇有什么性格特点?
米考伯太太是一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育有四个孩子,结婚之前生活富足,结婚之后,生活艰难,几乎要被压垮,把大卫当作倾诉对象,诉说心中的痛苦。她也想过很多筹钱的办法,但都没有实际效果。她和丈夫一样,能屈能伸,很乐观,前一刻还被债务折磨得死去活来,过一会儿就兴致高昂了。虽然生活困顿,但她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接受大卫的接济,靠典当、变卖家具维持艰难的生活。
任务三 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从儿童的叙述视角来写,有什么特点?
用儿童的视角来写,生动有趣,又有鲜明的思想倾向。
小说中的“我”,大卫·科波菲尔,当时只有十岁,是个孤儿,靠做童工独自生活,饱尝人世冷暖,对世道人心有特别的敏感。米考伯先生的故作高贵文雅的虚伪,米考伯太太的善良自尊,他们生活高压下乐观、贪图享受的生活态度,在大卫的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霍普金斯船长褴褛的衣着,他那并非明媒正娶的妻子,都通过大卫敏锐的眼睛展现出来。
2.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
(1)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
  小说对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都进行了外貌描写。写米考伯先生,突出了他胖墩墩的身材、破旧的衣着、光秃的头顶、气派的手杖、文雅的眼镜,故作高贵的气派等,表现了他虚荣做作的性格特点。对米考伯太太,小说重点写了她消瘦、憔悴和苍老,表现了她生活拮据的处境。小说还通过粉白·土豆的诨名,表现了他面色灰白的突出特点。小说还大量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如米考伯先生的“简而言之”的口头禅,突出了故作文雅的性格;再如“请允许我向你告辞,昆宁
2.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
先生,我不再打扰了”之类的客套话,则体现了米考伯先生讲究繁文缛节,故作高贵的性格。米考伯太太则坦诚地诉说家里的难处,“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表现了她的坦诚和无助;“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拒绝别人的帮助,体现了她的自尊和坚强;“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则流露出她的感恩之心。
2.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
(2)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性格。
  文中,适时地插入了“我”的所思所想,如“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表明自己是个有才华的少年,也表达了对人世冷漠的批评;再如“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表现了“我”对现状的不满和不甘沉沦的内心;“而整个一星期,我就得靠这点儿钱过活,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突出了“我”的孤独无助。
3.小说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小说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叙事条理,过渡自然。
(1)小说用回忆的形式开头,写自己十岁时被遗弃的遭遇,小说结尾仍以回忆的口吻,对自己的那段日子进行总结:“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这样就使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紧凑。
(2)中间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租房、结识米考伯夫妇的经历。对米考伯夫妇生活状况的叙述则按照他家的生活困难“几乎把我们给压垮了”到“到了最危急的关头”直至最后米考伯先生被捕入狱,这样一个由轻到重的顺序叙述,非常有条理。
3.小说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故事情节之间的过渡也自然顺畅,如在介绍完“我”的童工生活后,作者写到“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租房的情节;再如,在介绍完米考伯家的情况和“我”在米考伯家的日常生活之后,在第35段,作者写到:“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不过,在米考伯太太把
3.小说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我完全当成她的知己以前……”,之后就写米考伯太太把“我”当作知己,托付“我”帮她典当家里的东西,进而写米考伯家的困难更加严重的状况;第45段,作者又写到“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后面就过渡到写米考伯先生的牢狱生活。
小说内容丰富,通过这样巧妙自然的衔接转换和过渡照应,使全文内容散而不乱,和谐一体。
任务四 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1.小说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生活?
(1)大卫:年仅十岁就被人遗弃,文中写道“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被迫在货行工作,薪水微薄,仅仅能维持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电影剧照
任务四 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1.小说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生活?
(2)米考伯夫妇:米考伯先生虽然贫穷,但故作高贵,故作文雅,喜欢繁文缛节。米考伯太太和他的丈夫一样,爱慕虚荣,同样“能屈能伸”,虽然一穷二白,宁愿典当家产也要好吃好喝。米考伯夫妇债台高筑,也没有正式的工作,生活十分窘迫。
(3)货行童工(米克·沃克和粉白·土豆):衣衫褴褛,面色灰白,在恶劣的环境中,领着微薄的薪水,从事着艰辛的工作。
2.联系创作背景,说一说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多人物的生活状态,例如米考伯夫妇、霍普金斯船长、货行的童工,他们的生活都十分窘迫困苦,无一例外。作者借由大卫这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当时的社会情景,更加尖锐地指出了冷漠的社会现实以及虚伪、腐朽、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饱含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2.联系创作背景,说一说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2)以米考伯夫妇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破产负债,境遇凄惨;以大卫等孩童为代表的童工更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作者借这些现象,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繁荣表象下隐藏的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2.联系创作背景,说一说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3)同时,小说还写了米考伯先生对大卫的关心、劝诫,体现了他的善良;写了米考伯太太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肯接受大卫的帮助,体现了她的自尊;他们夫妇即使都住进监狱,也没有抛弃他家的仆人,那个孤儿,帮她在监狱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体现了他们的善良仁爱。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善良的赞美。
课堂小结
  节选部分写十岁的大卫·科波菲尔在母亲去世后彻底成为孤儿,在亲友的帮助下他来到伦敦的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开始独自谋生的生活。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描写房东米考伯先生一家的生活,表现了米考伯夫妇贫穷、虚荣,故作尊贵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大卫孤独无助的生活和自立自强、不甘平庸的个性。
大卫·科波菲尔
(节选)
“我”的身世遭遇
做童工
租住房屋
跟房东的交往
“我”的收获
初识米考伯夫妇
帮米考伯典当家具
米考伯先生坐牢
开始独自生活
创造想象世界
随堂练习
  有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如何看待苦难?结合课文中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1】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小说中的大卫,十岁成为孤儿,靠做童工谋生,孑然一身,痛苦无告,他“身心两伤”,这种伤害是无法弥补的。生存下去都很难,怎么期望他有什么创造力?
【示例2】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在困难面前,大卫·科波菲尔学会了自立,学会了关心别人,锻炼了他独自生活的勇气。他的奇特经历丰富了他的想象世界,但是苦难最终能否激发大卫的创造力,使他最终走向成功,还要看他的毅力、勇气和承受力。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