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学习内容
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作品。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标题含义。
课文分析。
段落分析。
字句品读。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
感情。
郁达夫 ,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志向:“老夫亦是奇男子,潦倒如今百事空。只见人骑肥马去,更无心唱大江东。”
零余者的悲凉,颓唐惨沮的情感。
爱情:挽徐志摩联“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客,只为佳人难再得。”
坎坷蹭蹬,飞鸿倦旅。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爱国:“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人生:“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命运,不得不如此自遣耳。”——《沉沦》自序
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
从1921年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政治压力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意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故 都
的
秋
“秋”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表明作者描写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初读文章感知题目含义
找出本文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再读文章
故都的秋
总起
故都的秋之感
江南的秋之感
分写
记叙和描写
(五幅秋景图)
议论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总括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梳理全文结构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划分层次段落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五幅秋景图
庭院晨扫
秋院(花)图
落蕊轻扫
秋槐图
秋蝉残鸣
秋蝉图
秋雨话凉
秋雨图
佳日胜果
秋果图
小院秋晨图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秋槐落蕊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体验出独特的秋味,流露着忧虑与感伤
寒蝉鸣秋图
秋声
反衬无声
雨后话秋图
一声唉叹,一个拖腔,
回荡在高阔寂寥的秋空,如同回荡在无边的大森林,回荡越久,空寂越深!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唉,天可真
凉了——
枣头闹秋图
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清闲
秋院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秋槐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
“衰落的残声”
秋雨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秋果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景物透着破败—— 扣故都
显得落寞—— 扣秋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试用诗的语言品味故都秋的深味
清晨,端一杯浓茶
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
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
稀疏的尖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
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秋蝉衰弱的残声
似乎
在告白着什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咬一支烟管
桥头树底
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
那满树的枣子
淡绿微黄
红了又落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小令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借景抒情,以景达情。全部思乡之情都通过一组组景物组成的画面来表达。作者把愁思融进门面,甚至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组成黄昏行旅的画面,从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企望的目光,并且可以使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惫憔悴的身影。真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探究思考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总要想起的北方的秋景是什么?
为什么却不着力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物,而只是匆匆地一笔带过呢?
探究思考
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
×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探究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作者要描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可文中为什么却一再写到南国之秋,甚至宕开笔墨用了一大段议论性文字?
探究思考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本体
喻
体
北国的秋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秋水长天
秋天的院落
“万美之中秋为最”。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
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
秋瑾也盛赞秋风:“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文人咏秋
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文人悲秋
文中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品读文章
课文思路:赴秋 寻秋 品秋 赞秋
向往
热爱
眷念
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
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手法:对比
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阅读课文后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用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
“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品读文章
研读第三段,回答:①这部分共写了五处景点,用意是什么 ②对这五处景点为什么略写 既然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为什么“不出门”,还要租一间破屋住着
答案:①点题,表现故都文化、历史的悠久以及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②因为作者要体会的是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而五个著名景点一般都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无法体会和表现清、静,更无法表现悲凉的特点,故略写。租一间破屋,人迹罕至,刚好能满足作者体会和表达的需要。
品读文章
研读第四段,分析写景句子的表达作用。
答案: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细腻的触觉(极其细微柔软)和视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落寞、孤寂的情怀,细致入微而又含蓄。同时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品读文章
从表达方式、手法和语言特色三方面赏析这篇文章。
答案: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对比、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现代汉语口语的特点与书面语的典雅相交融,长短句相间。(文中例句从略,但完整答案要有相应例句;言之成理即可。)
课文品读
用三个词概括本文所写秋天的特点。
答案:清、静、悲凉。
探究并回答问题:郁达夫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结合注解、课文相关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作简要分析。
答案必须有以下要点:注解中“政治压力”、“思想苦闷、创作枯竭”,文中不同人对于秋共同感受的相关文字,结合不同个体对秋天的不同感受。只要将这三点涉及到,则不拘表述方式,言之成理即可。
品读文章
第12段中,作者通过中外诗文中的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中心句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解析本段结构
中国诗文
外国诗文
秋士
《秋声赋》《赤壁赋》
咏秋
秋的歌颂与悲啼
秋的深味
本段议论从喻理的角度,从古今中外文人“咏秋”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揭示赞颂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从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文章处处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情眷恋与热烈的赞颂,可他笔下的故都秋景秋色却浸透着浓郁的悲凉与孤寂,这篇散文的立意到底是“颂秋”还是“悲秋”?
品读文章
板 书:
故
都
的
秋
赴 秋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对江南之秋的感受
清
静
悲凉
向往
寻 秋
品 秋
赞 秋
庭院秋晨景
槐树秋落蕊
寒蝉秋残鸣
雨后话秋凉
果树秋丰收
秋色(清)
秋声(静)
悲凉
再叙北国之秋的“美”
直抒热爱痴迷之情
热爱 眷念
一、直抒胸臆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味之殊
情之切
字句品读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思之长
味之浓
情之深
字句品读
二、对比强调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那么相对来说,北国的秋应该怎样?
字句品读
相对来说,用作者的话说北方的秋应该是:
草木凋得快:
空气来得燥:
天的颜色显得深:
肃杀之气,也就是“严厉”
多风少雨,也是显得萧索
深沉、幽远
字句品读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段使用了哪些修辞?
这说明南秋之于北秋,作者认为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劲道不足
字句品读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或表现方式?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对比,列锦格。说明南秋视觉冲击不够,印象不深。
字句品读
怎样理解文中的四个对比: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清润与干硬
香醇与浓烈
秀丽与霸气
细巧与粗犷
字句品读
列锦的修辞方式,在文中还有吗?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是作者眷恋中的北国之秋的胜景,虽然作者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毕竟也是作者认可景象,它跟作者后文着重描写的风物的意境是否矛盾?
字句品读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洪河一派青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 李绅《却入泗口》
应念孤飞争别宿,芦花萧瑟雨黄昏。皮日休【鸳鸯二首】
两岸芦花正萧飒,渚烟深处白牛归【涔阳渡】司空图
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山中送弟方质】易思
芦花意象
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冬日临昆明池】李世民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送李九贬南阳】钱起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赠江客】白居易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答梦得闻蝉见寄(一作新蝉酬刘梦得见寄)】白居易
柳影意象
九泉寂寞葬秋虫,湿云荒草啼秋思。【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庄南杰
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顺阳歌】刘禹锡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秋虫】白居易
离索秋虫响,登临夕鸟还。【题岫上人院】许浑
便恐岁华催去,听秋虫相泣。毛干 好事近(次韵叶梦锡陈天予南园作。)
秋虫意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璨璨繁星驾秋色,棱棱霜气韵钟声。【杂曲歌辞·入破第一】
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濛濛【雨中怨秋】杨凭
钟声意象
无论芦花也好,柳影也罢,或是虫唱,亦或是夜月和钟声,这些景象都是秋天里典型的秋意的代表,充满了一种悲凉与凄怆的味道,所以也代表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觉。
总结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都让人感觉非常典雅优美,可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雨后秋凉
胜日秋果
感悟故都的秋意
作者说北国之秋特别地清、静、悲凉,那这些景物是怎么突出清、静、悲凉的?试对每个图景进行分析。
感悟故都的秋意
一、小院秋晨
1. 这是一个怎样的秋晨?何以见得?
清:破屋、破壁腰中
静:驯鸽的飞声
悲凉:蓝朵、日光、秋草
2.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
凄清之感
以动衬静
姿色悲凉
“一坐”“细数”“静对”“叫长着”
细品五幅秋景图
二、秋槐落蕊
1.作者觉得此景给他的感觉如何?
细腻、清闲、落寞
2.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
细腻:极微细极柔软
清闲:踏蕊、观丝纹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萧瑟清静
凄清闲逸
落寞悲凉
细品五幅秋景图
五月槐花香
槐疏非尽意,松晚夜凌寒。悲调弦中急,穷愁醉里宽。【咏怀】骆宾王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与友人会】杨凝
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无奈每年秋,先来入衰思。【开襟】白居易
细品五幅秋景图
三、秋蝉残啼
1、作者对秋蝉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衰弱的残声:
无论什么地方皆可听见:
家家户户的家虫:
苟延残喘之声,悲凉
以动衬静
不觉反感,却如宠物,清
细品五幅秋景图
四、雨后秋凉
1、北国的秋雨,有何特色?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忽而”“息利索落”“卷”
有味:“咬”“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都市闲人的情态表现他们怎样的心境?)
像样:一层秋雨一层凉
清
静
悲凉
细品五幅秋景图
五、秋日胜景
1、作者说这是一种奇景,怎么个奇法?
2、怎么见得清、静、悲凉呢?
淡绿微黄而不是火红
尘沙灰土而不是清朗
清秋之节有种冷落悲凉之感
3、GOLDEN DAYS是一种升华
细品五幅秋景图
北平有许多胜景,作者却写了这些在很多人眼中并不起眼的景物,为什么?是否表明了作者一定的心境?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探究思考
作者缘何这般落寞,你能从文中找到些端倪来吗?
1.“故都”而不是北平,是对国土沦陷,政府偏安的惨淡社会的隐忧。
2.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这“留”字似乎充满了“故国三千里”的感叹。
探究思考
一九三五年春作者在《寂寞的春朝》中对时局的观感是:“中国的现状,同南宋当时实在还是一样,外患的迭来,朝廷的蒙昧,百姓的无智,志士的悲哽,在这中华民国的二十四年,和孝宗的乾道淳熙,的确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
探究思考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郁达夫《沉沦》
探究思考
“古典美”的沉醉
郁达夫的趣味,使他更适于如严陵钓台、苏州古城的情调与美感:前者的那种静穆的美和隐逸气氛,后者的中国式的既优雅又黯淡的格调,以及如郁达夫所指出过的“悠悠的态度”。——赵园
本文有一段言简意深的议论,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中国——外国 悲秋之广
常人——文人 悲秋之深
是对悲秋情结的总结与升华,更提升了作者的悲秋之感与颂秋之情。
探究思考
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
本文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到北平赴秋、寻秋、品秋,实际也是区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因此,文中写秋有情的眷念,抒情中有秋的落寞,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文章还渗透着拂之不去的人事沧桑!
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情。
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全文总结
谢谢大家积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