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群落的结构 课件 (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群落的结构 课件 (共7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27 19: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第二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问题探讨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捕食、
种间竞争(河蟹和底栖动物都吃浮游生物)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
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讨论:
①一个群落必须包括该地域全部的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一、科学方法: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1.群落的概念:
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②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判断】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鱼类
2)一片森林中的各种植物
3)城北一个水产品市场上待卖的活鸡、活鱼,各种蔬菜以及它们上面所附着的微生物
4)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物

1.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
数量特征
最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
其他
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出生率
出生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影 响
直接 影响
科学方法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数量
变化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影响因素
“J”形增长
“S”形增长
波动
下降
形式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
科学方法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
物种组成、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生态位
范围和边界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1)作用:是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___________
最重要的因素。
区别不同群落
群落性质
新疆北部针叶林
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新疆云杉
部分物种名录
米槠、木荷、狗脊、芒萁
群落的物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丰富度
物种数目
(2)衡量指标:________,即群落中__________的多少。
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的种类数目有关,与生物个体数量无关。
常绿针叶林
苔原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
群落的物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①随纬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②随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③随水深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物种组成的规律: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拓展延伸】
群落的物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群落物种组成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 ,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 ,往往 。
数量很多
影响也很大
占据优势
例如新疆北部针叶林中的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新疆云杉等
(1)优势种
新疆云杉
新疆五针松
新疆冷杉
群落的物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群落物种组成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
(2)常见种
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 ,但对其他物种的 ,
它们就 。
常见
影响不大
不占优势
例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狗脊、芒萁。
狗脊
芒萁
3.物种组成的特点:
糙隐子草
碱蓬
草原中放牧强度加大:
羊草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给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
正常放牧,羊草占据显著优势。
三、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1. 原始合作(互惠)
(1)概念: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_______,但是分开后,各自_____________;
(2)举例: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受益
也能独立生活
双方都受益,分开也能独立生活
鳄鱼与牙签鸟
海葵与寄居蟹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2.互利共生
三、种间关系
(1)概念: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举例: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
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 ;
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 。
有机养料
含N养料
地衣 = 藻类 + 真菌
有机物
水分、无机盐
真菌菌丝
藻类
繁殖单位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主要类型
原始合作VS互利共生(异同点)
原始合作
捕食
种间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共同点:
共同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
区别: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原始合作的双方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
而互利共生的双方分开后会出现两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
3.捕食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2)举例:
(3)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数量上呈现“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
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翠鸟捕鱼、蜥蜴吃蝗虫
“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
数量较多为被捕食者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由图可得,
生物A为____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减少;
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_____;
生物B为____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减少;
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_____;
被捕食者



捕食者



“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
数量较多为被捕食者
被捕食者
捕食者
被捕食者
捕食者
4.种间竞争
(1)概念: _____或________生物共同利用__ _ 而产生的____________的现象;
(2)举例: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
更多种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
相互排斥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①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即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
生存能力不同
生存能力相同
4.种间竞争
(1)概念: _____或________生物共同利用__ _ 而产生的____________的现象;
(2)举例: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
更多种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
相互排斥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①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即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②相互抑制,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生存能力不同
“你死我活”
生存能力相同
“此消彼长”
注意: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和食物重叠的范围。
5.寄生
(1)概念: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中_________并通常对宿主_________的现象;
(2)举例: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液
组织
已消化的物质
获取营养
产生危害
噬菌体和细菌、马蛔虫和马、菟丝子和大豆
寄主受害,寄生者受益,分开对寄生者不利。
①体内寄生
②体表寄生
蜱寄生在脊椎动物的体表
噬菌体侵染细菌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时间
B
A
寄主
寄生者
A是寄生者,B是寄主
宿主的个体数有可能减少,有可能不变;
一般情况下,宿主的个体数不会变为零。
寄主
寄生者
(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
种间关系辨析
不同点: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相同点: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生造成危害。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那就不是寄生关系,而是捕食关系了。
种间关系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螳螂:母吃公是捕食关系吗?
不是捕食。
公螳螂、母螳螂为同一物种,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种内斗争。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
(即不包括分解者及绿色植物从土壤吸取营养)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互惠)
捕食
种间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1.概念
2.例子
3.特点
4.图示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小结
1.说出以下图形分别对应的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体表)寄生
捕食
(体内)寄生
互利共生
原始合作
复习巩固
2.说出以下图形分别对应的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寄生
寄生
复习巩固
生物数量
时间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1 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讨论: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思考·讨论(课本第25页)

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据优势的物种。
讨论: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 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思考·讨论(课本第25页)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思考·讨论(课本第25页)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Spati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①形成原因
在群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②分类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①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②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③垂直结构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
食物和栖息空间
显著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1、森林
1、垂直结构
(1)概念: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2)决定因素(植物):
③光照强度、光的波长(植物水中分层)
①光照、温度(植物地上分层);
②水分、无机盐(植物地下分层);
与食物和溶解氧、阳光、温度等因素有关
注意: 决定水生动物的分层因素:
除光照强度外,植物的垂直分布也跟光的波长(光质)有关
海洋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
Spatial structure of community
(2) 在陆生群落中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乔木层
黄鹂
灌木层
啄木鸟
草本层
画眉
鹰、杜鹃、黄鹂等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山雀、莺、啄木鸟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画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和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3)在水生群落中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鲢鱼
鳙鱼
草鱼
青鱼
与食物和溶解氧、阳光、温度等因素有关。
(4)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形成及其意义: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 的能力,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
环境资源
(5)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 的结果。
协同进化
【思考1】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
一片竹林中的全部竹子是一个种群,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
不是
九寨沟-竹林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平结构
群落内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 现象
决定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①地形的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⑤人与动物的影响
镶嵌分布
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______,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种群
西双版纳-现代冰川博物馆
例:说明影响高山上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是__________。
温度
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水平结构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
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如图a、b、c分别代表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
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光的波长)影响形成的。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这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巩固练习
五、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_____、______和______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_____和_____也会随之发生_______的变化。
阳光
温度
水分
外貌
结构
有规律
有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迎春花、桃花)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的植物则在夏季到达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迎春花
桃花
(1)植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迎春花
五、群落的季节性
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
鄱阳湖鸟类迁徙
(2)动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非洲草原角马迁徙
五、群落的季节性
五、群落的季节性
(2)动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啮齿类动物在冬季会休眠;非洲肺鱼是最有名的夏眠生物。
冬眠中的黑熊
非洲肺鱼
六、生态位
思考·讨论(课本第28页)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鹌鹑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讨论
1、这四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青脚鹬在3种觅食生境中的出现率都较高,说明其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六、生态位
思考·讨论(课本第28页)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鹌鹑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讨论
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不一定;
判断二者生态位是否一样不仅要看它们的栖息地,还要看它们主要的食物种类等;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的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六、生态位
思考·讨论(课本第28页)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鹌鹑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讨论
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以绿头鸭为例,绿头鸭主要生活在崇明东滩低潮盐沼一光滩带,主要以小坚果为食,也食用部分螺类、贝类等,与当地的绿翅鸭、鹤鹬、青脚鹬等鸟类有竞争关系。
六、生态位
思考·讨论(课本第28页)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鹌鹑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讨论
4、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
【4提示】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觅食生境、栖息地、食物及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等。以青脚鹬为例,它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鹤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
六、生态位
1.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或 ,包括所处的 ,占用 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某种动物的生态位
栖息空间
天敌
食物
其他种间关系
地位
作用
空间位置
资源
六、生态位
2.研究内容
(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它的 、 、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
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 、 、 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栖息地
食物
天敌
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
六、生态位
4.特点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原因
6.研究意义
六、生态位
7.生态位重叠:
当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共同利用某些资源时,即出现了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种间竞争,如果竞争激烈,种群对资源的利用就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a)生态位移动或(b)一个物种绝灭。
上层水:鲢鱼---浮游植物
中上层:鳙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
中下层:草鱼---水草
下层水:青鱼---水底的螺、蚌以及水生昆虫
生态位的应用
可以合理地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生态位的差异,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1)四大家鱼的混养利用的是
它们在池塘中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劳动人民将生态位不同的四种鱼混养,既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鱼的产量。
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
1. 鱼类的混合培养
(2)对植物生态位影响较大的是植株高度和种间关系。
①间作的两种或多种植物必须有很明显的植株高度差异;
②间作的植物中高的为阳生植物,矮的为阴生植物。
(1)农作物的间作模式有很多种:利用它们在农田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间作模式 实例分析
玉米与大豆 ①玉米植株高,大豆植株矮;
②大豆可利用与其共生的根瘤菌固氮,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苹果与绿豆 ①果树高大,绿豆植株矮小,可充分利用相邻果树间的空间;
②果树适当遮阴可缓解作物的光合“午休”现象
与社会的联系
2. 立体农业:农作物的间作
(3)举例P32
板栗-茶树结构
稻-鱼-蛙结构
与社会的联系
2. 立体农业:农作物的间作
思维训练(课本第29页)

溯因推理
在某湖泊中生活着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量竟然比原来还下降了。
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了以下可能: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作出推测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判别?
溯因推理
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量竟然比原来还下降了。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了以下可能: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作出推测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判别?
提出的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B说法是最可能的。
作出推测后,应深入调查,从而作出进一步的判别。
七【探究·实践】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蜈蚣
鼠妇
马陆
蚯蚓
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土壤小动物的作用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调查内容
①群落中的物种数
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2.方法
(1)调查方法
不适用样方法的原因是:
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许多土壤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取样器:采集罐、诱虫器、吸虫器等。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① 诱虫器采集法
为了使空气流通
3.如果需保证小动物生活状态
应将酒精换成什么?
湿棉花(保存活体)
1.土壤与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
空隙的原因?
2.70%酒精溶液的作用?
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通常用于制作标本。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采集小动物
② 简易采集法
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吸虫器采集。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思考】纱布的作用?
防止将小动物吸走,从而使其留在试管中。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
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
中的种群数量。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4.调查指标
多度等级(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3.调查对象
准备
取样器和记录环境情况
取样
采集
观察分类
统计分析
取样器取样
诱虫器诱捕、简单采集
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5.实验步骤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6.实验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 是
不同的。
物种丰富度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 ,
群落结构也 。
越多
越复杂
7.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同样营养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如果要采集大量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吸虫器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采集大量甲螨作为标本来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该吸虫器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小积累
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的区别
1.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蚜虫、跳蝻、昆虫卵、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
4.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5.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统计方法:
6.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采集、调查方法:
7.植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8.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常用方法考查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黑光灯诱捕法
抽样检测法
取样器取样法
样方法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 鹏等鸟类。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3)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X
X

练习与应用
2.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习题巩固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3.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以鱼、虾、螺、蚌、 水生昆虫和水草等为食,它们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会将河蟹与食性和它相似的青鱼混养。为什么?
青鱼与河蟹的食性相似,生态位有所重叠,如果放在一起混养,在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二者的种间竞争关系强烈,不利于各自种群数量的增加。
练习与应用
二、拓展应用
1. 《诗经 小雅 小宛》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因此捕捉“螟蛉” 当作“义子”来养育。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入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 他认为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这两种生物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答案】捕食。提示 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
2.在群落形成的过程中,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这两个物种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
【提示】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两个物种发展的结果可能有多种,只要符合逻辑和科学性即可。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竟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
3.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