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①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诜(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祜诗首二句以比喻、拟声的手法,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与美妙动人的音色。
B.黄庭坚诗首二句造语新奇,将闻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两首诗的末两句都着眼于听者感受的对比和变化,由此展现出音乐的巨大魅力。
D.张诗将音乐写出金玉满堂之感,体现了丰腴的情韵,这有别于黄诗的清雅风格。
4.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请赏析两首诗中“一时”与“何时”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满庭芳 樵
赵显宏
腰间斧柯,观棋曾朽①,修月曾磨②。不将连理③枝梢锉,无缺钢多。
不饶过猿枝鹤窠,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
【注】①据《述异记》记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樵,见二童子弈棋。待到局终,他才发现腰间的斧柯已经朽烂。②《酉阳杂俎》称月亮由七宝合成,为使月面平滑,天帝安排了八万二千户的工户进行修磨。③连理:花木异株而枝干通连,常作为爱情和吉祥的象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借用王质这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与“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致。
B.曲子四、五两句暗含樵夫形象,同时也为下文对其直接描写作了过渡。
C.曲子六、七两句对仗工整,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樵夫的日常活动场所。
D.这首小令虽多用叙述语言,但语平意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颇具特色。
6.诗歌中的樵夫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卢纶
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馀。
殷勤报贾傅①,莫共酒杯疏。
[注]①贾傅:贾谊,曾被贬长沙,为长沙王太傅,故称。
7.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扣诗题,“瘴海”交代了赵司马所在之地循州的特征,地处僻远,瘴疠横行;“双鱼”代指书信。
B.夜中收到友人书信,诗人迫不及待地在灯下展读,“两行灯下泪”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C.颈联交代了书信的内容。赵司马在信中写到了他为官之地气候极为炎热,人们都认为他是老病之身。
D.诗歌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先写寄书,再写收信、读信,最后写回信。叙事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8.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注]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暖绿粼粼”等三句,用绿波、归燕和苏堤的意象描绘了春日西湖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B.“鱼没浪痕圆”一句将鱼潜入水中时的轻盈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笔调轻松写意,描写细致传神。
C.“茂林觞咏”句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语句,表达了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愿望。
D.全词从咏西湖春水起,以追怀往日春游水滨结,感情由欢快渐渐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
10.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北青萝①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②,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③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④爱与憎。
【注】①本诗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访问山中僧人后所作。北青萝,山名,诗中指僧人所在。②崦,即崦嵫山,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③初夜,黄昏。④宁,为什么,何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景,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落叶人何在”与“空山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颈联刻画孤僧的形象,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外貌特征,而是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
C.尾联议论抒情,写诗人悟出的禅理,世间万物皆在微尘,无需执着于自己的喜爱和憎恶。
D.全诗先写出访,次写途中所见,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12.诗人是如何从这位僧人身上悟得禅理的?请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黄钟)人月圆·_____湖上
(元)张可久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13.在校对《元曲精选》一书时,发现题目漏了两个字,以下选项中最可能是所缺二字的一项是( )
A.春日 B.夏日 C.秋日 D.冬日
14.下面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与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碍”写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被青山阻隔,难以望见心上人。
B.“昨宵入梦”为虚写,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
C.“憔悴”二字既扣“飞花”、“残柳”的景致,也写出主人公的愁苦面容。
D.“心事”与“眉梢”二字,表现主人公哀伤情绪,直抒胸臆,感情浓烈。
15.唐代诗人李益《江南曲》写道:“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宋代诗人石延年以“月如无恨月长圆”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请结合此二则材料,赏析上面元曲中“明月”与“潮水”这两个意象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①·其六
[唐]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②。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③,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塞下曲: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其他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骎骎(qīn):马走得很快的样子。③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17.本诗颈联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顺道中
陈荣昌①
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
石升屋上都为瓦,垱②立峰尖便近城。
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
【注】①陈荣昌,字筱圃,号虚斋,云南昆明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②垱(dàng):小土堤。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颇觉”一词有厌倦世俗之意,体现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之情。
B.颔联“禽学人语”“马代牛耕”描绘山林景象,尽显作者归隐之志。
C.颈联“以石为瓦”“垱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见,体现了地方特色。
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
19.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20.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由“望”字统领全篇,诗人站在江楼之上,将诸多景物纳入眼底。
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万家灯火在黑夜中闪烁,自然美交织着生活美。
C.本诗由夏天写到秋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月夜风起的美景。
D.尾联呼应诗题,诗人登上江楼,享受到无限清凉,便邀请朋友共赏风光。
2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
23.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三首(其三)
[唐]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①原陆:田野,旷野。②饘(zhān):稠粥。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用“古道”“蒺藜”“古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廓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是以它来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25.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此词写于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时。②此词写于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
26.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的篇章结构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发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中“孤鸿影”出现的情境不一样,但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
27.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 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州市)。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是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做了精妙的诠解。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其后问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2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30.本诗感情丰富,下面对本诗所传达的感情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黄州,次年二月他抵达黄州后,写下了此诗。从自己的遭际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被贬的伤感及借酒浇愁的生活状态。首联即自嘲目前的处境。
B.颔联,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 “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作者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
C.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安之若素,自我调侃。
D.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这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致政吴虞部
王安石
白鸥①生意在沧波,不为风尘有网罗。
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②岂能多。
孤清楚国知谁继,遗爱郴人想共歌。
嗟我欲归宜未晚,雪舟乘兴③会相过。
[注]①白鸥:此处用鸥鹭忘机的典故,传说如果人没有机巧之心,鸥鸟就会与之亲近。②疏广:西汉人,因才高而得美名。③雪舟乘兴:晋代王子猷雪夜乘舟访戴安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致政”的友人远离官场后,摆脱名利束缚,过上心无挂碍的生活。
B.诗人认为友人虽年事已高,但才华可与疏广相提并论,惋惜他不能为国效力。
C.友人为人孤高清净,实属难能可贵;为官之时能施惠于民,深得百姓的爱戴。
D.尾联借雪舟的典故,表达诗人在归休后拜访友人的心愿,可见惺惺相惜之意。
32.从这首给退休友人的赠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为官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34.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林景熙
净根元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制裳香冷微云护,倾盖①盟深独月知。
却笑满城纷绣毂②,濂溪③此意更同谁
[注]①倾盖:车上的伞盖斜靠在一起。②绣毂(gǔ):华贵的车子。③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用拟人手法写荷花不与百花媲美,后对其亭亭玉立的娇姿进行描绘。
B.颔联分别从视觉、嗅觉角度描摹荷花的清雅高洁、清香袭人,极其生动传神。
C.五句用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之典,拓宽了诗境,并以微云烘托荷花形象。
D.六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形容荷叶密密层层,似订盟于月下的亲密姿态。
36.请赏析这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①
许浑
垂钓京江欲白头,江鱼堪钓却西游。
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祠前枫叶秋。
淮月未明先倚槛,海云初起更维舟。
河桥有酒无人醉,独上高城望庾楼②。
注:①作者是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写此诗时正值中年,在赶往长安的途中。淮阴与楚州其间为淮河山阳湾,每遇汛期或大风,有覆舟之险。②庾楼:一名庾公楼,相传为东晋名臣名士庾亮镇守江州(今江西九江)所建,地位显、功业赫。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钓”“江”均出现两次,却不让人觉得重复多余,读来音律和谐,流转明快。
B.颔联写诗人在淮阴亲眼所见极具地域特征的晚秋景物,其营造的氛围跟诗人此时内心情感相契合。
C.颈联未见“风”字,却紧扣题中“风”字展开,写出想走又走不得的心境;尾联则形象写出了滞留感受。
D.这首诗充满诸多矛盾,如诗人在情绪低落时,仍登上高楼眺望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3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元和十二年(817),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几乎兵不血刃,一举平定了达三十多年之久的蔡州藩帅叛乱。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晨鸡报晓、鼓角和平的景象,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有助于侧面表现李愬的智勇。
B.第三句言“路旁”而不言“路中”,暗指“路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百姓正于道路两旁欢迎。
C.颔联写老人“忆旧事”“皆涕零”,揭示了蔡州沦为叛军巢穴时百姓的痛苦和今日幸逢平叛的喜悦。
D.诗歌灵活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且善用“忽惊”等细节展现人物心理,富有感染力。
40.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道出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A
2.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百姓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A.“无聊难捱”错误,诗人把书斋看成精神家园,“古今”“昏晓”“永日”“流年” 都写出了诗人读书之废寝忘食。
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当地佛狸祠下人们争相祭祀,香火不绝乌鸦啄食祭祀食物这一景象,讽刺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忘记了当时金兵南下的痛,在佛狸祠参拜祭祀让人心痛。
本诗中“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之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陆游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
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本诗中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两位爱国词人都想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3.A
4.“一时”写出甲光才触的一刹那,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何时”表明诗人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也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错误,首二句从比喻、象声写弹奏之状与音声之美。这里“千重钩锁”指竖式箜篌二十余根弦丝如钩连锁结。撼,摇动,指弹奏者拨动弦丝,因而发出金铃一般悦耳的声音。下句承上“撼金铃”,再写箜篌音声之美。这两句并没有描摹箜篌的形制和状貌。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正值满堂人将醉未醉之时,甲光才触的一刹那,人们从“欲醉”中一下醒来。“甲光才触”——表明音声起了变化,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诗人听着悠扬的笛声,陶醉在动听乐声里,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听着笛声,诗人能联想到凉风,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
5.A
6.①“观棋曾朽”暗衬樵夫饱阅世事,“修月曾磨”可见身手不凡;咏“樵”而点涉“棋”、“月”,说明这位樵夫具有雅士的素质。
②“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樵夫对连理枝爱惜有加,可见他仁德。
③樵夫涉险攀高,“不饶过”见出了他的勇敢坚决;“惯立尽”三字,体现出他知难而进的无畏气概。
④“云外”既表樵夫的实际处所,又表出他的脱俗风神。表现出了一位蔑视名利、傲睨尘俗的高士形象。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情感与‘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致”错误。借王质的典故暗衬出樵夫的不同凡俗;“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腰间斧柯,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从樵夫随身不离的工具——斧子入手,先是运用了两则古代的典故。一则是观看仙人下棋,以致烂了斧柄;一则是飞上天空,修磨七宝月轮:都是充满神奇夸张色彩的传说。可见作者是借物而寓现意境,暗衬出樵夫的不同凡俗:“观棋曾朽”暗示其饱阅世事;“修月曾磨”,可见身手不凡;咏“樵”而点涉“棋”、“月”,也说明这位樵夫具有雅士的素质。
“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表面上它仍是写斧,不去砍伐连理枝梢,故不至于锋刃卷缺。但巧妙运用双关:连理枝是人间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象征,樵夫对它们爱惜有加,足见他是以仁德和正义为己身追求的有心人。
“不饶过猿枝鹤窠,惯立尽石涧泥坡”,“猿枝”极言樵伐之险;野鹤在大树的枝梢上筑巢栖居,“鹤窠”极言山木之高。而樵夫涉险攀高,视同等闲,“不饶过”见出了他的勇敢坚决。山中涧谷乱石崎岖,坡坂泞滑难以驻足,而无论是“石涧”还是“泥坡”,樵夫都如履平地。“惯立尽”三字,体现出他知难而进的无畏气概。
“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云外”二字意兼虚实,既表樵夫的实际处所,又表出他的脱俗风神。表现出了一位蔑视名利、傲睨尘俗的高士形象。
7.C
8.①诗人在回信中诚恳地叮嘱友人多喝点酒。②诗人把友人比作“贾傅”,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同情。③诗人爱莫能助,只能诚恳地劝友人饮酒自娱,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无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人们都认为”错误,应是诗人朋友的自称。“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余”都是书信内容的概括。作书人显然认为垂老之年,病弱之躯,却被弃置在瘴疠之地,又实在是太不人道了。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或许有生还的希望,而对一个老病之余的人来说,这样的处境意味着什么呢?前途茫茫,太令人绝望了。所以,“老病余”是写信人赵司马的自称,也是他的自嘲。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意指诗人只能诚恳地劝他饮酒自娱,善自将养,不要为那些无可奈何的事情影响内心的平静。
“殷勤”意为恳切丁宁,“报”意指回信,指诗人在回信中诚恳地叮嘱友人多喝点儿酒,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结合注释可知,“贾傅”,曾被贬长沙,为长沙王太傅,和朋友被贬的处境相似,将友人比作“贾傅”,既有对朋友的赞赏,又有对朋友的同情;
“莫共酒杯疏”一句表明,通过来信得知友人艰难的处境和痛苦、绝望的心情,诗人无以安慰,只能诚恳地劝友人多喝点酒,饮酒自娱,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无奈。
9.C
10.第一问:这两句的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第二问: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归隐山林的愿望”错误。结伴畅游,吟诗作乐。“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意思是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所以应是表达了盛时不再的感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中“流红”指的是把红花流走,“翻”,反而,“东风”,指春风,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
本句话中,“红”代指的是落花的颜色,“东风”,代指春风,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笑”“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湖水以人的动作,所以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11.B
12.①“茅屋”“孤僧”突出僧人清贫孤独的生活,“寒云路几层”写出了山的深远,表现僧人远离红尘、出世在外的境界。②“独敲初夜磬”写出僧人对佛的虔诚,“闲倚一枝藤”写出僧人的闲适超脱。③黄昏中清脆的磬声,山间寂静的氛围和僧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能虔心向佛、安闲自适的态度,让诗人悟得禅理。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仅通过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错,颈联中“独敲”“闲倚”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孤僧的形象。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让诗人悟得禅理。
13.A
14.C
15.示例:李益《江南曲》以潮水有信而爱人失期表达怪怨与思念,石延年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张可久这首曲子中的“秋月”“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孤独寂寞;称秋月“无情”,言时光流逝,春潮“有信”,反衬爱人回家无期;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依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此句可知,“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由“春潮”推知,此时季节应为春日。题目漏处应为“春日”。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说法错误,“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这句意为小楼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由此可知,主人公站的小楼不在楚地,是遥望楚天;
B.“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说法错误,此句是作者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如玉般的美人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是主人公梦见了对方,而不是对方梦见了主人公;
D.“直抒胸臆”说法错误,这两句作者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因此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意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效果。
李益《江南曲》中“潮水”这一意象解读,结合诗句内容,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潮水”这一意象,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写出了思妇怨怅与思念交织的心理状态;
宋代诗人石延年诗句“明月”这一意象解读,此句内容是说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
在本首元曲中,选用的“明月”与“潮水”也赋予了其如材料中的意象内涵,“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春潮“有信”,爱人回家无期,也同样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秋月”也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称秋月“无情”,亦用材料之意,将月有圆缺这一事物赋予了其爱恨之情,使用了拟人修辞,委婉含蓄地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内心的思念。
16.B
17.(1)颈联选取铁衣、战马两个战场上常见的意象。
(2)铁衣因经霜露而显得更为沉重,战马因饱经年岁而显得苍老。
(3)两句通过铁衣和战马两个意象形象表现了戍边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渴望归家的心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情感理解错误。颔联写戍边老将凝望秋月,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楚之情。并不是边将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颈联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事物,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离的伙伴,战马因久戍边地而苍老,足见戍守边地时间之久,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暗含人物思乡之深。
作者选取铁衣、战马两个战场上常见的意象,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戍边将士渴望归家的心情,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18.B
19.①颔联“马代牛耕”“禽学人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开描写,描绘出一幅山间万象图,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②“禽学人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体现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
③尾联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理解错误。“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见所闻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闻所见之景,分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写禽鸟学人语、作人声,把禽鸟人格化,写出禽鸟的活泼可爱,使诗句充满了情趣,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喜爱。
尾联“郊原新雨后”,描写雨后晴景,沿途不断的蛙声,呈现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场景,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0.C
21.①风吹古木,声音犹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②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C.“由夏天写到秋天”理解错误,本诗描绘的是夏夜之景,尾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的大意是说,“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你的凉屋,的确更加清凉”,其中提到夏夜“消暑”,说“江楼”会比“茅舍”较清凉。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赏析诗句的能力。
(1)颈联大意是说: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2)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新奇。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美妙的风吹古木的声音;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令人仿佛看到月色皎洁而清凉。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传达出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22.B
23.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生意盎然,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错误。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希望早日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讲述京城与边关的距离遥远,而“皇宫奢靡的生活”与“顿生愦懑之情”都是曲解。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莺啼燕语报新年”中,“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莺啼燕语”,既是和平宁静的象征,又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其次,采用了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所以“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莺啼燕语报新年”意思是“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这是眼前实景,“马邑龙堆路几千”,意思是“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这是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最后,运用了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莺啼燕语”写出了和平宁静和新年佳节时亲人团聚。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24.B
25.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②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③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奠定了全诗寥廓萧瑟的基调”理解错误。“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句描写蓼花覆盖塘堤岸,池中清水更绿碧,表现了农村秋日原始荒凉却又具有纯朴自然的美,借此赞颂了农民的勤劳和淳朴,为读者呈现了农家秋日祥和、闲适的景色和生活状态,没有表现寥廓萧瑟的氛围。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这首诗主要写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迷途后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诗的前八句描写的是秋后农村的景象。写诗人漫游郊外,看到打柴的、放牛的相继回家,百鸟竞相归巢之时竟迷失了回去的路径,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2)诗的后六句则是描述诗人迷路借宿的经过。诗人迷路后幸好有田家老翁的提醒与相留,这里“昏黑慎原陆”既可看作是田家老人相留之理由与诚意,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同时也暗喻当时社会政治风云,官场险恶,又无不体现了诗人孤独烦闷、强作闲适的心理。
(3)尾联写虽家中收成好,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令人想见农家生活的悲惨,忠实而客观地表现农村悲惨的生活图景,含蓄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封建官吏的憎恶,对贫苦民众深切同情的民本思想。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关爱。
26.D
27.苏词: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意境。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关于两首词中的“孤雁”这一意象的分析说反了,应该是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高洁孤傲的品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答题时,分别根据两首词所写的内容,分析出其表达的意境即可。
苏词: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通过分析“缺月”“疏桐”“寒枝”“沙洲”等意象可知,苏词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意境。
萨词:上片前两句交代“见孤雁”的环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远的夜空装点得分外美丽,月光下是一江澄净的秋水。词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秋夜显得格外漫长。后两句点明题中“见孤雁”三字,在这浩瀚的夜空中,词人说见不到南飞的鸟鹊的踪影,所能见到的只有孤飞的鸿雁的影子。长空的空阔高远与孤雁的形单影只形成强烈的反差,此时词人独立船头,抒发了孤寂落寞的情怀。下片前两句说孤雁的过去——它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地飞,忍受着难耐的寂寞。后两句收束全篇,继续写孤雁,从眼前说到将来:秋风呜呜,夜里做梦,梦魂深感孤单;到下霜时分,孤雁栖息的芦苇荡将愈加寒冷。写出了孤雁的处境及其心态。此词较为全面地表现了词人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及对前途的忧惧之情。“明月”“长空”“水”“西风”“霜”“蒹葭”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画面,营造了空阔凄清的意境。
2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A.“故乡春日”错误,由诗歌标题和注释一可知,这首词是诗人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诗人以欢快的笔触描写了海南的绚丽春光,而不是自己的故乡。
故选A。
29.B
30.A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反映了作者被贬的伤感及借酒浇愁的生活状态”理解错误。从自己的遭际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乐观爽朗、心胸豁达的天性。
故选A。
31.B
32.男儿有才有德应当为官报国,不宜过早隐退;为官要廉洁,有节操;为官要造福百姓,有所作为。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诗人认为友人虽年事已高”错误,“年抵冯唐初未半”指年龄还不到冯唐的一半,应该是指年龄不高。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作者观点的能力。
由“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岂能多”可知,诗人认为友人正当壮年,且满腹才华应当为国效力,据此分析,王安石认为应该在大好年华为官报国,不宜过早退隐。
“孤清楚国知谁继”,感叹友人为人孤高清净,实属难能可贵。据此分析,王安石认为为官就要正直廉洁,有操守。
“遗爱郴人想共歌”,为官之时能施惠于民,深得百姓的爱戴。这是赞颂友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为官当有所作为,造福百姓。
33.B
34.“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35.D
36.①用典,用周敦颐《爱莲说》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荷花高洁的品质。②对比,将达官贵人与自己的不同喜好作对比,突出自己的清高自许。③反问,以“更同谁”突出自己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
【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D. “夸张”错误,没有“夸张”,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倾盖”是比喻,将荷叶相倚比作伞盖斜靠;“盟深”“独月知”都是拟人,好像荷叶在订盟,唯有明月知其盟约。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濂溪此意”,濂溪,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此意”指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表达的高洁的品质,故此处运用的手法是用典,表现了自己的高洁的志趣。
“满城纷绣毂”,指满城都是华贵的车子,表现了达官贵人的华丽的出行仪仗,此处和诗歌最后一句表现像《爱莲说》中表现出的高洁的志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与那些满城“纷绣毂”同流合污的清高。
“濂溪此意更同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像周敦颐一样高洁的志趣又有谁和我一样呢?表现了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的孤独感。
37.B
38.(1)人到中年想要过闲适的垂钓生活却不能的感叹。首联“垂钓京江欲白头,江鱼堪钓却西游”中“却西游”表明了这一点。
(2)对人生将秋,终身将误的伤感。颔联用典,刘伶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喜酒,因醉酒误了稻花;韩信优柔最终害了自己,好似深秋落枫,终于飘零。作者借这二人的误,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叹。
(3)对前途未来还有期许的希冀之情。颈联借“淮月未明先倚槛”表达自己对明月的期待,明明因为起风船不得开、月不能明,但诗人心中仍有希望。因风而“海云初起”,但船似乎停泊而更见安全了。
(4)因风滞留而起的孤独和对建功立业不能的忧愁。尾联“有酒”却无人陪自己饮,“独上高城”,表明了孤独之情。“望庾楼”,结合注释2,可见诗人对自己还有要求,对庾亮地位显、功业赫的歆羡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鉴赏能力。
B.“颔联写诗人在淮阴亲眼所见极具地域特征的晚秋景物”说法错误。“亲眼所见”不符合诗意。原诗“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祠前枫叶秋”是虚实结合之景。作者借典故与眼前景抒情,并非“亲眼所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是一首酬赠诗。许浑是唐代诗人。诗人已到中年,此次到长安,路途遇到大风,只好停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系到自己的处境,不由发出了人生诸多感慨,但诗人虽历经磨难但仍对未来有所希冀,并希望韦中丞能理解。
首联“垂钓京江欲白头,江鱼堪钓却西游”表明了诗人人到中年不再期待未来,想要过闲适的垂钓生活,却要西游到长安的身不由己感叹。
颔联用典,借刘伶和韩信的故事表达自己贻误年华的伤感。刘伶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喜酒,因醉酒误了稻花;韩信优柔最终害了自己,好似深秋落枫,终于飘零。作者借这二人的误,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叹。
颈联借“淮月未明先倚槛”表达自己对明月的期待,因为起风船不得开、月不能明,但诗人心中仍有希望,早早倚槛等待明月升起。因风海云初起,但船似乎因停泊而更见安全了。这表明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对前途未来还有期许。
尾联“有酒”却无人陪自己饮,“独上高城”,流露出孤独之情;对庾亮地位显、功业赫的歆羡之情。这表达了因风滞留而起的孤独和对建功立业不能的忧愁之情。
39.A
40.(1)诗歌以民歌形式记录历史事件,语言平易且富有诗意。首联“喔喔鸣”一词以拟声叠词呈现,生动活泼;“鸣”“平”“零”等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老人忆旧事的话语,内容通俗,明白流畅。
(2)诗歌以诗写史,情感沉郁。“元和十二载”,诗人以史笔将平蔡之役著之竹帛,“忆旧事”“皆涕零”“重见承平”的叙述内容中流露出老人于迟暮之年幸见国家中兴的希望与欣慰之情,情感深沉。
【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错误。首联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并未“暗示了雪夜奇袭时的艰险”。
故选A。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应抓住题干中“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进行分析。
《竹枝》歌谣之调:
《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本诗首联“喔喔鸣”一词以拟声叠词呈现,生动活泼;“鸣”“平”“零”等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颔联写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的太平时。内容通俗,明白流畅。诗歌以民歌形式记录历史事件,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造老杜史诗之地位: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是说,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官军一个个都感激涕零。这两句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他们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末四句是说,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的太平时。”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年到元和十二年,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外的目睹此等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希望。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的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诗歌以诗写史,情感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