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诗词形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诗词形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诗词形象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黄钟)人月圆·_____湖上
(元)张可久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1.在校对《元曲精选》一书时,发现题目漏了两个字,以下选项中最可能是所缺二字的一项是( )
A.春日 B.夏日 C.秋日 D.冬日
2.下面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与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碍”写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被青山阻隔,难以望见心上人。
B.“昨宵入梦”为虚写,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
C.“憔悴”二字既扣“飞花”、“残柳”的景致,也写出主人公的愁苦面容。
D.“心事”与“眉梢”二字,表现主人公哀伤情绪,直抒胸臆,感情浓烈。
3.唐代诗人李益《江南曲》写道:“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宋代诗人石延年以“月如无恨月长圆”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请结合此二则材料,赏析上面元曲中“明月”与“潮水”这两个意象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①·其六
[唐]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②。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③,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塞下曲: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其他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五言律诗。此题一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骎骎(qīn):马走得很快的样子。③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边疆的环境: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的战马跑得快。
B.颔联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C.尾联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的感叹,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D.全诗表现了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5.本诗颈联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雁南归,呼应标题“寒”字,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
B.三、四两句用语平淡朴素,但一个“隔”字却写出了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的思念、眷恋和心痛,用词精炼贴切。
C.五、六两句选取“乡泪”“归帆”等典型意象,表现了作者客居异地,思念家乡,徒然心痛,眼泪在旅途中流尽,哀伤无限。
D.最末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并以景结情,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黄昏天色阴暗,烘托作者内心从政还是归隐的迷茫。
(2)“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颈联。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②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 鹈泉②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③鹰。
【注】①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② 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③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赵臣瑷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问“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B.首联,诗人“身何托”和客人事业、生活“未空”构成鲜明对比,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
C.诗歌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D.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心之苦。
12.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月有感①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①此诗完整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15.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代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因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②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16.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诗首联通过“舞燕”“啼莺”两个意象,描绘了晚春时节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范诗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情:日长难遣,不禁昏昏眠去;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王词“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两句倒装,写一夜风雨残花遍地,一片狼藉,春已去,表达春景逝去的惆怅之情。
D.王词“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二句紧承上片,写深夜歌女弹奏琵琶,弦声如诉,引发词人一宵无眠,思绪悠悠及天涯。
17.范诗和王词都通过描写晚春之景来抒情,请简要分析诗句“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与词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州杂诗①(其五)
杜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骦③。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释】:①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因受牵连被贬华州,因躲避战乱到达秦州,用诗书的形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感,即《秦州杂诗二十首》。②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③骕骦(sù shuāng):良马的名称。
1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自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数以万计的良马被带到中原。
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
C.诗歌勾勒出老马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于苍茫天际,萧萧长鸣的形象。
D.本诗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诗人将深沉的情感寓于诗中,意蕴丰富。
19.请结合三、四两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写景色彩明丽,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B.颔联以“蓬草”为喻,说友人就要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领兵去征战万里。
C.尾联描写“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以景结情,可谓鬼斧神工。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并没有缠绵悱侧的哀伤情调。
21.诗的颈联描写“浮云”“落日”两个意象,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2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出主旨。
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诗人的心迹情感。
23.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①
陆龟蒙
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
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
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藓分来宿鹭驯。
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
[注]①袭美: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为诗友。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闲景”二字统领全诗,引出下文写景的内容,“思起人”三字照应题目“寄袭美”,表达了对皮日休的思念之情。
B.颔联写景动静结合。天快亮时诗人早起赏景,看到露珠清透,花谢剩半,蕙兰新抽嫩芽,在风的吹动下摇曳多姿。
C.诗人出门所见皆萧条之景,荒城登高看到打柴童子小小的身影,低处细察,温驯的鹭鸟夜宿醒来在苔藓上踩出痕迹。
D.回文诗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样式,本诗正读倒读都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趣盎然,体现了诗人的巧思。
25.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回文”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此诗回文后首联为“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请从“意境特点”“结构作用”“表达情感”的角度简析回文后的首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
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饯”字用得好,活泼传神,写出了雨后暑气消散的情景。
B.中间两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透露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C.末联诗人倚杖独游,颇有自得之趣,认为没有必要栖栖遑遑,奔走道途。
D.全诗清新淡雅,既展现了郊野清幽的境界,又透露出诗人潇散的情怀。
27.这首诗句句扣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①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②眺林际,槭槭③无遗芳④。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所作。②回晖:夕照。③槭槭:拟声词,落叶声。④遗芳:指寒冬季节百花凋谢后遗留下来的香花芳草,如菊花、梅花等。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写了红蕉的外表,着重突出其冬末开放、鲜润艳丽的特点。
B.颔联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窈窕可人的身姿及凌霜开放的品性。
C.颈联对比反衬,以“远物”为世所重,突出自己被贬永州的身世之感。
D.本诗借物以抒怀,寄寓深切,语言简淡高古,读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29.这首诗的尾联有怎样的含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0.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31.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33.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注】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得罪皇帝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3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首句写景入手,“斜”字写出了桃树杏树的生长姿态,也写出了诗人的性格和精神。
B.第一首诗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第二首诗的子规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D.两首诗写景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一首描写的景偏于静态,第二首描写则偏于动态。
35.两首诗都写到了春风,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承接上联第二句,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
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
37.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
1.A
2.C
3.示例:李益《江南曲》以潮水有信而爱人失期表达怪怨与思念,石延年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张可久这首曲子中的“秋月”“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孤独寂寞;称秋月“无情”,言时光流逝,春潮“有信”,反衬爱人回家无期;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依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此句可知,“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由“春潮”推知,此时季节应为春日。题目漏处应为“春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说法错误,“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这句意为小楼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由此可知,主人公站的小楼不在楚地,是遥望楚天;
B.“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说法错误,此句是作者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如玉般的美人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是主人公梦见了对方,而不是对方梦见了主人公;
D.“直抒胸臆”说法错误,这两句作者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因此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意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效果。
李益《江南曲》中“潮水”这一意象解读,结合诗句内容,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潮水”这一意象,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写出了思妇怨怅与思念交织的心理状态;
宋代诗人石延年诗句“明月”这一意象解读,此句内容是说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
在本首元曲中,选用的“明月”与“潮水”也赋予了其如材料中的意象内涵,“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春潮“有信”,爱人回家无期,也同样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秋月”也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称秋月“无情”,亦用材料之意,将月有圆缺这一事物赋予了其爱恨之情,使用了拟人修辞,委婉含蓄地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内心的思念。
4.B
5.(1)颈联选取铁衣、战马两个战场上常见的意象。
(2)铁衣因经霜露而显得更为沉重,战马因饱经年岁而显得苍老。
(3)两句通过铁衣和战马两个意象形象表现了戍边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渴望归家的心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表现了其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情感理解错误。颔联写戍边老将凝望秋月,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凄楚之情。并不是边将夜间巡逻时赏月的愉悦心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颈联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事物,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离的伙伴,战马因久戍边地而苍老,足见戍守边地时间之久,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暗含人物思乡之深。
作者选取铁衣、战马两个战场上常见的意象,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戍边将士渴望归家的心情,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6.(1)A
(2)描绘了一幅深秋江上所见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萧瑟景象。
(3)“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孤帆”,盼望自己归去。虚实结合,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又以‘雁’比喻书信,触景生情,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说法有误。这里并没有以“雁”比喻书信,也没有传达与友人音讯难通的苦闷,主要是借北雁南飞这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兴”的手法。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描绘了一幅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的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乡泪客中尽”是实写,作者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客居他乡的凄苦。“归帆天际看”是虚写,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盼望自己回家。
虚实结合,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7.同: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异:①郑诗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②王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也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这两首诗在题材上的共同之处,都属于咏物诗,所以在表现手法上是相同的,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郑诗中的竹生长的环境恶劣(“立根原在破岩中”),经历众多的危难(“千磨万击”),而又“还坚劲”,写出了竹的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写竹就是写自己,竹的生长环境就是诗人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竹的坚贞就是自己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王诗第一、二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第三、四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春日,桃李东园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诗人仿佛不期遇见了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绿透明的溪流里,这里诗人有形象上的暗示与精神上的契合,是以竹自况,暗寓了自己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第五、六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第七、八两句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结为岁寒之友,既具骚人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8.诗中的荷花,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诗人把它象征为具有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君子,表达了对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突出其具体形象特点。诗歌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荷花。首联“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描写了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鲜艳的花朵倚在桥边,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这是从形象上描绘荷花;颔联“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犹如正人君子,这是从内在品质方面体现荷花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9.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塑造手法: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分析形象,根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带西风”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注意人物身份。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本句通过写“山争出”“菊正浓”表现了诗人面对政治风雨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的傲岸坚强。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可见,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分析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两个角度。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可见前两联以侧面衬托为主。后两联写人,颈联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踏雪”看山,气势恢宏。可见后两联是正面描写,突出描写人物的动作。
10.①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②一位作战神勇,行动迅急,强悍威严,令敌人畏惮的战将。③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是写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李商隐塑造的使君形象“神采奕奕”。从内容上看,一、二句追溯使君家世,三、四句写使君英武,五、六句写使君勋业,七、八句写使君威名。“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苾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说明他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苾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强悍威严。“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此二句意为契苾通所到之处,深受各部族老幼妇女的欢迎。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尾联“日晚 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表明他是一个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结合以上诗句内容的分析,对太守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11.B
12.①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②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错误,应是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与愁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首联“身何托”、颔联“半生忧患”可知,诗人无所依托,饱经忧患,生活凄苦,事业无成;
从颔联“一梦有无中”、尾联“我歌”可知,诗人做梦都希望能够施展抱负,虽然“潦倒”,仍然希望通过歌唱排遣愁绪,体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虽有挫折依然乐观精神。
13.这两句诗塑造了亲人们遭逢战乱、骨肉离散、四处漂泊的难民形象。诗人运用比喻修辞,前一句将亲人的离散比作千里分飞的大雁,后一句将背井离乡的亲人比成无根飘飞的蓬草,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亲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凄惨、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和思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现实生活。接着在第三联中,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亲人们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至此,诗人所刻画的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孤立无助的难民形象已跃然纸上。最后联系诗歌尾联,把握诗人情感。尾联直抒胸臆,写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望月垂泪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流散各地的亲人的忧虑和思念。
14.D
15.①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②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③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意思对即可。)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这两句写其神态,不是“多角度”;“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从诗歌中“豁达无所营”可见,他是豁达之人,并不“愤世嫉俗”;“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醉与醒。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豁达无所营”的意思是性格豁达,拙于钻营。
“下舍风萧条”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不以为意,反映出他的“豁达”;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诗人故意发问:家中还有什么呢?张旭回答:反正浪迹萍踪四海为家,那就用不着这些。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是写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拿着道书消遣,及时行乐的行为,从这狂放不羁的行为举止中,也可看出张旭豁达的心胸,他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追求道家隐逸思想,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汲汲钻营。
16.A
17.(1)①归隐之情。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当时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诗人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无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只好退归故里。
②思乡之情。借暮春江南水乡“小舟无伴柳丝垂”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孤高自傲,不事权贵,不趋炎附势。“画堂朱户”指富贵人家,描写暮春时节杨花自由自在随春风飞扬,却不肯飞入权贵人家,表现出作者孤高自傲、不事权贵、不趋炎附势的高洁品格。由春天逝去、美人迟暮寄寓作者深沉的英雄末路悲慨,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充满生机”错误,“荒园萧瑟”表明景物并无生机;“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错误,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春晚》“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好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该诗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诗人借暮春江南水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这里还需弄清“篱东”一词源于陶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
这一联,借暮春江南水乡“小舟无伴柳丝垂”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平乐·春晚》“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这景象发人深思,写出了杨花的孤高自傲,不事权贵,不趋炎附势。表现出作者孤高自傲、不事权贵、不趋炎附势的高洁品格。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8.B
19.①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期待。②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伤感。③年华老去的痛苦。④对国家战乱的担忧。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歌通过写‘阵没’‘秋草’从正面勾勒出战马惨败于阵的情形”理解错误,“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的大意“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由此可知,“浮云连阵没”是正面描写,“秋草遍山长”是侧面描写。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啸孀。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大意是说: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啸孀。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2)这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诗歌后两联中,“龙种“老”等词写出了良马已老,突出年华老去的痛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表明军中战士虽老残,但仍想驰骋沙场,为国立功。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担忧。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
20.B
21.①“浮云”“落日”两个意象在此分别比喻友人的行踪和诗人自己。
②前者写友人离开后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后者写友人离开后诗人像落日一样依恋不舍。
③诗句运用这两个意象真实地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无比关切和依恋之情。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领兵去征战万里”错误,此处的“征”并非“领兵征战”,而是“远行”之意,如是“领兵征战”,怎么可能称之为“孤蓬”?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然后分析“浮云”“落日”所指的对象,明确手法以及效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结合标题“送友人”可知,此时诗人正在送别友人,结合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可知,友人自此一别就要远行他乡,由此可知这“浮云”应是说友人行踪漂泊就像“浮云”,而自己送别友人之时依依不舍,就好比落日迟迟不肯落下地平线,由此可知,这里的“浮云”“落日”使用比喻的修辞,前者以“浮云”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主要展现友人的行踪不定,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后者以“落日”喻自己,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主要是展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所以这两句借助这两个意象把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切表现出来。
22.C
23.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C.“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错误,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说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4.C
25.①意境特点:开篇描绘了静谧安闲的意境。②结构作用:“晴”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写景的内容,通篇写的是放晴之后的景色;“同寻”二字照应题目“寄袭美”。③情感表达:表达了想要和友人一同赏景的期望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能力。
C.“所见皆萧条之景”错误。“石藓分来宿鹭驯”写的是闲适、趣味盎然之景,并非萧条。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诗句意境特点、理解结构作用评价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回文后首联为“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
首先理解句意:生有苔藓的石碑上的字迹精细匀称,因为喜欢便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一同去找寻远在荒郊野岭的寺庙。生有苔藓荒郊野外可见远离闹市少有人来的僻静之处,所以意境特点是静谧、悠闲、自在的。
开篇创设宁静悠远的氛围,自得一份闲情雅趣,奠定了情感基调为悠游自在闲适淡然。其中的“晴”字总领下文,结构上“苔碑古”“同寻”照应题目“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点明同游的人为“袭美”,并引出下文写景的内容,“驯鹭宿来分藓石,小童樵处上荒城。新抽蕙动微风远,半谢花垂晓露清。人起思烟浮幌暗,景闲吟月落波平”。通篇写的是天气放晴之后的景色,
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在晴朗的日子里产生了闲心雅趣想要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袭美一同外出寻觅野寺,以便欣赏美景感悟自在闲适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更寄寓一份美好的心愿,难忘友情,于是心生期盼,希望有朝一日能达成所愿和朋友喜相逢,并一起到山水田园间追寻快乐生活,不负好山好水好时光。
26.B
27.①首联写郊行兴起的原因。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②颔联写郊行所见所闻。看见野田里栖息着点点沙鹳,听到参天古木中传来乌鸦的啼叫;③颈联承上继写诗人郊外的行踪。途中迷路,幸得樵夫相助;④尾联抒发诗人的郊行之趣。结构完整,针线细密。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中间两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错误,不是“浓墨重彩”,应该是“不事藻饰,不着颜色,寥寥几笔勾勒”。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的题目是“郊行”,首联“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是说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内心感动愉快,就想到拄着手杖到郊外游玩。这是写郊行兴起的原因。颔联“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描写到郊外出行看到的和听到的景象,静谧旷远。作者看见野田里栖息着点点沙鹳,听到参天古木中传来乌鸦的啼叫。颈联“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是写在郊外出行遇到的情况,写诗人的行踪。在郊外迷失了道路,遇到了一位樵夫,背着他过了小溪。尾联“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是抒情,是说自己独自游玩十分有趣,何必问孤独与否?在诗人心中,到郊外游玩,一点都不孤独,十分有趣。抒发诗人的郊行之趣。可见诗歌的每一联都和“郊行”有关,郊行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写到了,结构完整,针线细密。
28.B
29.第一问:尾联写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第二问:①远处的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对红蕉无畏清寒的喜爱、赞美之情;②群芳已经消失,红蕉也将凋谢,寄寓着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意思对即可)
【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错误。正阳,指农历四月,正阳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不是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释“尾联有怎样的含意”,即对尾联进行诗意化描绘。
尾联“眺”为动词,是作者的动作,描写诗人极目远眺。“回晖”“林”“无遗芳”是作者眺望所见,可见,在夕照下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
抒发的情感:整首诗重点描写了红蕉的娇艳,和它“窈窕凌清霜”的耐寒特点,尾联写林木萧条,正与红蕉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红蕉的娇艳和无畏清霜的特点,以表达对红蕉的赞美。
从本诗的题材、主旨角度看,本诗属于咏物诗,作者借红蕉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品性。诗中红蕉虽在“清霜中”傲然开放,但毕竟天已冷,最终也难免凋零的命运;而此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所作”,作者担忧红蕉命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的境遇担忧。
30.别有幽愁暗恨生;唯见江心秋月白
31.诗文的开头,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枫叶、荻花、江水、月色、秋风,笼罩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悲凉气氛。这一方面与被贬诗人的离情交融,另一方面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32.①运用比喻,摹写音乐。②巧用叠词,描绘乐声。③侧面烘托,表现技艺。
33.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滞涩。一会儿宛如花底传来的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声音艰涩低沉、呜咽断续。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了送别的景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时间、地点;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再加上江水、月色、秋风,渲染出萧瑟凄凉的送别环境;“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这两句情景交融,既写出送别环境的萧瑟,也表现出被贬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比喻摹写音乐的不同声音。“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扩写时可以先总写琵琶的两种声音,再把这两个比喻句描写出来,注意运用一种修辞,以及字数限制。
34.D
35.第一首诗:①凄苦与孤寂。诗人借春风吹折桃杏花枝,惊走黄莺,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被贬商州后内心的孤寂凄凉。②蒙冤受贬的苦闷,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诗人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桃杏装点了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含蓄地谴责了皇帝的昏聩。
第二首诗:①珍惜春光。诗人用子规的啼鸣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愿。②自信与执着。诗人坚信自己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一定能成功。
【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两首诗写景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两首诗均没有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首诗:“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写的是春风对花的摧残,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也反映了诗人被贬之后深感被人“容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第二首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36.C
37.颈联承上启下:①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②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这一高潮蓄势。
【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描写诗人……”错误,“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首联意思是“举起白玉杯痛饮美酒,在这绿杨飘垂的三月之时”,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不是写诗人,而是写钱少阳,暗扣其“征君”身份。
B.“‘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错误,“各”字是写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
D.“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惋惜之意,尾联意思是“如能遇到文王渭水之猎,我也可以成为帝王之师”,这是假设、类比,并非反用典故。尾联中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份,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结构安排特色的能力。
颔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第三、四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
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