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炼字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C.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D.“松月夜窗虚”,以景结情。一则对上句“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村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诸葛谼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谼【注】,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春。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诸葛(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膘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客归江州
韩翃
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①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②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任州知州时所写,词中的“湖”指的是西湖。②游丝: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当路游丝紫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二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
喜寄三首(其二)①
杜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江陵所作。蓝田,今属陕西西安。江陵,今属湖北荆州。②如意,用来搔背痒的工具。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0.“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征①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②。
注:①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②阆风观、扶桑池:道家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四句叙写个人行程,“有力”“挽”“驰”等词表现了诗人身不由己、行色匆忙。
B.五至八句以议论为主,以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
C.“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由物及己,表现诗人年华已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D.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学得飞仙之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获得肉身的长生。
12.“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二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①遮掩窗儿黑。
注释:①亏伊:也有版本作“生憎”。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按照由外到内再到外的顺序写景,视觉、听觉巧妙交织,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B.“一片伤心白”中“白”字,既是月光在夜空洒落的真切写照,也衬托出词人思友怀乡的愁绪。
C.“蟋蟀灯前欺病客”一句,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两句,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
14.“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可谓精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续短歌①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②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化用乐府诗题,用语新颖奇特,体现李贺诗歌长于炼字的特点。
B.五、六句写内热之因,百姓忍饥挨饿,自己不能面陈“秦王”,只能借酒浇愁。
C.七、八句写夏日之景,草木葱茏,自己却倍感凄凉,乐景写哀情,意味深长。
D.本诗感情深沉,一唱三叹,反复渲染,抒发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16.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
[注]①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渭水畔的原野。②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 小雅 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18.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不事雕绘,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田园晚归图,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B.“墟”,即村落,夕阳将余晖撒于其上,给人以凄清冷落之感,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诗句。
C.“倚杖候荆扉”虚实结合,实写“野老”斜倚柴门迎候的情态,虚写了他们等待归家的牧童。第三联描写野鸡在麦田自由自在,蚕儿吐丝作茧,充满了生活气息。
D.“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与前面诗句形成因果关系,这样安闲恬静的田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抒情与写景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19.简要分析“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在全诗的作用。
20.试分析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杜子美书室
赵抃①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注】①赵抃一生曾三次镇蜀,蜀地杜甫遗迹甚多,此诗所题的书室,当属成都草堂或蜀地某处。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从正面入笔,直接把杜诗比同《离骚》《诗经》,是当今社会为人为文浇薄、淫巧风气的镇慑。
B.颈联概括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虽身陷乱世,却仍然抱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用语朴实而用意很深。
C.尾联写诗人瞻仰凭吊杜甫,体味杜诗的广博和深意后,为当今世上缺少把杜甫当知音的人深感悲哀。
D.这首诗评价杜甫开篇占据高位,感情由高处倾下,格局非同一般,至结尾发出慨叹,更显深沉有力,恰到好处。
22.简要赏析颔联丰富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凤楼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①
白居易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
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②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注】①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八月十日,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登上洛阳俗称“五凤楼”的应天门城楼,有感而发,遂作此诗。②龙门,即龙门山。龙门山地处伊河之滨,伊河东岸为香山,西岸为龙门山。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晚望的时间、地点。雨后天晴,水雾消散,天空更显澄净。
B.颔联“烧”字用得奇巧,既表现了晚霞的红艳,又写出林木在晚霞照映下的形态。
C.《琵琶行》中也有秋景的描写,相较本诗。选取的意象有别。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D.尾联为本诗的诗眼,诗人直抒胸脑,表达登高晚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4.请赏析“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两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2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6.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①
朱槔②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沈北岭鱼方乐③,月过秋河雁未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④万死台。
【注】①简斋:即陈与义。陈与义在南渡之后,所写诗多为感愤时事之作。②朱槔(ɡā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③鱼方乐:《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④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后援乏城陷,巡、远皆不屈死。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边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象。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28.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崔邠登鹳雀楼①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的树木高耸入云,茫茫一片,意境旷远。
B.颔联将历史沉思与流水、夕阳的落寞景象结合起来,借古讽今,体现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讽刺与不满。
C.“风烟并起思归望”直抒胸臆,通过“风烟”“思归”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D.本诗通过借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并入归思,意境浑成厚重。
30.颈联历来被世人看作精警名言,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①攀跻:攀登。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32.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错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说“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故应是“不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故选C。
2.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笛声那样悠扬哀婉,既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也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颔联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颔联写仰观,句意为: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雁横塞”“长笛一声”是动景,“残星几点”“人倚楼”是静景,动静结合;“残星几点”“人倚楼”“雁横塞”是视觉,“长笛一声”是听觉,视听结合,残星、楼、长笛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诗人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烘托渲染悲凉情感,饶有情韵,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深切的思乡之情。空中几点残余星光、一行秋雁、一声长笛,人孤独地倚着栏杆,勾画出一幅秋日倚楼图,情与景自然融合,更是借助此景表达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3.①视听结合,声色有致。“落叶径”和“隔江钟”,一写视觉,一写听觉,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②动静结合,时空交错。遥隔大江,能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以动衬静,体现环境的幽静。从傍晚到入夜,由小径到农家,写出了时空的变化。③情景交融,宾主和乐。从“行冲”到“坐听”,写出了诗人心绪由骚动不宁到从容怡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离不开主人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达到什么效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意思是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考生可以从视听和动静角度分析。
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缭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4.①融情于景。以雪落竹林之声、残夜滴漏之声和孤灯断碎的灯花,渲染了冬夜冷寂凄寒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虚写、想象)。在雪落竹林的飒飒声中,诗人梦到了家中的情景,一实一虚,强化了思乡之情。③视听结合。诗人梦醒后再难入眠,卧听漫漫长夜的滴漏之声,静看青灯照壁、灯芯燃烬,一闻一见,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孤独寂寥的心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描写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雪落竹林的凄声,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暗示诗人长夜难眠,写出诗人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从听觉来写,是实写;“寒梦不离家”,虚写回归故里的寒梦,“寒”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梦字之前加一“寒”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之情。
5.①运用虚写。这一联是诗人想象客人到家后赏玩山野的隐逸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客人顺乎天性、放任自然情怀的赞美之情。②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赞美了客人高洁的情怀。③比喻。将山间白云比作“山带”,形象地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意思是: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上句运用比喻。本体为山间白云喻体为“山带”,生动形象。诗人借山带在风中摇曳,描绘出云雾在连绵群山间缭绕绵延的美好景象。此时诗人送别客人,客人尚未归家,因此运用了虚写手法。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家中后,贪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典。“荷裳”化用了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诗人对山野美景的喜爱。
6.“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路上昆虫吐的细丝萦绕着沉醉春景的客,花丛中的鸟儿也在呼唤着行人别离开。作者用对偶和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游丝、啼鸟通人性,想留住行人留住春光,引出末句“日斜归去奈何春”的不舍之情,婉曲地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
这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对“隔花啼鸟”,“萦醉客”对“唤行人”,人赏花,花留人,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之情。同时,本句还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有想网住春光之态,这正是“惜余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挽留。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7.①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屋檐前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②诗歌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花的欢笑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理解最后两句的含意,“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是说在屋檐下悠闲自在踱步的诗人,心生美好的愿望,希望此时此刻的梅花也能知人心意,和他一同快乐欢笑,梅花果然善解人意,笑逐颜开。词句把人的行为神态赋予了自然物“梅”,用了拟人修辞,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得梅花可爱鲜活,表达了诗人的快乐心情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然后结合注释中创作的背景,可知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听到长久分离的兄弟即将到来,喜不自禁,借花的欢笑更加突出表达了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抒写了兄弟相煦相濡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8.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9.A
10.①此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②词人一语双关,既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③以友人名字说事,风趣诙谐,又诚恳真挚。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说法错误,词人来此不仅仅只是为了欣赏风光,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和作者及友人的经历遭遇有共通之处。
C.“却仍有其功用”说法错误,词中写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不是为了表明其仍有功用,而是要表明岩石不仅饱受风雨侵蚀,更遭牧童敲击,牛羊磨角,不胜骚扰之苦。其心酸遭遇与岩石主人乃至作者,有相通之处。
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说法错误,通过“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可看出,本词是诗人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忧民情怀是不一致的。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作者、注释、主旨、手法等多角度探究诗句深层的内涵。
本题从表面看诗句含义为,古代的寒士,在人生路途之中,“有时”会遇到“不遇”,不遇即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境地,当然有“不遇”的处境,也会有“遇”的处境,即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再从手法角度挖掘,结合注释,诗人的朋友“赵不遇”的名字,可以联想到此句深刻的寓意,诗人,一语双关嵌进友人名字,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从表达效果角度看,作者巧妙运用“不遇有时遇”,又巧用朋友名字,又寄予了丰富的情感,既风趣幽默,又诚恳真挚表达了情感。
11.B
12.情感表达:运用反衬手法,以夕云凝滞不动,突出诗人奔波之苦。
结构安排:承上启下,以“不征”承前文北驰奔丧,以“何之”启下文对仙境的向往。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理解错误,由后文“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以及最后四句希望在仙境中获得肉身的长生来看,诗人并非安慰自己不必介怀生死,而是借以感慨人生短促身不由己的无奈。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意思是晚云已经凝滞不动,而我现在要到哪里去呢。
然后结合这两句所写的对象分析使用的手法和效果,前一句写“夕云”,其特点是“不征”,即“不动”,后一句写“客子”,其特点是“何之”,即“之何”,意思是“到哪里”,由此可以看出云不动,而人在漂泊,这是用云的不动来反衬人的漂泊,结合注释“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可知,这里展现出诗人的奔波之苦。
接着分析这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先看上文写了什么,结合诗歌标题“北征”以及前面几句的意思可知,上文主要是写诗人遭父丧北归,所以“夕云已不征”的“不征”紧承上文的“北征”,再看下文,最后四句“愿……”是写诗人想要学得飞仙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这是由“客子今何之”的“何之”引发出来的,所以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3.D
14.①用典(化用),“亏伊遮掩窗儿黑”巧用《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暗示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②拟人,“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将芭蕉拟人化,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衬托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③以景结情。将词人怀人而不得的愁绪,寄寓在瑟瑟秋风中的芭蕉上,使情绪表达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④用字遣词工巧,前后呼应。例如“黑”字与上片“白”字遥相呼应,均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时作者内心的悲凉。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不及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孤凄”错误。“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意境更凄清,苏词清逸放达。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用典(化用),“亏伊遮掩窗儿黑”巧用《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暗示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
拟人,“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将芭蕉拟人化,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衬托词人离情难耐的心情。
以景结情。这时庭院墙角的芭蕉被风吹得瑟瑟作响,恰与笛声、蟋蟀声共同组成听觉上的共鸣,将词人怀人而不得的愁绪,寄寓在瑟瑟秋风中的芭蕉上,使情绪表达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本该引起作者更强烈的反应,然而末句“亏伊”云云出人意料地反而对此表示感激。
用字遣词工巧,前后呼应。例如“黑”字与上片 “白”字遥相呼应,均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原来风吹芭蕉发出声响的同时,也移来了阴影,遮黑了被明月照亮的窗户,使视觉的触目惊心得以缓解,使自己能在封闭的环境中隔绝由景到情的媒介。可见月下怀人之思已浓烈难释到了何种程度,以至稍有逃避的空间,亦觉欣慰。这又是从反面来村托和渲染愁思的不可排遣。
15.B
16.这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面上写景,实际写人事。“明月”指唐宪宗,“夜峰”指他身边的大臣。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将明朗的月亮遮住,月光只是照向深深的谷底,喻指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诗句抨击朝廷弊病,抒发郁愤之情,没有运用直接描写,而是将其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蕴藉,颇得《离骚》的神髓。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B.“五、六句写……百姓忍饥挨饿”错误,五、六句具体描绘自己苦闷的心情和清贫的生活,不是对百姓生活的描写。“饥拔陇头粟”指自己为求见君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这一评价。这段话是说李贺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
然后理解“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意思是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这两句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是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这两句诗歌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比喻来抒发内心的郁愤,抨击朝廷的弊病,确实是“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
17.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
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仔细阅读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这是写景,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又是象中有兴。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的手法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所借鉴。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本题作答时,围绕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和对比三种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18.B
19.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奠定基调。“归”统摄全篇,总领后面的几幅图景。
20.(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的向往。(2)尾句直抒胸臆和用典,抒发对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的歆羡,自己政治失意、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3)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凄清冷落”错误。“斜阳照墟落”是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牛羊归家,老叟倚杖守候,雉鸡鸣叫,蚕儿成眠,农夫荷锄归来,给人恬静温馨之感。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具体考查诗句的作用。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写景的作用之一就是渲染氛围。诗句中写到“斜阳”“墟落”“穷巷”“牛羊”,夕阳笼罩村庄,牛羊徐徐归村,渲染了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而下文的图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的,所以也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然后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这两句在诗歌的开头,一般是统领下文。开头两句提到“归”,先是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接着描述了几幅与归相关的画面: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的野鸡呼唤自己的配偶归来;蚕儿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农夫荷锄归家。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属于借景抒情。开篇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接着,诗人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通过对这宁静和谐的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的向往。
然后结合诗人的处境来分析反衬的手法。诗人目睹这田家暮归图,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最后看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此”乃此前的流水账式的描写和概括,也就是“此”引发了诗人对“闲适”的羡慕之情。“羡”“怅然”直接抒发情感。《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这是用典。
21.C
22.①字面意是天地都不能限制杜甫诗句的宏大气魄,一切鬼怪在他笔下都要现出原形。
②用夸张的手法概括出杜诗气概横绝天地,各种社会丑恶在他笔下都能尽显原形,难逃其批判鞭挞锋芒。
③表达了诗人对杜甫诗歌内容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高度赞美。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为当今世上缺少把杜甫当知音的人深感悲哀”理解有误,尾联大意是“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这两句是说,作者在杜甫的书房和遗像前瞻仰凭吊,体味杜诗的广博和“欲厚民生”的深意,颇觉要真正成为杜甫的知音并不容易。而作者自己则隐隐然有以知音自居的意味。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简要赏析颔联丰富的内涵。
(1)从整体把握:《题杜子美书室》是宋代诗人赵抃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书室题写的七言律诗。全诗首联先言杜甫诗光辉的成就和崇高的历史地位;颔联进一步赞颂杜甫的诗;颈联评价杜甫的人品;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这首诗开篇高屋建瓴、气度非凡,结尾意味深沉,对杜甫的评语掷地有声。
(2)颔联句意:气魄宏大能笼盖天地,析理深刻让鬼神现身。“天地不能笼大句”言其规模气概横绝六合,“鬼神无处避幽吟”,言万类在其笔下都显现形貌而难以逃避。可见杜诗的气魄宏大。
(3)“鬼神无处避幽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连难以表现的鬼神也被杜诗描绘得无处遁形,可见杜诗描写万物穷形尽相,表现力极强。
(4)在情感上,诗人镇蜀期间,观赏诗人杜甫在蜀的书屋遗迹时,因敬仰杜甫创作了许多光辉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大胆揭露当时唐朝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奢侈腐化,批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于是题了这首诗于书室壁,这两句诗表达诗人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的同时,也暗合着诗人对杜甫其人的光辉成就进行评价与赞美。
【点睛】译文:
杜诗直承《离骚》、“风”“雅”传统,正可压制浇薄淫巧的文风;犹如琼玉、彩贝的千章诗,必将光照古今。不朽华章气概横绝六合,天地虽大岂能规模其广深?世间形形色色的魑魅魍魉,均在笔下显形而无处逃遁。诗人生前屡次躲避战乱兵燹,在乱离中历涉险境苦难复尽;却不顾个人安危心系黎民百姓,字字句句细吟厚民的深情。而今留此一间茅屋本是书室,我瞻仰高挂壁上的遗像深深致敬;世间古往今来的凭吊者纷纷,可又有谁是你华美诗章的知音!
23.D
24.①龙门山与香山夹江相对,像一对青黑色的画眉,夕阳斜照,伊河金光闪闪,就像一条黄金线。
②运用比喻手法,把山比作画眉,把夹在两山间的伊河比作黄金线,形象生动,色彩明艳。③表现了龙门山水景致之秀美,表达了诗人对龙门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D.“尾联……表达登高晚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错误。尾联并未表达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之意,全诗写的是眼前景,抒的是当时情。自从进入秋天,洛阳的风景就特别美,“最好”的景致就是今天五凤楼登高晚望所看到的景致。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颈联“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意思是:眺望龙门山色如美女黛眉,远看伊水波光似黄金一条。
首先从诗句的修辞手法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龙门山与香山夹江相对,作者把龙门山与香山比作美女黛眉,将伊水的波光比作黄金线一条,更加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登高远望目之所及的美景。
其次从表达情感作用上分析,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登高看到美景的喜悦。
25.D
26.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意为: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一处想象的景色,诗人听闻了“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消息,可以说欣喜若狂,但本句却不直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想象来年梨花处处盛开,扫墓使者经过驿道前来向先帝报告喜讯的景象,通过梨花的繁盛开放来形象细腻地表达自己“心花怒放”之喜悦,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借景抒情,也是以景结情。
这不是现实之景而是想象之景,也采用了想象的手法。
27.C
28.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稀疏了,并不繁茂;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结合注释④内容分析,诗人夜坐池上,突然提到“莫上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但是结合注释①②内容分析可知,实则体现诗人“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
“莫上”,不要上的意思,其实不是自己不要上睢阳万死台的,而是没有机会上,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此时闲居生活,年华易逝,不断老去,内心有惆怅、苦闷。
颔联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暗示诗人虽隐居,但是仍期盼国土收复的,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因此合乎情理。
29.B
30.①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千年”与“一日”、“恨速”与“为长”进行对比,突出了面对历史与生命个体时不同的感受。②两句诗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诗人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感伤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B.“借古讽今,体现了……的讽刺与不满”表述错误,诗人并无借古讽今之意,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熔铸一体,这与当时藩镇割据,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有关,表达了怀古伤时之情。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理解设题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诗句所写的内容以及所使用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的效果。本题要求考生赏析颈联。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意思是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然后分析诗句所用手法,“千年犹速”是说千年短暂,而“一日为长”是说一天太长,“千年”和“一日”形成对比,“恨速”与“为长”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历史与生命个体时不同的感受。
这一说法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前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这是站在历史高度来看,千年也是短暂的,后一句联系个人之愁,就个人的愁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把诗人对历史和个人的两种思考融于一起,体现出作者对苦短人生的慨叹,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
31.A
32.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
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
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