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炼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炼字(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炼字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但都含有悲凉的情味。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
5.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晚晴出西村
范浚
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
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
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
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
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
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
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7.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鹏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9.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
【注】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
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
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景,应和诗题“多景”之意。
11.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
黄大临【2】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3】。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峰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和“断肠人在天涯”中所抒发的“断肠”的情感是一致的。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13.词的后三句用了虚写的手法,下列词句没有使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注】念归情。
【注】轸:伤痛、痛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岁暮时节,在冷寂的江边送别傅姓朋友回湘洲。
B.棠花干枯,红叶落尽,芦花冰冷,写景状物细腻逼真,烘托出离愁别绪。
C.末二句以湘水比兴,引出诗人思归的悲伤情绪,“空”字极言悲情的深重。
D.中间三联对仗工整,描写景物由远及近,由静而动,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16.诗人为什么说客行“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敞装。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释:①武威:一作“武城”。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威郑,治所在今甘肃式威。②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点明了时节和地点,交代了写作缘由。诗人身在武威,听说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返回晋昌,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B.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使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受。
C.颔联紧承上联,诗人构思巧妙,用语贴切,“飘”字写出塞外落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挂”字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颇具匠心。
D.诗歌的语言不过分雕饰,整体上浅显易懂。通篇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塞外之景色,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18.诗歌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柳 隋堤远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19.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
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
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
20.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2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平淡潇散 B.清新流畅 C.质朴沉郁 D.婉约凄切
23.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阆山歌①
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②,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③?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注]①本诗作于764年杜甫在阆州时,叙写阆州清明祭祀时所见所感。②白:指清明祭祀的白花、白纱等让山色似白云。③此句说江流汹涌而石头不崩倒,或许是有鬼神呵护。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阆州的清明祭祀活动,“白”与“碧”对比,暗含祭祀背景。
B.颈联表明阆州清明祭祀盛况空前,连山势也可与嵩山、华山一比高下。
C.诗歌的结构谨严,首句之“白”与结句之“青”前后呼应,由人及己。
D.尾联表达出诗人漂泊西南仍牵挂中原不稳定的时局、思念家乡的情感。
25.古人点评本诗颔联是“绝妙危语”,你认为此联妙在何处?请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②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任丞相。②晚岁:是当时五十六岁的诗人自称。③金罍léi:泛指酒益。④曲台: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27.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
2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往日的约定或志向。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过瓜洲
[清]袁枚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
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
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
29.这首诗首联中的“霜雁”是指________,颔联中的“雪”指的是________。
30.请简要赏析诗中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①
【宋】张元干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②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③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④。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注】①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即己酉年)春,金兵大举南下,直逼扬州,占领了长江以北地区。此时作者受投降派迫害,赋闲在家。②菰蒲(gū pú):菰和蒲,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③长庚:指金星。④唾壶空击悲歌缺:《世说新语·豪爽》记载,王处仲(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31.上阕“菰蒲零乱秋声咽”中________________字用得妙,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试分析词中的词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赠郑溧阳①
李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②。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注】①郑溧阳:郑晏,时任溧阳县令。②羲皇人:太古的人。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日日醉酒,不知春至表现了陶潜恬淡无为、忘情世事的生活状态。
B.素琴无弦,葛巾漉酒表现了陶潜率真洒脱、旷达不羁的个性风采。
C.颈联写李白醒醉之间,竟有羲皇上人之感,暗寓对郑晏善治的称赞。
D.写给郑晏的赠诗,却用大量篇幅说陶潜,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34.请简要分析尾联中“亲”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35.这首词以________二字统摄全篇,凭栏远望,但见秋景萧疏,_____之情充盈心头。
36.结合全词,分析“双燕”“断鸿”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感怀
韦应物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
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
独惊长蕈冷,遽觉愁鬓换。
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蒙蒙细雨洒在高大的林木上,尘埃因雨水清洗而消散,渲染出清冷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因为心中有“不平”之事,所以直到夜半还没有入睡,凸显出诗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的惆怅。
C.“遽觉愁鬓换”一句写诗人发现两鬓青丝已换的悲伤之情,流露出诗人对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失意和无奈。
D.全诗紧扣题目,前两联描写雨夜之景,后两联因雨夜而感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38.“独惊长算冷”的“惊”与“冷”两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遂转蓬”意思是十多年来,自己坎坷的命运与朋友是一样的,几处搬家,多地漂泊,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的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人生艰难。
故选B。
2.(示例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示例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的现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其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义和深层义;接着,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临摹景象;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作“弱”“昏”好。
“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意思是:膀臂力弱,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昏暗,仍能看得清战地上高飘的烟云。诗人以“弱”“昏”表明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即使是年老体弱,头昏眼花,还能够驰骋疆场,冲锋陷阵。表现了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以及刚毅的精神。
作“健”“明”好。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意思是:膀臂强健,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高飘的烟云。写眼下自身状况,论武艺,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刀马娴熟,尚觉铁弓弓力太软,不足以用论韬略,自己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臂健”“眼明”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马援有些相似。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的现实。
3.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
如认为“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如认为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4.C
5.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上阕 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是错误的。上阕 前二句是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所以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通过环境的安静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从而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属于侧面描写。
“唯见江心秋月白”也是景物描写,写了月夜之下江面的景色,所以也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写出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现出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通过这种景物描写具有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6.C
7.全诗以“寻春”一词统领全篇。分析:①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作者冒着泥泞,踏雪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天的鸟鸣,表现了春天的生机。②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从视觉角度写春色,残梅(或“残雪”)耀眼、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杖藜傍于横桥,描绘了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表述错误。“快晴”的意思是“爽朗的晴天”,而不是“天快放晴”。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首联中,上句写写寻春之路。“步屐”写寻春的状态;“犯雪泥”是寻春之路,冒着泥泞,踏雪寻春,而“犯”展现寻春之不易;“鹁鸠啼”是寻春所闻,用春天的鸟鸣展现所寻之春的生机勃勃。
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梅”“柳”“云”“江天”“日”等景色是寻春所见,展现所寻之春的多姿多彩。先写“堕梅”的残瓣在树上依然耀眼,再写初黄的柳树掩映长堤,这都是眼前所见的春景。然后抬头看春日天空,晴朗的天空朵朵白云如絮,落日又大又圆,笼罩着整个江水和天空,这是仰视之远景。此联主要从视角角度写春色。
尾联中“最怜”意思是“最喜爱”,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寻春的美好感受。最后写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
由此可见,统领全篇的是“寻春”二字。
8.C
9.①比喻。“寒虫”两句,以虫禽之声取喻,写乐声辽远清幽,有海阔天空之感;“深闺”两句,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写乐曲的缠绵,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写乐曲的悦耳。②侧面描写。“促弦聒醉惊客起”,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从侧面写出音乐的强烈效果。③用典:通过一些有特色的典故(屈原放逐、昭君出塞、楚狂笑歌、渔父驾舟)来描摹音乐形象引起的联想,从而达到了视、听俱存,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炼句的能力以及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错。“深闺洞房语恩怨”,意思是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其中传达的是最和谐、最深情的人间之声,“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音乐的缠绵,而非“凄凉伤感”。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写音乐声像蟋蟀催人纺织月笼秋,像孤雁呼唤同伴天拍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把音乐声比喻成蟋蟀催人纺织的声音以及孤雁呼唤同伴的声音,以虫禽之声取喻,写出了乐声的辽远清幽,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写音乐声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也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乐曲的缠绵,“紫燕黄鹂韵桃李”,写出了乐曲的悦耳,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促弦聒醉惊客起”,写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此处不直接描写音乐动人,而是借用醉客惊起来侧面烘托音乐的动人,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音乐产生的强烈效果,读来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楚国羁臣放十年”,运用屈原放逐的典故;“汉宫佳人嫁千里”,运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楚狂行歌惊市人”,运用“楚狂笑歌”的典故;“渔父絮舟在霞苇”,运用渔父驾舟的典故。诗歌通过这些有特色的典故来描摹音乐形象,使人引起联想,从而达到了极强的视、听效果,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给人以美感。
10.C
11.(1)我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借在空中振翅高飞鸿雁,抒发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
(2)我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在诗歌中“鸿雁”抒发思乡怀亲的情感,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理解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分析作答。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冥鸿”这一意象的解读。
“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鸿雁在空中振翅高飞的形象,唤起了诗人心中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不会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由此,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
“鸿雁”这一意象,常有思归思亲之意。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由此,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
12.C
13.D
14.“听尽空阶雨”是词人想象与弟弟离别之后的情景,句中着一“尽”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尽”字有完结、达到极限之意,别后的词人夜尽无眠,思绪难排,只得以不停歇地听那滴到空阶上的雨声、直至把那雨声听尽来苦挨时光,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雨声听尽情难已,长夜熬尽意难平,“尽”字确实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情感是一致的”错。前者抒发的是兄弟之间的别离之情,后者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情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没有使用虚写的手法,它写的是眼前真实所见。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的解答一般要先解释字义,再联系句子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有手法,应判断出手法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和效果;如没有手法则分析该字表达的思想情感。
“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意思是“完结、达到极限”;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一夜无眠,听着阶前那滴滴答答的雨声,一直到雨过天晴,雨声结束”;
此句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属于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词人想象别后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只能听着那一声声雨打空阶之声挨到天明。别后的词人同样夜尽无眠,思绪难排,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
一个“尽”字语极沉痛,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15.D
16.①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友人行舟,当更小心;②扁舟独行,友人孤寂;③天寒地冻,远行不易。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由远及近”说法错误,由“沙禽”句中的“迥”字可知,诗句写景是“由近及远”;“由静而动”说法错误,“征”“尽”“轻”是写事物的动态,而“不望”“未惊”是静态描写。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辛苦”是这首诗的诗眼,在诗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辛苦”指“客”“行”“辛苦”。
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二、四联,即“静犹浪”“独”“寒”。组织答案时,要联系具体诗句,结合生活经验适当诠释,如“静犹浪”可解释为“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这是在叮嘱友人舟行应当小心;而“独”,感念友人扁舟独行,难免孤独寂寞;“寒”,指天寒地冻,对远行的人来说,实属不易。
17.D
18.①抒发诗人身处边塞,羁旅思乡的愁苦。
②表达了诗人年华已逝而功业未成的感慨。
③为好友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而感到欣慰。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通篇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理解有误,诗歌中“乡愁”“悲”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一句中,流泪是因为诗人身处边塞,“乡愁”直接点明情感,是思乡之愁,在边境远离家乡,是羁旅思乡的愁苦。
“白发悲明镜”一句中“悲”直接点明情感,悲伤是因为白发,悲年华已逝,“青春换敞装”是说青春只换来了破裘,表明青春年华逝去,功业却无成,内心伤感。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是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这是为好友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而感到欣慰。
19.C
20.(1)借景抒情,上片“隋堤”“波急”“路尘轻”构成一幅典型的送别图景,下片写夕阳西下,新月初升,寄托着主人公浓重的留恋思念之情。(2)虚实结合,本词既写了眼前眼前的送别景象,又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3)烘托,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C.“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错误。“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下片“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眼望明月,主人公留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是为借景抒情。
上阕为眼前景,下阕“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表达了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愿望,为虚写,本词虚实结合,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浓重,耐人寻味。
“今古柳桥多送别”,以古今离别之情衬托自己的离愁别绪,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这是烘托。
21.D
22.C
23.“忽”写出作者“惊喜”之情,离家已久,忽然发现眼前呈现旧时熟识的风景,让他感到自己正在回到家乡。
“渐”写出作者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近,认识的路人越来越多,作者心中归乡的喜悦也逐步加深。
这两个字用“乡树”“路人”侧面写出作者归乡时微妙细腻的心理感受,生动形象,把归乡的喜悦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细细的小径之中穿插着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不是作者迫不及待地从田地里穿过,而是从田地间小路穿行而过时,看到小路久无人走,禾黍蔓生,感到有些苍凉寂寞。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A.本诗是一首写自己归乡之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故而“平淡潇散”显然不符合。B.诗歌中描写景物“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展现出家乡景物的萧条,并非“清新”之景。C.本诗语言质朴,蕴含了思归的迫切心情,归乡时故人不相识的深沉感慨,故而“质朴沉郁”正确。D.诗歌中固然也有些伤感,但终究是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是喜悦惆怅交织,而“凄切”一词太过,不符合本诗特点。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惊讶的看到家乡的树出现在眼前,渐渐的发现认识的路人多了起来。“忽”字是作者突然发现“乡树”出现在眼前的惊喜之情,随着这一标志,作者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了乡里,正在一步步归乡。“渐”字则生动地写出作者的脚步逐渐回到了家乡,曾识的风景显现在眼前,认识的路人逐渐增多的情景,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流露出作者喜悦逐渐增强的心情,从侧面体现出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
24.B
25.①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上句写山中松林茂密,云气缥缈,下句写江水激荡, 江中石头将崩未崩的姿态,都十分生动传神。②动词运用得形象生动。“浮”“动”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松林云气浮动,江水冲刷石头的景象。③以点带面,令人遐想。诗人把清明祭祀的盛况浓缩到松林、江面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中,启发读者联想到阆州清明祭祀活动人潮涌动的盛况,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④诗人通过描写山中云气、江中石头,表达出对阆州祭祀盛况的叹赏。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连山势也可与嵩山、华山一比高下”错,颈联中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颔联的意思是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上句“松浮欲尽不尽云”描写了山中松林茂密,云气缥缈的景象,下句“江动将崩未崩石”则描写江水激荡,江中石头将崩未崩的姿态。这两句描写山水的诗句写得既飘渺又有气势,借树松上“云”不尽,江中石“未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本联中“浮”、“动”两字用以写云不尽之态、石将崩之势,十分形象。“浮”的意思是“浮动”,“动”的意思是“撼动”,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松林云气浮动,江水冲刷石头的景象。山上,青松挺立,云雾飘浮;江边,山石嶙峋,大江摇撼。云而欲尽不尽,是写云层稀淡,似要飘去,又不曾飘去的如仙之境。石而将崩未崩,是写大江的威力,有着几乎使山石欲裂的宏大气魄。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联通过松林、江面两个有代表性的“小”景物,展现了清明祭祀的“大”盛况,让读者联想到阆州清明祭祀活动人潮涌动的盛况,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令人遐想。
(4)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诗人通过对山中云气“不尽”,江中石头“未崩”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大场面,表达出诗人对阆州祭祀盛况的叹赏。
26.C
27.①佳节却要在愁里度过,表明自己的失意和郁闷。②“久”和“偶”形成对比,表现多年的怀才不遇,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③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C.“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错误。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写给韩丞相的和诗。根据全诗内容,可知尾联的“新诗”指的是韩琦在宴会上作的诗。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颈联“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表明自己的失意和郁闷。“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久”和“偶”形成对比,表现多年的怀才不遇,已让自己平日没有了斗志,只是在醉中燃起希望。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语调苍凉,沉郁又不失雄健。
28.①“蝉嘶”之前加一“乱”字,形象地表现了蝉声的纷乱。②这纷乱的蝉嘶,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③蝉声的“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乱”字,有“纷乱”的意思。“蝉嘶”之前加一“乱”字,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词人心绪的纷杂缭乱。“高柳乱蝉嘶”一句,体现出一种时序变换的哀感。“高柳”是蝉所在之地,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萧疏。因为柳叶已经凋零,所以柳树显得高瘦,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因此,“乱”不仅是蝉声乱,也是人的心绪和离愁之乱,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令词人难以安适。
29.秋雁 芦花
30.①“一声语”写的是声音,“两岸秋”“三十里”写的是视觉景色,视听结合,使得画面立体可感。②描景状物生动形象,辽阔秋景中的“一声”雁语显示出一种孤独感和漂泊感,“两岸秋”“三十里”写出了秋的空旷苍茫。③“一声语”“两岸秋”为实,“三十里”则是想象,为虚,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内容的能力。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随着秋雁的一声啼叫,烟波浩渺的大江两岸笼罩上一片秋色。可知“霜雁”指的是“秋雁”。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大江两岸都是芦花,秋风一起,雪白的芦花飘满船头。可知“雪”指的是“芦花”。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数量词,“一声语”“两岸秋”“三十里”。“一声语”,描写秋雁的一声啼叫,是听觉。“两岸秋”,描写两岸秋色;“三十里”,写江边长满大片芦花;是视觉。视听结合,使得画面立体可感。
“两岸秋”“三十里”,一写两岸秋色,一写芦花沿着长江两岸延伸,“两岸”和“三十里”境界阔大,渲染出秋色苍茫空旷之感。而大雁的“一声”啼叫在这两岸秋色和三十里芦花的映衬中显得孤独和凄凉,给人一种漂泊之感。
同时,“一声语”是亲耳听到的雁叫,“两岸秋”是眼前看到的实景,而“三十里”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31. 咽 运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渲染了山河破碎、时局艰难之悲。
32.①孤独的清醒者。面对危急的时局,词人是一个清醒者,但又无能为力,凄凉至极。②忧国忧时的爱国者。面对“群盗纵横,逆胡猖獗”的现实,词人忧心如焚,悲从中来。③壮志难酬的抱憾者。词人梦想“欲挽天河”,收复中原,迎回两君,但现实是赋闲在家,巨大的反差使他“痛哭失声”。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第一空,是炼字题,炼字一般侧重于动词、形容词、副词,此处的“咽”是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空,抓住前面的景物描写及注释中的背景介绍,结合词人表达的情感来表现“咽”的妙处所在。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时,需抓住注释中的词作背景介绍及词中“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等重要的句子,思考词作蕴含的情感,进而分析词人形象。
“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酒醒梦断时,倚着桅杆心中更加悲伤凄切了。在凄婉的秋景中,词人悲愤难抑,只好借酒浇愁,以醉解千愁了。
“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想要引来天河之水,洗掉中原被敌人屠杀的同胞血肉。词人忧心如焚,悲从中来。
数年前徽钦二帝被掳、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国难国耻犹在眼前,现在金兵又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好河山,内乱纷起,词人和主战派人士曾想“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但现实则是受到无情的排挤迫害,只能悲歌哭泣,满腔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壮志难酬的抱憾者。
33.C
34.①与郑晏的惺惺相惜之情(郑晏颇有陶潜之风,李白又仰慕陶潜);②对郑晏琴酒自娱、悠然自得生活情趣的肯定和赞赏;③流露出诗人希望超脱尘俗、避世隐遁的情怀。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C.“暗寓对郑晏善治的称赞”错。“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恬淡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及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倍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亲”首先是指李白与郑晏的惺惺相惜之情,李白与郑晏都有上古遗风,飘然洒脱,不沾尘埃,二人一见必然惺惺相惜;能得到李白的仰慕,说明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得到了李白的肯定和赞美;只与郑晏、陶渊明这样的人相亲,流露出诗人希望超脱尘俗、避世隐遁的情怀。
35. 望处 悲愁伤感
36.①“双燕”意指双飞的燕子,从眼前飞过却无法代人传信,寓指词人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相隔甚远而思念至深,也反衬词人的伶仃孤苦。②“断鸿”指的是失群的孤雁,于斜阳声中哀鸣,衬托了词人孤独怅惘和羁旅凄苦的情感。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空问的是这首词以哪两个字统摄全篇。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凭栏远望之景,引发心中之情,下阕回忆昔日文期酒会,相聚之乐,无论是景,还是情,都是由开头“望处”所统领,因“望处”而引出景,因“望处”而生情,因“望处”而引发回忆,而且结尾“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又回应开头“望处”。
第二空是问“凭栏远望,但见秋景萧疏”,心头充盈什么情感。结合所见“晚景萧疏”“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等景可知,此处所写秋景是一片萧疏,而此时此刻却是“故人何在”,景悲人愁,可见此时应该是悲愁伤感充盈心头。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双燕”“断鸿”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首先要知道这两个意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先看“双燕”。“双燕”即成双成对的燕子,而词人却是孤身一人,以“燕”之双反衬人之孤;“念双燕、难凭远信”,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双燕”对词人起到反衬作用。
再看“断鸿”。“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和词人的处境很是相似;“断鸿声里”是说离群的孤雁声声哀鸣,而词人此时是“立尽斜阳”,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 “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37.D
38.①“惊”字有吃惊、惊诧之意,写环境非常冷清,以致雨夜独处的诗人为之心惊;②“冷”字语义双关,既写出诗人居处的寒冷,也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冷。③两字平中见奇,从主客观两方面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强化了诗人的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前两联描写雨夜之景”错误,是诗歌首联描写雨夜之景。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需要首先释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效果。
“独惊长蕈冷”是诗人雨夜的感触,描写诗人惊诧于簟席之寒冷。“惊”,吃惊、惊诧;“冷”,寒冷,诗人因雨夜居处之冷,更感觉内心的寒冷,因为环境的寒冷而惊诧,诗人通过客观环境的冷,表现主观感受的冷,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悲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