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现手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表现手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变式提问)你怎样理解诗中的“闲”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注]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暖绿粼粼”等三句,用绿波、归燕和苏堤的意象描绘了春日西湖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B.“鱼没浪痕圆”一句将鱼潜入水中时的轻盈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笔调轻松写意,描写细致传神。
C.“茂林觞咏”句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语句,表达了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愿望。
D.全词从咏西湖春水起,以追怀往日春游水滨结,感情由欢快渐渐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
3.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顺道中
陈荣昌①
征车连日入山行,颇觉山中不世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
石升屋上都为瓦,垱②立峰尖便近城。
最好郊原新雨后,沿途不断是蛙声。
【注】①陈荣昌,字筱圃,号虚斋,云南昆明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②垱(dàng):小土堤。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颇觉”一词有厌倦世俗之意,体现诗人对山间景物的喜爱之情。
B.颔联“禽学人语”“马代牛耕”描绘山林景象,尽显作者归隐之志。
C.颈联“以石为瓦”“垱立峰尖”是作者一路之所见,体现了地方特色。
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
5.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可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
B.颔联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
C.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7.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古通“倚”,斜,倾。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迫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一题。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①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注]①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赠诗胡公直接表达求取白鹇之意,“双白璧”极言白鹇价值之高,也表明诗人心意之殷切。
B.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开头四句均有“白”字,却不显啰嗦,且富有独特的美感。
C.“玩之坐碧山”为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在青山中与白鹇融洽无间地玩耍,意在以此打动胡公。
D.最后两句与开头呼应,诗人再次恳求胡公割爱相赠,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扬州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注】。
【注】迷楼:隋炀帝命人在扬州建造的一座官楼,在此蓄养数千官女,过着奢靡生活。
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相比,两诗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诸葛谼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谼【注】,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春。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诸葛(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当以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霁①夜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窗帘和窗牖。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鹏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15.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山中故人①
朱熹
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
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
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
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
[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
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
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
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
17.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此诗尾联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华发”,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19.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2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1.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冉溪①
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樊重,封寿张侯,死后谥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③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辱。
B.“风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
C.“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
D.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3.全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25.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26.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①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②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①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②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四个排比句,华丽的“美酒”、“雕琴”、“羽帐”、“锦衾”,精美绝伦,色彩缤纷。
B.诗歌的第五六句抒发红颜易老、岁月迟暮的感伤情感,与前文的色彩绚丽形成鲜明对照。
C.本诗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的感慨,再折回击节吟唱,最后以清吹不永做结,具有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特点。
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境界开阔,节奏多变,思想深沉含蓄,抒情上一悲到底,酣畅淋漓。
28.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四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
【注】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
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
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景,应和诗题“多景”之意。
30.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纵老生涯在[注],时有邻僧送米来。
[注]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儿童打扫积雪,又穿过篱墙去寻春的踪迹,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向往。
B.路途上冷落泥泞的景象,眼下故旧飘零的孤独境况,强化了诗人寻春的艰难。
C.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
D.诗人从探春之前的准备写到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再联想到玉川子,脉络分明。
32.诗歌的颈联与苏轼词“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情感表现上有何异同?请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3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傍晚,天晴风歇,春寒的威力折损了,“折”字体现天气变化之大。
B.上片后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描绘一幅淡墨素彩的画面,凸显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
C.“绝胜”总结上片,言景物极美,“愁亦绝”育人之极愁,美景衬哀情,更显愁深。
D.这首词借“梅”表达春夜倚楼之人思念远方之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词调清婉含蓄。
34.请赏析结尾三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1)“闲”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尾联,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人”“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2)“闲”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尾联,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人”“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炼字,需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此题中,“闲”既是环境的的“宁静”之境,又是一种“闲适”之情,“人外”应是“世外”之意,“闲”勾勒出“小台”的“宁静”景物特征,有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的喧器的“闲适”之情。“闲”字贯穿全诗,“端居不出户”诗人平素不出户,闲居在家,是闲人:“云山”“落日”“鸟”是闲景:“好客”句是闲居,体现的是诗人的“闲心”。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闲”是全诗的诗眼。首联写诗人端居不出户,闲望云山:领联写了日落鸟宿、秋野空阔之景;颈联写在小台上往自己的居处望去,房屋已被远林遮住了;尾联写主人多半会邀客乘月出游,告诉仆人们不要早早关门。整首诗围绕“闲”字,写了登台远望之景,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2.C
3.第一问:这两句的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第二问: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归隐山林的愿望”错误。结伴畅游,吟诗作乐。“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意思是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所以应是表达了盛时不再的感慨。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中“流红”指的是把红花流走,“翻”,反而,“东风”,指春风,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
本句话中,“红”代指的是落花的颜色,“东风”,代指春风,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笑”“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湖水以人的动作,所以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4.B
5.①颔联“马代牛耕”“禽学人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开描写,描绘出一幅山间万象图,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②“禽学人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体现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
③尾联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理解错误。“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见所闻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尽显作者归隐之志”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深树有禽学人语,穷檐将马代牛耕”大意是说,(我)听到从苍古久远的深林里传来学人语的禽鸣声,看到茅舍前用马代替牛耕种的场景。这是诗人入山后所闻所见之景,分别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展开描写,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深树有禽学人语”写禽鸟学人语、作人声,把禽鸟人格化,写出禽鸟的活泼可爱,使诗句充满了情趣,表达作者对山间景物的喜爱。
尾联“郊原新雨后”,描写雨后晴景,沿途不断的蛙声,呈现一幅“听取蛙声一片”的热闹场景,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雨后蛙声渲染丰收在望的欢乐气氛,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6.B
7.①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龙阳县的美景、物产。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反映出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②动静结合,“鹧鸪惊鸣”“绕篱落”是动景,“橘柚垂芳”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情景的赞美与欣喜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第四句的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理解错误。“小儿纵观黄犬怒”,写客人来以后引起小小的骚动,说明平时县中来客甚稀,“纵观”写出了县令的平易近人。没有形成反衬。
故选B。
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从内容、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 橘柚垂芳照窗户”意思是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鹧鸪、篱落、橘柚写出了龙阳县的美景、物产,“饶”“鸣”是乡村美景充满生机。
“鹧鸪惊鸣”“绕篱落” 都是动景,“橘柚垂芳” 则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同时“鹧鸪惊鸣”“绕篱落”是从听觉角度,“橘柚垂芳照窗户”是从视觉、嗅觉角度,两句从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反映出当地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
情感上,这两句诗写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景的欣喜赞美之情。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梦又不成灯又烬”等句可知,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故选D。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诗人愿为了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以此来表达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
故选D。
10.①李诗表现了对扬州城繁盛的喜爱,对百姓生活情趣的肯定;王诗表现了对沿途所见美景的喜爱,对未来的期望和乐观心态,对家乡的思恋和对亲人的想念。②李诗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夸张等手法;王诗采用了比拟、设问、借代、象征、用典等手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
李诗颔联“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声写静,“嘹唳塞鸿”为听觉、动景,“浅深红树”为视觉、静景,同时, “嘹唳塞鸿”恰恰衬托出夜晚的宁静;“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两句写夜晚桥梁上的灯火阑珊接连着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杆近了斗牛的美景,表现诗人对扬州城繁盛的喜爱。
王诗前三联写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表现了对沿途所见美景的喜爱;“海日”象征光明,“残夜”象征黑暗,“江春”象征新,“旧年”象征旧,两两对仗,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未来的期望和乐观心态;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设问、用典等手法,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据此分别从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即可。
11.①视听结合,声色有致。“落叶径”和“隔江钟”,一写视觉,一写听觉,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②动静结合,时空交错。遥隔大江,能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以动衬静,体现环境的幽静。从傍晚到入夜,由小径到农家,写出了时空的变化。③情景交融,宾主和乐。从“行冲”到“坐听”,写出了诗人心绪由骚动不宁到从容怡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离不开主人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达到什么效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意思是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辨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考生可以从视听和动静角度分析。
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缭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12.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答虚写也可以得分)④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动衬静,这便更显得清寂。
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
调动多种感官,诗人用“秋声随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淡月笼云”、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加之“凉意”的触觉感知,引动清秋逸兴,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
尾联虚写,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由夜想象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给人清爽之感。
13.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塑造手法: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分析形象,根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带西风”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注意人物身份。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本句通过写“山争出”“菊正浓”表现了诗人面对政治风雨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的傲岸坚强。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可见,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分析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两个角度。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可见前两联以侧面衬托为主。后两联写人,颈联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踏雪”看山,气势恢宏。可见后两联是正面描写,突出描写人物的动作。
14.C
15.①比喻。“寒虫”两句,以虫禽之声取喻,写乐声辽远清幽,有海阔天空之感;“深闺”两句,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写乐曲的缠绵,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写乐曲的悦耳。②侧面描写。“促弦聒醉惊客起”,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从侧面写出音乐的强烈效果。③用典:通过一些有特色的典故(屈原放逐、昭君出塞、楚狂笑歌、渔父驾舟)来描摹音乐形象引起的联想,从而达到了视、听俱存,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炼句的能力以及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错。“深闺洞房语恩怨”,意思是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其中传达的是最和谐、最深情的人间之声,“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音乐的缠绵,而非“凄凉伤感”。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写音乐声像蟋蟀催人纺织月笼秋,像孤雁呼唤同伴天拍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把音乐声比喻成蟋蟀催人纺织的声音以及孤雁呼唤同伴的声音,以虫禽之声取喻,写出了乐声的辽远清幽,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写音乐声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也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乐曲的缠绵,“紫燕黄鹂韵桃李”,写出了乐曲的悦耳,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促弦聒醉惊客起”,写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此处不直接描写音乐动人,而是借用醉客惊起来侧面烘托音乐的动人,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音乐产生的强烈效果,读来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楚国羁臣放十年”,运用屈原放逐的典故;“汉宫佳人嫁千里”,运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楚狂行歌惊市人”,运用“楚狂笑歌”的典故;“渔父絮舟在霞苇”,运用渔父驾舟的典故。诗歌通过这些有特色的典故来描摹音乐形象,使人引起联想,从而达到了极强的视、听效果,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给人以美感。
16.D
17.①颈联诗人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梦境。诗人在梦中与友人“把袖追欢”“举杯相属”,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②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感伤凄凉。③诗人以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相生,强化了思苦真情。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表意率真奔放”赏析错误。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既实写现实的凄楚风雨、潺潺檐响、漂泊天涯,又虚写因思友之切而将思念之情延伸到梦里,两相对照,极言思念之深和现实的凄凉之苦,表意细腻婉切、感伤凄凉,毫无率真奔放之气。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在颈联中写自己因为思念故人的感情之切,以至“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这是对梦境的描写,是虚写,写自己在梦里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尤其是“绸缪”二字,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
尾联中,诗人回到现实,只见“檐响潺潺泻未休”,这是实写,自己身处天涯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孤独、感伤与凄凉。
诗人在颈、尾二联中,以梦境之乐和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相生,强化了自己思友而不得见、只能独自咀嚼这份孤独与凄凉的悲苦之情。
18.C
19.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借象征抒情,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象征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③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奋发的愿望。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说法错误。两处表达的情感不同。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六句意思是: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描写了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具有象征意味,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结尾两句“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直抒胸臆,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20.B
21.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B. “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
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
22.C
23.①对比。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②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③用典。诗人运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和樊重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不改初衷,忍辱负重,等待自己施展才能、为国效力的那一天到来,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错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由“逝万里”“空缧囚”等词可看出其内心是失意苦闷的。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冉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抒发了坚持信念、寄希望于未来的伟大抱负。全诗诗意放达,用语明畅,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永不衰减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对比。“少时陈力希公侯”,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缧囚终老无余事”,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
用典。“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
24.C
25.心情为之快意;视野为之开阔;胸怀为之豁然开朗。
26.本诗颔联感情豪迈,气势雄浑,具有一种豪壮之美;写潮水,先说大海总汇江河百川之水,将天地包容在它的怀抱里,写出了大海的广阔和气派;第四句并没有正面描写潮水的气势,只写了晨昏两次起潮,令读者可以想见潮水之势大。胸怀豪迈,气象恢弘,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正直清廉的政治家的广阔胸襟。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更为壮阔,景中融合情感,委婉含蓄,巧妙无痕,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气度。
所以说二者风格是接近的。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错误。本诗是诗人对友人登上蓬莱阁所赠诗的和诗,且根据“遥思”二字可知,颈联写的是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后的情景。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感受到的是蓬莱阁雄健的气势,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给诗人雄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和感觉。诗人以“快哉”点明自己此时的感受。
颈联提到“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意思是“遥想你在蓬莱阁座上,游乐观览,视野多么宽广,因着那壮美的海景,胸襟器量更加开张”,“游观远”“度量开”都是对友人观潮景象的描绘,想象友人在蓬莱阁上游目骋怀,视野开阔,心胸豁然开朗。
2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相关诗句的内容、评价语言风格的能力。
此诗颔联意思是说大海包容了高天厚地,把千百条河川接纳进自己胸膛,清晨和傍晚波翻浪涌,每天两次潮落潮涨。颔联以濡染大笔绘出大海涵容天地、收纳百川的壮阔怀抱和早潮晚汐变幻的动荡景象。结构上承接上句“水阁风长此快哉!”继续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站在蓬莱阁上,仰观是湛蓝高远的苍天,俯察是深邃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天没有尽头,海也不见穷处,仿若天地百川都被这漫无边际的海水所涵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每天晨昏两次潮汐涨落时,海水升腾,天地也仿佛被海水托举而浮动起来。“晨昏浮动两潮来”句,借用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乾坤日夜浮”的诗意,将诗境拓宽,气象恢弘。写景至此,已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情境很好的展现出来。
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说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水经注》)的洞庭湖,觉得自己的眼界也随着浩淼无际的湖水而扩大了,似乎看到了我国东南方吴楚两地的分界线,又似乎感到日月也都在湖面上飘浮,两句境界阔大,气象宏放,雄跨今古。
27.D
28.(1)诗歌的第七八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放开心怀听作者扺节而歌;(2)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3)诗歌最后一句还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错,辞藻应该是华美的,同时“一悲到底”也错,诗歌的第七八句反过来劝慰人们要“裁悲”、“减思”,节制和排遣自己的伤痛,在抒情上是有节制的。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句意为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者不愿让这无边无际的忧愁吞噬人的灵魂,又反过来劝慰人们“裁悲、减思”,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学会排遣自己的伤痛。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句意为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
“宁闻古时清吹音”,诗歌最后一句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比起陈述句式,更能加强诗人的情感。
29.C
30.(1)我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借在空中振翅高飞鸿雁,抒发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
(2)我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在诗歌中“鸿雁”抒发思乡怀亲的情感,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理解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分析作答。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冥鸿”这一意象的解读。
“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鸿雁在空中振翅高飞的形象,唤起了诗人心中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不会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由此,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
“鸿雁”这一意象,常有思归思亲之意。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由此,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
31.C
32.同:两诗都以芒鞋竹杖等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洒脱豁达的生活情怀。
异:吕诗以踏雪寻梅的细节表现对高雅志趣的向往和追求:苏词则以比较的方式表现对官场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根据上文作者所写内容是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故此处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买来芒鞋是为了踏雪寻梅赏梅;“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后的洒脱;两首诗歌都是借用芒鞋这一意象表现自己虽遇到困难但依然洒脱。
吕本中的“止买芒鞋供踏雪”,是表现自己买来芒鞋后去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情趣;而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表现自己在被贬谪黄州之后寄情山水,看淡官场荣辱得失的洒脱。
33.B
34.①运用反衬。以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反衬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雁“知人倚、画楼月”,雁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增强了抒彩。③以景作结,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
B.“凸显出梅花凌寒不凋的形象”错。上片后三句,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运用比喻等修辞,重在描绘“花疏天淡”的美景。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结尾三句写“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意思是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惟有两行低雁”,以雁有两行,反衬人的寂寞孤独;以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从而反衬所怀念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此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知人倚、画楼月”,写大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雁成了情感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增强了抒彩。此处把大雁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结尾三句以景作结,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从而收到了含蓄委婉,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