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观察的范围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课件出示,齐读。
2、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
3、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的范围》
二、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情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
1、请问,小猴在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为什么?
那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一点在哪里?请同学在答题卡上画一画,找出这一点用A′表示。
(1)学生画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
(3)课件演示。
(4)。A′是小猴在A处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那它都能看到墙内哪些范围呢
2、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B、C点时,它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请你再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
(1)学生画,教师巡视。
(2)课件演示。
3、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C点)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教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现在明白诗人王之涣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巩固练习
第1题:将电灯和杆子的上端看做两点,过这两点画线。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告诉他们影子的长短与杆离路灯的距离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一点要到初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才能学习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题: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缩小。可以画出客车在不同的位置时司机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
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尽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即使有些解释不了,也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逐渐变大。学生只要从大小上说明即可,对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观察。实际上,只有当球在电灯的正下方时,影子才是圆形,当偏离时,会形成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也可以让学生实际做一做。由此可以看出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之间的联系。但对形状变化的说明不作基本要求。
2、可以从影子长度的变化去观察,走向路灯时影子会变短。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