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 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 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乱局面
B
能力提升
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这一观点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C. 修筑长城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 “朕”字在秦统一中国之前,不论地位尊卑,皆可用于自称,但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秦以后,天子以金玉为印,“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出( )
A. 皇位的世袭性 B. 皇权的独尊性
C. 中央的权威性 D. 民众的盲从性
D
B
4.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莫之比焉”,称之为“风霜之吏”。该官吏应是( )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军机大臣
5. (2021滨州)秦实现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这主要是出于( )
A. 疆域拓展的需要 B. 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奖励功臣的需要
A
C
6. (2020荆州)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 )
A. 设置基层社会组织
B. 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 开拓经营边疆地区
D.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D
7. 题7图为秦朝时期的三件文物。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
A. 君主专制的确立 B.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C. 统一国家的巩固 D. 商鞅变法的开展
C
8. (2021长沙)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写道:“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根据这一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资治通鉴》的记载
C.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 电视剧《大秦帝国》
A
9. 公元前214年,秦军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等郡。南海郡辖境是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今广东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地区还有一部分属桂林郡。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使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D.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D
10. 秦朝时开始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材料说明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 )
A. 改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B. 成为秦王朝速亡的客观原因
C. 促进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交流
D. 有利于中原王朝的巩固统一
D
11.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下列选项中对“共主”和“独主”理解正确的是( )
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高度集权
B. “独主”掌握地方长官任免权
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区别
B
【解析】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说明了周王的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选项;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官员是世袭的,而在秦朝的郡县制下,官员是由皇帝和朝廷直接任免的,这体现了秦朝之后皇帝的“独主”地位,B选项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血缘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秦朝则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官员由皇帝和朝廷直接任免,排除C、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难题突破
1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里,也发现了《田律》《仓律》《厩苑律》等与经济相关的律例。材料反映了( )
A. 历史记载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
B. 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同样真实
B
13.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A
14. 据学者启功考证,在秦帝国存在的短短十余年里,作为一种钦定文字,一种官方意志的产物,秦小篆大体只用于一些朝廷的重要场合,如泰山祭天刻石等,从未在民间普及,民间流行的是一种更加简化的俗体,即隶书。材料反映( )
A. 秦朝统一文字政治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B. 隶书在秦朝的官方文书中广泛使用
C. 秦朝统一文字没有实际社会使用价值
D. 文字的使用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A
15. 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
A. 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B. 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C. 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 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D
16. 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开创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经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国的商鞅变法,比其他六国的变法更为彻底,取得国富民强的效果,而且社会体制也显得更为先进,由它来完成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料研读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军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秦在统一六国后,“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并终于实现了“车同轨”,即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因匈奴寇扰,为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往九原边防输送粮草士卒,还修建了直抵九原郡的直道。直道也是当时连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对于促进边防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秦筑《秦代陆路交通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全国的时代背景。(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3分)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有何积极影响?(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各国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统一的历史趋势增强。
国家元首制度(皇帝制度);中央政府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陆路交通建设方面推行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促进边防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