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题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题专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1-27 09:5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题专练(含答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期末考试必考的实验探究题,涵盖面广,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对学生动手做实验的一个检查,中招考试中占分比重也较大,打好基础非常关键。
1.小林用蜡烛、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现象更明显;
(2)蜡烛、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会出现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现象和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相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增大物距后,将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该像与移动前的像相比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图乙所示位置,在透镜   (选填“左侧”或“右侧”)通过透镜可以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4)在成像清晰的情况下,用一张不透明纸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看到的像会如何变化?   (选填“像部分消失”“像完整亮度不变”或“像完整亮度变暗”);
(5)将图甲中的透镜换成焦距f=5cm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2.小明用凸透镜(甲、乙)、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   ;
(2)使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等大清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放在光具座 15cm 刻度线处,调节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    (选填“下”或“上”)移动,可以向   (选填“下”或“上”)调节凸透镜。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图一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二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或“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3)如图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同学们在实验室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老师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实验前,需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变短了,光屏上所成的像将向   移动。若保持蜡烛、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   移动适当距离,像将向光屏中央靠近;(均选填“上”或“下”)
(3)小海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处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者“凹透镜”),这与   (选填“近视眼”或者“远视眼”)的矫正相似;
(4)实验表明,焦距一定的某个凸透镜,是成实像还是虚像、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主要跟   有关。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自制光具座上,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的位置,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正确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甲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由图中的物、像位置可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填“5”“10”或“15”)cm。
(2)在(1)的基础上,将蜡烛向左推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填“远离”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4)实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发现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了。为了使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他可以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节。
(5)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乙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把纸筒N套入M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薄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   (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
6.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   (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步骤(3)中蜡烛向左移动,要想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左”或“右”)调节,且光屏上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现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光屏上   (“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实验装置如图。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   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要使所成的像变大,应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小吴将蜡烛远离透镜至10m刻度处,此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倒立、   (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的实像,若用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4)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   (选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若干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如图所示,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 刻度处,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之后,小明将光源移至8cm 刻度处,他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光源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将光源“F”移至 15cm 刻度处,光源“F”大小如图所示。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中的   图(填字母)。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A.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屏所用的白色方格板与光源的底板相同,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读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它的焦距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华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图甲所示操作,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3)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60cm处,光屏上的像模糊不清,这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相似。
11.如图所示,利用图甲来测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图乙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图乙中成像的特点与生活中的   成像原理相同;
(3)在图乙的基础上,将蜡烛移动到30cm的位置,则光屏应该往   (填“靠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   (填“放大”、 “等大”、“缩小”)的实像。
12.以下是某实验小组进行的两组光学实验,
(1)图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①实验中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②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将光屏放在此处,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
③将蜡烛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乙、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如图丙所示,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得到一个   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   。
13.如图所示,小涵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如图甲,小涵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与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在   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像(选填“虚”或“实”);
(3)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按“A”、“B”或“C”中何种方式能观察到蜡烛所成的什么性质的像?请说明理由。
14.小明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用蜡烛作为物体,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如图所示,小明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恰好相等,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cm。小明把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当光屏上的像清晰后,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烛焰倒立、   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上;
(3)小明继续将蜡烛向右移动至45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有烛焰的像,此时眼睛在光屏一侧通过透镜会观察到烛焰的   像。
15.如图所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或“照相机”或“投影仪”);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3)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完整的像”或“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答案
1.(1)较暗 (2)缩小;照相机;变小 (3)右侧;正立 (4)像完整亮度变暗 (5)右;近视
2.(1)中央 (2)10.0 (3)缩小 (4)上;下
3.(1)下 (2)缩小;照相机 (3)远离
4.(1)10.0 (2)上;下 (3)照相机;凸透镜;远视眼 (4)物距
5.(1)放大;10 (2)靠近;变小 (3)完整的像 (4)上 (5)拉长
6.(1)10.0 (2)同一高度 (3)缩小;照相机 (4)左;变小 (5)能
7.(1)同一高度 (2)倒立、放大;右 (3)缩小;能 (4)上
8.(1)10.00;同一 (2)放大 (3)上 (4)远视
9.(1)同一高度上(同一直线上) (2)实;照相机;正立 (3)D (4)D
10.(1)10.0 (2)放大 (3)近视眼
11.(1)10.0 (2)照相机 (3)远离;等大
12.(1)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不能;不变 (2)10.0;放大;投影仪(幻灯机)
13.(1)10.0;同一高度 (2)倒立、放大;实 (3)B,正立放大的虚像,
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物距u=16.0cm-10.0cm=6.0cm
此时u14.(1)同一高度上 (2)10.0;右;放大;投影仪 (3)正立放大虚
15.(1)缩小;照相机 (2)靠近 (3)完整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