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逆温现象和大气受热过程
地球上的大气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1~3题。
1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 赤道地区
B. 中纬地区
C. 高纬地区
D. 高山地带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1~3题。
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
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
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
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
2
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
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1~3题。
3
静稳天气
“静”主要是指水平方向风速比较小,污染物不易扩散;“稳”主要是指垂直方向的层结比较稳定,低层大气和中层大气垂直交换较少。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逆温发生时,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气温垂直递减率。
1.逆温的形成
气温
高度
③
(2022江苏期初考试)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 )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该地可能为( )
A.杭州 B.天津 C.广州 D.海口
2
2.逆温的分类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辐射逆温
1
2.逆温的分类
常发生在夜间的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称为地形逆温。
地形逆温
2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逆温的分类
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平流逆温
3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逆温的分类
对流层中,暖空气移动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若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差较大,便形成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在冬半年有时会形成冻雨一些恶劣性天气。
锋面逆温
4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逆温的分类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1)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2)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空气对流运动受阻,飞机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4)抑制空气对流运动。不易形成云雨,近地面沙尘不易被上升气流带起,沙尘暴不易发生。
考点: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021·辽宁】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见左图)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
A. 空气污染加重
B. 出现雾和霜冻现象
C. 道路表面湿滑
D. 作物呼吸作用减弱
解析:夜间突发性增温,导致道路表面解冻,湿滑,C正确;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可能会减轻空气污染,A错误;降温时更易出现雾和霜冻,B错误;温度升高会加强作物的呼吸作用,D错误。故选C。
【2021·广东】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 山峰 B. 平原 C. 谷地 D. 丘陵
1
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 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 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 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 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2
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 锋面气旋多 B. 下沉气流盛行
C. 准静止锋强 D. 热力对流强盛
3
解析:据材料可知,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导致,所以应该为晴朗天气,而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和对流运动强盛都为降水天气,故ACD错;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地面辐射较强,故多发辐射逆温,故B对。
天山山脉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体庞大,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天山山脉北坡中段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 天山山脉北坡中段冬季强逆温层分布于海拔500米附近,厚度大约200米左右,在600米以上也存在逆温层,但变化较慢,不是强逆温层,A错误;7月平均气温山麓大约为28℃左右,山顶气温接近0℃,气温垂直差异大,B正确;气温年较差在山麓处最大,向上减小,在3500米处达到最小,C错误;山顶7月平均气温大于0℃,因此山顶不存在终年冰雪,D错误。故选B。
天山山脉北坡中段( )
A. 冬季强逆温层的厚度约2500米
B. 夏季气温垂直差异大
C. 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D. 山顶终年有冰雪覆盖
1
导致冬季山麓和山腰气温差异
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坡冷空气下沉并聚集
B. 山麓积雪反射作用强烈
C. 山腰森林茂密降温较慢
D. 山麓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2
课程目标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4.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形成的影响。
课程标准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受热过程
反射、散射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1.吸收
波长/微米
3.0
2.0
1.5
1.0
0.8
0.6
0.4
0.2
辐射能力/[焦/(厘米2 分 微米)]
0
2
4
6
8
10
12
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
可见光区
红外区
紫外区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O3),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H2O)和二氧化碳(CO2)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2.散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作用最为显著
大气散射: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的散射。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3.反射
云层越低、
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变化
(1)随纬度变化: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2)随时间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
反射、散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太阳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太阳辐射
大
气
辐
射
射
向
地
面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受热过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反射、散射
大气还大地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保温作用
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的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试分析新疆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
答案: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内部,晴天多,降水稀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气温较高;到了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效果差,地面气温较低。因而昼夜温差大。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植株体温降到0°以下,一种常见的农业受害现象。
保温作用
答案: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散热较快,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易造成霜冻。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保墒,防盐碱,增加糖分积累。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及应用
地
面
长
波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短
波
大
气
逆
辐
射
温室的玻璃顶和玻璃窗,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中。人们把玻璃温室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和天津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回答问题。
在照片拍摄的季节,天津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 ( )
A. 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
B. 7-8月,削弱②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C. 11-12月,增强③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
D. 12月-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
解析:7—8月为夏季而气温高,黑色尼龙网可阻挡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蔬菜上,从而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1
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 福建沿海 B. 黄海沿岸
C. 准噶尔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
解析:根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柴达木盆地等地,D项正确。
下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 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 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 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 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解析: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四川盆地内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河流水系发达,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由于秋、冬季节冷空气进入后,难以扩散,特别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A.①较强 B.②较强
C.③较强 D.④较强
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4
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