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 《庖丁解牛》阅读专项(课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 《庖丁解牛》阅读专项(课外)(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09:3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课外阅读拓展迁移
本套试卷共七道大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目。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县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教乃得人,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A.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不同
B.①②读音相同,③④读音也相同
C.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相同
D.①②读音不同,③④读音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②蟪蛄不知春秋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B.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C.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D.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冥灵:树名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以久 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羊角:旋风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穷发:最北的地方
4.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日夜相击于前
B.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①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②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太子乃与见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2)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渚:水中沙洲。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莫:没有。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子:这里指海神若。
2.对下列各句中的“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
B.“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自喜”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字,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C.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D.《秋水》一文可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外篇·天运第十四)
1.下列加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之则仰 舍:放下
B.其犹柤梨橘柚邪 犹:像
C.观古今之异 异:差异
D.其里之富人见之 里:心里
2.对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②而夫子其穷哉 ③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 ④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桔槔俯仰由人,所以,它降落和升起都不会因人而获罪。此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B.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是谨慎于求同,而是谨慎于求治,可见礼义法度应当“应时而变”。
C.短文写里之丑人模仿西施,吓退了所见之人。虽批评了其机械照搬,盲目模仿,但也赞美了她对美的追求精神。
D.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懂得应变自然规律,不使自己陷入困境。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①,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②,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③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④。其知憯于蛎虿之尾⑤,鲜规之兽⑥,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注】①竞:竞争。②不至乎孩而始谁: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③人有心而兵有顺: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④中堕四时之施: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⑤其知憯于蛎虿之尾: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⑥鲜规之兽:未经驯化、仍具野性的猛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子少进 少:年轻
B.而民不非 非:非议
C.以天下大骇 骇:惊扰
D.犹自以为圣人 犹:还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有心而兵有顺 B.而乱莫甚焉
C.而犹自以为圣人 D.而今乎妇女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B.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C.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D.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老子对子贡谈三皇五帝治天下的事,表达了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B.从老子的言论和子贡的表现可看出老子对儒家学说持反对的态度。
C.三皇五帝自以为是圣人,所以老子对他们是不是可耻和有没有羞耻之心不敢确定。
D.老子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与物的本性的扼杀,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表达了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人,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于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庄子 大宗师》)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
A.而色若孺子 孺子:小孩
B.恶!恶可 恶:可恶
C.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庶几:差不多
D.已外天下矣 外:遗忘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南伯子问乎女偊曰 生乎吾前
B.吾欲以教人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
C.吾犹守而告之 吾恂恂而起
D.子独恶乎闻之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B.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C.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D.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道可得学邪?
(2)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参考答案:
一、【答案】1.B 2.D 3.C
4.(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解析】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延绥参将”官职名,不要断开,排除D;“已”表时间推移,“不久”,单独成句,排除AC;“将蓄家丁者”定语后置句,作主语,和后面的句子不要断开,排除CD;
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故选D。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C项,“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故选C。
4.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1)句,乃:才;编次:编排;兵:部队;缮:修缮;谨:注意;由是:因此。第(2)句,许:答应;亲援:亲自来助战;有隙:产生了矛盾。
【参考译文】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打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第二年,王化贞放弃广宁,把关外的城镇都撤退干净了。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
这片地盘,赵率教最敢贸然进去,走到申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邵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域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赵率教所召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孙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
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托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八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滴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七年(1627)五月,大清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 。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
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二、【答案】1.B 2.C 3.D 4.D
【解析】1.此题考核识记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①②读zhāo,③④读shù。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①智慧②知道③什么④哪里。故选C。
3.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穷发:极偏远不生草木的地方。故选D。
4.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D项,“说明‘小知’‘大知’不同”错误,应是是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的。
故选D。
【参考译文】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三、【答案】1.A 2.C 3.D 4.B
5.(1)天子之剑,用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齐国的泰山做剑刃。(2)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的意思是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其中“谋”后跟宾语“之”,作动词,译为“图谋”。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在。B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日夜相击”的情况。C项,①②都是承接连词。D项,①动词,亲附、亲近;②介词,跟。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这是一句对话,可以根据重要词语“曰”“矣”“何如”所在的位置停顿,“曰”“矣”“何如”的后面停顿。排除C项。“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的意思是。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句中的“所御杖”是说抵御的武器。所以中间不能停顿。应在“杖”之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B项。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项,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第三步:确定答案。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以……为”:“用……做”;“锋”:“剑尖”;“岱”:“泰山”;“锷”:“剑刃”。第(2)句关键点:“安”:“安心”;“定”:“稳定”;“毕”:“完”;“奏”:“陈述”。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有三千多剑士聚集在门下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一年死伤的多达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使我上说服大王就违背了大王的意图,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会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上说服大王,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眼中只有剑士。”庄子说:“好,我擅长用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去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带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用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到馆舍歇着吧,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只等王选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用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齐国的泰山做剑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做剑尖,以清廉之士做剑刃。上顺应自然规律,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民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之剑,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上能斩断颈项,下能剖裂肺肝,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并无益处。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如此。”
王就拉他走上宫殿,厨师上菜,王围绕着走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们都自杀在他们的住处。
四、【答案】1.C 2.D 3.B
5.(1)在这时,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2)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C项,“莫”应解释为“没有谁”。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①介词,当“在”讲;②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③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④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故选D。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B项,“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这样才能把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
故选B。
4.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1)句,于是:这时;以……为:认为;第(2)句,野语:俗语;莫己若、我之谓: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五、【答案】1.D 2.D 3.C
4.(1)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2)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里:邻里。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①而:转接关系,却;②而:你;③故:所以;④故:从前。故选D。
3.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C项,“赞美了其对美的追求精神” 错误,文中的主旨注意抓住文中的句子“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分析。故选C。
4.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第(1)句,故:所以;应:顺应;判断句。第(2)句,彼:那;之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况且,您难道没见过桔槔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它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所以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注重其相同,而注重于天下之治。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观察古今的差异,就像猿猴不同于周公。所以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乡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可惜呀,你的先生将很穷困!
六、【答案】1.A 2.A 3.C 4.C
5.子贡听了惊惶不定,心神不安地站着。
【解析】1.少:稍微。
2.A项,表因果关系,因而。B、C、D三项表转折关系,却。
3.此断句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参考其前的两个句子,根据文言文句式多整齐的特点,可很快得出答案。如,据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 ,可知正确的答案。
4.对三皇五帝的作法,老子观点非常明确,认为他们可耻,没有羞耻之心。
5.注意“蹴蹴然”的翻译。
【参考译文】
老子说:“年轻人,你再走近一点!我跟你说说三皇五帝治天下的事情。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朴无分别,有人父母死了不哭,也没人指责他;尧帝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亲相爱,有人因为亲近父母而疏远了其他人,也没人指责他;舜帝治理天下,使民心彼此竞争,有的孕妇怀孕十个月生下婴儿,婴儿生下来五个月就能说话,还没学会笑就能区分人我,人开始有短命的;大禹治理天下,使民心机巧多变,人人都有机诈作伪之心,依靠武力使人顺服,认为杀盗不算杀人,各怀私心戒备他人,天下都是这样,因此天下震惊,儒家和墨家都兴起了。开始还讲究伦常秩序,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跟你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义上是治理,实际上祸乱天下没有比他们更严重的了。三皇的心智,在上扰乱了日月的赫赫光明,在下违背了山川的精微本性,中间破坏了四时的运行,他们的心智比蝎子的尾部还要毒,使最微小的动物都不能安于性命的自然真实,而他们还自以为是圣人,不是很可耻吗?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羞耻之心!”子贡惶恐不安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七、【答案】1.B 2.D 3.B
4.(1)“道”可以学习而得到吗?(2)灭绝生命的东西没有死,产生生命的东西就没有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恶”:这里是批驳、否定对方的言词,义同“不”。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介词,向;介词,在。B项,目的连词,来;介词,用、拿。C项,递进连词,并且;修饰连词。D项,均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B项,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外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同时,“吾又守之”反复出现,所以应在此句的前后停顿。还要注意句式的对称性特点。“叁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句式的对称,故在这三句前后都停顿。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得学”:“学习而得到”;“邪”:“吗”。第(2)句关键点:“杀生者”:“灭绝生命的东西”;“生生者”:“产生生命的东西”。
【参考译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幼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说:“我得‘道’了。”南伯子葵问:“‘道’可以学习而得到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呢?(即便)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外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时间的界限;既已能够超越时间的界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灭绝生命的东西没有死,产生生命的东西就没有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的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偏偏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说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记诵)的孙子那里听说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说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说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说的,需役从于讴(吟咏领会)那里听说的,于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说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说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说的。”
12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