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7 10: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方作用于生产力 。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渔猎时期——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食物采集
食物生产
(一)原始农耕和畜牧产生以前
1.特点: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
2.表现:
(1)采集渔猎: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3)从事采集和渔猎(生产力低下)(4)生活方式:迁徙,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群居,女性主导生活(5)妇女地位:生育抚养后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女性 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特点: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
②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
③女性在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
②生产工具:木、骨、石
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
④取暖方式:用火
农耕、畜牧
定居、聚落
磨制石器
用火
农业出现(大约1万年前)
问题1: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渔猎时期——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
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ba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材料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问题2】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食物生产,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
看法:两则材料读书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远古人类考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材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主要因素。
(一)远古人类生活:
材料1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为食物;
材料2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二)农业起源:
材料1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和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
材料2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食物生产,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
1.背景:在长期采集和渔猎中,人类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3.表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①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②畜牧: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养猪和狗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美洲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原因: 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食物生产,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
问题3:阅读课文P3页,归纳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意义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增长
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迁徙——定居) ①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
从事制陶、采矿、冶铁等手工业劳动。
②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①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②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直接原因: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一、因农而稳 文明曙光沐苍生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合作探究】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除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食物;
◆生产方式的变化:由采集狩猎变为农业生产;
◆社会组织的变化: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经济形态的变化:分工出现,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的变化:公有——私有。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局部)
问题5:世界古代文明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是什么?有何共性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
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美洲
古代印度
共性:各个文明古国的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特点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古代美洲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生产经营方式 特点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灌溉农业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灌溉农业
古中国 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 猪、狗等家畜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奴隶集体耕作 精耕细作
战国以后,封建土地所有制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手工业辅助;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
古希腊 大麦、小麦;葡萄、橄榄 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谷蔬轮作;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谷蔬轮作
古罗马 谷物生产为主;橄、萄;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骆马; 阿兹特克人土地: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旱作农业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古代巴比伦
种植作物:大麦和小麦
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等
土地所有: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农耕条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古代埃及
土地所有: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种植作物:大麦和小麦
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等
农耕条件: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 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3、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农业技术
经济政策
水利工程
农业技术体系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河姆渡出土的稻粒
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战国后: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
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聚焦:中国传统小农经济
1.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③男耕女织;
④自给自足;
⑤精耕细作;
⑥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
2.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
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产品亩产量,使单个家庭的生产成为可能;小农户的经营方式又使得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时至今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然受到个体经营模式的影响。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聚焦:中国传统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的三种身份
土地流转与土地兼并
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一般建立比较规范的契约关系,得到社会认可,法律保护。
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益普遍化,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引发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地主、自耕农、农民
认识封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①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维护小农(自耕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
②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③农民因贫困大多主张“平均”,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意识的重要内容。。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租佃关系
(1)定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产生于战国,自宋以来进一步发展。
(2)地租方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分成地租,定额地租。
(3)影响: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4)常态看来,佃农依附于地主,但当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失地农民有更多的谋生出路,往往使得佃农地位提升,甚至凌驾于地主之上。(宋明清)
(5)传统观点认为,土地兼并带来阶级矛盾激化,但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租佃契约关系的规范化发展,土地兼并所带来的阶级矛盾不断缓释。
聚焦:中国传统小农经济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①食物生产:
A、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B、因地制宜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社会生活——奴隶制经济
A、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交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4、古代希腊
4、古代罗马
①食物生产: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社会生活: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浙破产。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5、古代美洲
阿兹特克文化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1、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制度:贵族私有、村社土地公有制、家庭份地并存(阿兹特克)
独特的阿兹特克农耕
农业耕作技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并且耕种效率极高的"浮园耕作法"。
丰富的农作物种类:玉米、大豆、无花果、棉花等等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古代中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项目 中方 西方
农耕 技术 耕作 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 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 比重 经济 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 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二、因地而异文明走向多元化——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定义: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要素: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农业的产生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的出现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已有,变成私有财产。
(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因私而争 文明揭开新篇章——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四、课堂小结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
国家应运而生
本课的关键:
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
2022级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