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熟读并翻译第一、二段,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知识。(重点)
2.梳理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学习如何通过文本细节分析文本的隐在信息。(难点)
3.掌握《左传》的文学常识。
子路曾经对孔子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作为一介莽夫的子路说的话明显夸大了自己的能力,但“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的情况在春秋是很常见的。郑国就是这样一个千乘强国,或者说它曾经强大过: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出自《吕氏春秋》。然而,这样的千乘强国夹在三个万乘强国的中间,还面临着其中两个大国的围攻,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今天就来通过《烛之武退秦师》来看看郑国的退敌之策。
内容概括
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自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
(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
(2)自读课文后,讨论:
①你觉得秦晋围攻郑国的理由合理不?
②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佚之狐在故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请分别说明理由。
③他们三人间的对话,有哪些信息是心里明白却没说出来的?请说说你的判断思路。
①对侯而言,是很合理的,毕竟晋侯在郑国确实受过屈辱,在外交上来说有损晋国的大国威严,同时郑国和楚国保持亲密关系,对晋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秦伯而言,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为秦郑之间隔着晋楚,两国并未接壤,而且这次行动是晋国拉着秦国参与的,两家是翁婿关系,秦国亦不便拒绝;此外,秦国和楚国历来处于敌对状态,郑国和楚国交好,对秦国而言也有一定威胁——郑国历来是拱卫周天子都城的国家,国家不大但地位很高——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吕氏春秋》),除掉郑国也相当于剪掉楚国的羽翼。因此秦国参与围郑也是合理的了。
②A.佚之狐是郑伯的近臣。
B.郑伯是决策者,是郑国的领导人。
C.烛之武是佚之狐的擅于外交的门客。
③A.佚之狐:烛之武是我信赖的人,并且外交能力和口才出众。
B.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实际上是对郑伯态度的试探。
C.郑伯:郑伯对烛之武是先利诱再威逼: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从课文前两段可知,在这个事件中,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他们的决策都是围绕着什么因素而行?
三、小结
利 益
(2)由我们这堂课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思路,大家学到了读书的什么方法?
①注意隐在信息。
②隐在信息是通过对文本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而来。
(1)《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文学常识
(3)我国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整体感知
(1)下列各句红色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氾南(fàn) 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邻(péi) 舍郑(shě)
B.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说(yuè)
C.共其乏困(ɡōnɡ) 夫晋(fú)
朝济(zhāo jì) 杞子(qǐ)
D.逢孙(pánɡ) 以鄙远(bǐ)
阙秦(quē) 肆其西封(sì)
A
课后作业
(2)指出省略内容及其句子成份或词性。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②( )辞曰:“臣之壮也……”
③( )许君焦、瑕
④敢以( )烦执事
⑤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烛之武,主语
省略介词“于”
省略“之”字,代词,代指灭亡郑国
烛之武,主语
晋君,主语
在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因为它(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依附于楚国。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做什么了。
我没有早点起用你,现在因为(情况)紧急来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