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2课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2课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0: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1
学习目标
2
检查作业 导入新课
3
合作探究 分析形象
4
写作特色
5
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CONTENTS
目 录
1.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
2.通过对典型文段的分析,总结并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习目标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
任务一: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呈现探究成果。
1. 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3. 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思路是怎样的?
4.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5.找出描写烛之武的语句,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出塑造其形象的手法。
6.讨论:本文中的人物你最欣赏的是谁,理由是什么?
任务二:合作探究
1.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明确: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明确:(1)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2)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3. 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思路是怎样的?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明确: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5.找出描写烛之武的语句,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出塑造其形象的手法。
烛之武的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6.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
佚之狐——
烛之武——
秦 伯——
晋 侯——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识人才的伯乐。
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可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晋文公——不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速读课文,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任务三:写作特色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事件
情节发展
郑危(大军压境)
佚之狐举荐
郑伯从之
烛辞
郑伯自责
夜缒
说秦
郑知亡
飞地难治
亡郑陪邻
舍郑有益
过河拆桥
晋国扩张
秦退
晋攻(子犯建议攻秦兵)
晋退(晋公晓之以理)
初读课文,我们领略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再品课文,我们探寻到了犀利言辞背后,烛之武那孤傲、清高、怀才不遇又满怀爱国之志的灵魂。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和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爆发。我们也发现,所有的语言技巧都源于一个人人品之正、之真、之诚、之浓浓的爱国情怀。再高超的语言技巧若离开了这个根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这才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核心,才是中华民族传递千百年的中国魂!言为心声,语见其人,让我们以这样大义、大勇、大智的烛之武为镜,互相勉励!
任务四:课堂小结
小组成员四人一组(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任务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