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第3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0: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等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以、因、其”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议论技巧。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能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厘清情节,分析人物对话中的隐在信息,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左传》“虚实互藏”的特点,理解课文主旨的深刻内涵。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体会“《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的行文风格。
2.体会《左传》“虚实互藏,两在不测”的叙事特点。
(一)学情分析
本文为高中学习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对老师和参考资料的依赖,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读译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要学生一开始就以高中的步调和要求进行文言文学习是明显不合适的;当然,老师也不能一手包办,那就仍停留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层次上。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须要带读带译,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大意。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词类活用和所字结构的用法,了解并学会辨析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学会补充省略成分。
2.体会“《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的行文风格。烛之武的说辞进行解析,让学生初步接触论证方法。
3.挖掘课文第二段中人物对话的隐在意义,学习分析文本“隐秀”。
4.分析全文主旨,理解《左传》“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
[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
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4.演绎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演绎法非常重要且实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抛出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
(1)如果说郑国是因为烛之武的功劳而得以保全,假如烛之武拒绝了郑伯的请求,或者游说失败,郑国会不会灭国?
(2)秦伯执意灭掉郑国,事态会如何发展?
(3)晋文公一念之差攻击秦军,事态又会如何发展?
老师和学生在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5.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
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设计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课前预习
1.查询资料:
(1)查询《左传》相关资料
(2)查询“晋文公”“郑国”“城濮之战”“崤之战”等四个关键词的内容。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全文主旨,理解《左传》“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的特点。
2. 体会“《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的行文风格。对烛之武的说辞进行解析,让学生初步接触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烛之武的说辞进行解析,让学生初步接触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1)背诵第三段
(2)请学生再复述一遍烛之武的游说内容。
2.明确行文特点:
(1)老师讲解
①晋代杜预的《春秋左氏传序》说《左传》“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意思是《左传》著文常常以局部事件来反映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
本文表面上是叙述烛之武以说辞智退秦晋两军,实际上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义”与“利”的思考,通过描写一场局部纷争就表现了春秋时诸侯国之间重利轻义,尔虞我诈的时代景象。
②刘熙载言“《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说的是《左传》叙事条例紧密,逻辑谨严,言简意赅地将人情风貌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谨严在烛之武的说辞和晋文公的“三不”分析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3.学习论证:
老师讲解:
(1)演绎论证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直接推理是推理的基础,而三段论是推理的核心。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间接推理,它的主要形式有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和选言三段论。
如烛之武先阐明郑国现状“是什么”(既知亡矣),再用假言三段推理说明“为什么”秦国不能灭亡郑国(秦国亡郑如何,不亡郑又如何),最终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亡郑无益于君)。
(2)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为了强调亡郑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举晋文公“朝济而夕设版”的故事来说明晋国是言而无信之国;再以“夫晋,何厌之有”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得出“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结论,离间秦晋,取得了游说任务的实质性突破。
(3)小结
演绎法的使用方法为:①明确观点,设定好论证基础。②就观点对情况进行正反假设。③根据假设来推理事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④排除掉不可能的趋势和结果,留下的就是正确的推理方向和结论,由此来证明观点是正确的。
4.课时作业:
假如晋国攻打秦军,结果又会如何?请尝试用演绎推理就这个问题写300字短文。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