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同步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fàn) 佚之狐(yì) 缒(chuì)
B.越国以鄙远(bǐ) 君之薄也(bó) 共其乏困(gōng)
C.朝济(jì)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阙秦(quē) 逢孙(páng) 陪邻(péi)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共其乏困 共: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3.下列词语中“济”的意思与例句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6.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两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 )
A.交代秦、晋两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
B.交代秦、晋两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C.交代秦、晋两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
D.交代秦、晋两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
7.下列各项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能力非凡的一项是( )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8.下列对有关的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B.《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C.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公、侯、王、伯、子、男六级。
D.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结为“秦晋之好”。后来“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与点拨
1.答案:A
解析:“氾”应读“fán”;“缒”应读“zhuì”。
2.答案:D
解析:厌:满足。
3.答案:B
解析:例句与B项中的“济”都是“渡水”的意思,其他三项,“济”是“救济”“帮助”的意思。
4.答案:C
解析:C项,两个“若”都是表假设,译为“如果”。A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第二个“以”是表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第二个“其”表祈使。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答案:D
解析:例句与D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定语后置句。B、C两项,是判断句。
6.答案:B
解析:B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产生的结果,而非“秦、晋两军分驻两处”的作用。
7.答案:A
解析:A项,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的话。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
8.答案:C
解析: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
9.答案:D
解析:“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10.答案:D
解析: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①是烛之武的牢骚话。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
11.答案:C
解析:C项,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12.答案:(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2)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