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曹冲称象》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4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重视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借助重要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曹冲称象》的故事最早出自《三国志》,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想出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展现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二、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识字教学借助图片理解字词;写字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同桌运用三星标准互评(一看结构、二看笔顺、三看关键笔);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的排序,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尝试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点评两种称象方法,说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和步骤。通过对比,体会“直”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冲爱观察,爱动脑的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难点:利用“重物会使船下沉”的知识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复述称象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
教法:情景教学法 阅读法 师生互动法
学法:感情朗读法 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导入
1.教师出示生词:曹冲、称一称、议论、官员、重量、一杆、秤杆、线条、停止、树根、称象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说说容易读错、难读的字音。
生:请大家看第X自然段,第X行,一杆大秤,秤是后鼻音。
生:请大家看第X自然段,第X行,船舷xian,读第二声。
(三)再读课文 理解感悟(15分钟)
1.点名一组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问题:有人送了________一头大象。 A.曹冲 B.官员 C.曹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谁起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文章是怎么描写这头大象的?生回答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出示大象图片,播放大象的声音,突出大象的大和重)
师:“像···像···”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用“像···像···”继续造句子。
大象的耳朵像一把蒲扇,鼻子像一根水管。
大象的尾巴像一根鞭子,牙齿像两把尖刀。
过渡:这样一头大象,想要称出它的重量,可真不容易。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问:当曹操提出要称象时,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用“____”画出来
生: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板书:官员 造大秤
出示问题:有官员想出了造大秤的方法,有的官员却____这个官员方法。
A.同意 B.不同意
师:有的官员为什么不同意造大秤的方法?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问题,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生: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行,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师:很好。意思是,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意思是:没有人有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
(2)师:听了官员们的话。曹操同意造大秤的方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他直摇头。
师:你能把“直”这个字换个说法吗? 不停,不断,连连。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造大秤这个方法行不通,但曹操的儿子曹冲有办法,他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安静地默读第四自然段。
(1)曹冲称象的过程一共是几句话?我们一起看第一句话,请你读一读,你能找出关键词来吗? 擦出蒙层 :赶象上船 画线
(2)学习第二句话,找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考虑这句话的关键词
擦除蒙层:赶象上岸 装石头
(3)学习第三、四句话,齐读,找出关键词擦出蒙层:称石头
(4)请同学们读一读称象过程拖拽打乱顺序,让学生上白板一边摆一边说出正确的顺序。【蒙层、拖拽】
(四)浏览课文,复述称象
1.把________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________多少,就沿着________,在________上画一条线。(赶象上船 画线 )
2.再把大象________,往船上装________,装到船下沉到________的地方为止。(赶象上岸 装石头)
3.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称石头)
4.________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5.提出问题:船上的石头的重量_____大象的重量?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6.请2名同学口述称象过程
7.称象的结果
(课件出示句子)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动画】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语吗? 果真 真的 【蒙层】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效果更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对比分析,明白道理
1. 同学们,这节课一共有两种称象方法,你更欢哪种?为什么?
2.这个办法谁想出来的?(曹冲)那个时候他才7岁,我们要向曹冲学习什么呢?
3. 让我们在大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官员和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进行评价,说明理由,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自然引出对曹冲的评价,带着感情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在读中让学生感悟,避免简单说教,学生的思想教育于润物无声中进行。
七、板书展示
4曹冲称象
官员们 造大秤
赶象上船 画线
曹冲 赶象上岸 装石头
称石头
爱观察 爱动脑
八、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综合本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