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优质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优质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3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鸿门宴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 ,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内容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影响与价值
《史记》体例:
本纪:“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世家:“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陈涉世家》)
列传:“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表:“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鸿门宴背景
BC206年,陈涉起义后第3年,楚怀王派项羽、刘邦等分头攻打秦军,临行前,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的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先入关,攻下咸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无内诸侯”。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于是一场鸿门宴会上的战争就此拉开了。
学习活动一:完成文言翻译,积累文言知识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要求学生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2)集中提问:本文较长,学生问题应该较多,应在课堂上由学生集中提问,其他同学或老师相互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
提示:本文较长,老师应与学生一起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同步解析与测评》“语言知识梳理”部分,梳理出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中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和虚词“且”。
找出文中“且”的用法,总结“且”作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且”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
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表并列关系,又……又……,一边……一边……
例: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老学庵笔记》)
(4)表示转折关系
例: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
(5)表示假设关系,若、如果
例: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6)表示选择关系,抑或、或者
例: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2、副词
(1)姑且、暂且
例: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2)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学习活动二:跌宕起伏的情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是情节完整;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照应,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筛选,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情节一波推动一波。各环之间相辅相成,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学生阅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发展过程。
提示:
全文以“鸿门宴会”为核心可以分为宴会前、宴会中和宴会后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情节,学生需要概括出这些具体的情节,并关注情节的起落。
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计——项伯说情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营——义责项羽——沛公间走
宴会后:张良留谢——亚父破璧——诛杀无伤
学习活动三:众生相中析成败
一场鸿门宴正式拉开楚汉之争的序幕,有人说胜负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性格决定结局。在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中,刘项两大集团的主帅、文臣(谋臣)、武将、奸细均有登场,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这些人物各自的表现,体现出的各自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上面的观点。
提示:
本题的人物最好是分组探究,主帅项羽VS刘邦,谋臣范增VS张良,武将项庄VS樊哙,奸细项伯VS曹无伤,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组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重点放在项羽VS 刘邦这对主帅人物上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
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轻信细说,轻率耿直;轻狂自大,不可一世
2、项伯说情,项羽许诺——虚荣、自大的心理得到满足;守义、有功而击之不义;重亲、重用亲信,信任亲信;反复、会轻易改变决定
3、刘邦道歉,项羽摊底——胸襟坦荡,胸无城府;轻视小人,不想保护
4、项羽留饮,位分尊卑: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明确古代座次:坐西向东为最尊,次为坐北向南,再次为坐南向北,坐东向西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力量悬殊,性格自大。
5、范增举玦,项羽默然——心高气傲,刚愎自用;太看重武力和荣誉,太讲究游戏规则;君王“为人不忍”,不愿乘人之危;刘邦称“臣”谢罪,杀之不“义”。
6、樊哙闯帐,项羽赞许——赞其闯帐之勇,叹其声势之壮,感其护主之义,嘉其事理之明。
项羽总结:
①志向远大但又政治近视;
②雄才大略而又单纯天真;
③光明正大但又割悍滑贼;
…………
刘邦
1、看看刘邦的两种表情:项伯来访,刘邦大惊;张良追问、刘邦默然。
——这是两种很有意思的表情。揣摩刘邦的心情:大惊是因为大军压境,覆巢之下无完卵,形势可危;默然说明当时刘邦也许在积极思考应对,也许就是一筹莫展。
2、听听刘邦的称人和自称:称项伯为“伯”,称项羽为“将 军 ”,称张良为“君”“公”,称自己为“臣”
——“伯”有“大哥”之意,俨然一家之人。对项羽四称“将军”,极尽奉承之能事。体现出刘邦工于心计:抬高项羽,拉近项伯,尊重张良,放下身段,委曲求全。
3、想想刘邦在两个场合的提问:刘邦在张良告知项羽第二天要来攻打的时候,两次问张良“为之奈何?”,在借故离开宴席时问樊哙“为之奈何?”,这两次提问获得了怎样的结果?
——问张良,张良为他定下接见项伯,当面陈情的计策,并且使赴鸿门宴成为可能。问樊哙,樊哙一席话坚定了他中途逃脱的决心,并且使他脱鸿门宴的危险成为可能。也许刘邦内心已有成算,但在关键时刻,仍然不忘向下属征询策略,可谓虚心纳下,善于用人。
4、谈谈刘邦的两个决定:一是决定第二天一早向项羽当面歉,二是决定在剑拔弩张的时刻不辞而别。请从时机把握和准备事项等方面评述刘邦的两个决定。
这两个决定是几千年来所有杀机潜藏的宴会中最智慧的决定,是一个英雄和政治家的分野,也是两个英雄成败的分水岭,是汉兴楚弱的最初转机。
决定 时机 准备
赴宴 旦日从百余骑 称兄长;奉卮酒;约婚姻;带重礼;从百骑
离席 樊哙从良坐 樊哙做贴身警卫;留下张良以尽礼数;脱身独骑减少目标;小道间行节省时间;入营再谢,以防反悔。
刘邦总结:
能屈能伸,有勇有谋
善于机变,狡诈多端
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当机立断,为人狠辣
…………
谋臣
范增:聪慧、急躁、倚老卖老,使得项王、部下与他不能心意相通
张良:机智、忠诚、老练沉稳,使得刘邦、部下与他能上下团结
武将
项庄:勇武、忠心、似巧实轴,只知依亚父之意行事,不会灵活变通
樊哙:威猛、忠诚、粗中有细,既能依刘邦指示说话,又能随机应变
奸细
项伯:重情又寡情薄义,为了救命恩人成为奸细重了情,为了亲家背叛了侄儿既薄义又寡情
曹无伤:虚伪又趋炎附势,看到项羽势大就欲投奔,结果被刘邦杀掉
探究:人物性格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刘、项二人功业相反,成败各异,你认为二人的性格特点与其成败有着怎样的关系?结合课文加以探究。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二人成败各异的?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说理。
探讨:谁是英雄?
中国是一个产生英雄,并崇尚英雄的国度。有人仰慕雄才大略的刘邦,有人推崇一诺千金的项羽,请结合《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在你心中刘项二人谁是英雄?简要阐释理由。
学习活动四: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兵散弓残挫虎威,
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
看却江东不得归。
——(唐)汪遵《乌江》
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人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令张良留谢 君臣顿首谢罪
B.故幸来告良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C.大礼不辞小让 故人西辞黄鹤楼
D.杀人如不能举 举世皆浊我独清
3.下列各句中标红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籍吏民,封府库 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⑧沛公欲王关中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吾得兄事之
A.①②③④⑧/⑥⑦⑦/⑤/⑩
B.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⑤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送孟浩然之广陵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击破沛公军
C.其意常在沛公也 此其志不在小
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5.下列各句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吾属今为之虜矣
C.沛公安在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项羽的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B.参乘,亦作“轸乘”,古时站在车左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C.季父,古代称最小的叔叔为“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山东,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