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幸、善、事、谢、操、置、从”等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因、于”等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及作者等相关知识;
(2)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受“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如无间”的行文特点。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二、教学建议
1.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2.本文文言知识难度小于《烛之武退秦师》,易读易懂,然而其文学价值却高于前文,故本文的教学可偏重于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重点放在本文的文学鉴赏。
3.本文中“因”和“为”的用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可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因”和“为”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文言难度低,老师可以将文中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字音字形知识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以导学案形式给学生提前做一次梳理,课堂上不再偏重于文言教学,重点字词句知识提点一下即可,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对照积累,可省去课堂教学不少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另一方面,此文的故事性相较《烛之武退秦师》更强,情节安排更具可读性,人物形象更多样、丰满,老师可将课文内容分解,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解决翻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大意。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因”“为”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山东”“非常”“再拜”“属”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掌握判断句及省略句的判断方法,学会补充省略成分。
2. 客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
3. 体会《史记》“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的行文特点。明确司马迁刻画人物的用意。
4.赏析课文波澜跌宕,“三起五落”的情节安排,精妙如间的人物描写,明确其文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
[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
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 ,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4.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
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设计课时:2-3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课前预习
1.查询资料:
(1)查询《史记》相关资料
(2)查询“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六个关键词的内容。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情节结构;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课堂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本矛盾,明确矛盾主次。
2.明确各人物在矛盾中各自起的作用。
3.感受并理解太史公行文“意理却细如无间”的特点。
4.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教学重点:
把握文本矛盾,明确矛盾主次。
教学难点:
1.明确各人物在矛盾中各自起的作用。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老师展示文中重难点文言字词句,指名学生解析、翻译,用时控制在10分钟内。
2.师生一起回顾故事情节。
二、梳理矛盾
1.学生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人和事的各种矛盾。
2.讨论,这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明确:文中涉及的矛盾有:
(1)人物矛盾
①刘邦和项羽的矛盾
②项羽和范增的矛盾
(2)事理矛盾
①项伯替沛公说话,席间还以身保护沛公
②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两次错过杀掉沛公的机会
③樊哙闯帐,项羽竟然赞扬他、赏赐他
④沛公回营后留张良告辞,项羽竟未杀掉张良
(3)阵营矛盾
这个事件表面上看是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实际上是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的较量。
注:学生很可能专注于刘项矛盾而忽略两大集团的谋臣们在事件中的作用。鸿门宴与其说是刘项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之间的矛盾。
三、问题探究
1.为何曹无伤的告密轻易就起了作用?
明确:司马迁在全文第一句就做了铺垫: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这句话领起了宴会前的所有内容。
追问:为何范增也侧击项羽攻打沛公?
明确:范增作为谋士,在战略上自然重视沛公的存在,而项羽又占尽优势,故范增怂恿项羽攻打沛公。
再追问:既然项羽已经大怒,为何司马迁还要加入范增的劝说?
明确:这个情节说明项羽只是一时之怒,随着曹无伤的离去,项羽的怒气平复之后就打消了攻打沛公的念头。因此,范增的出场是必要的。
再追问:这说明项羽的性格有什么特征?
明确:冲动,优柔寡断。
老师提点:司马迁安排范增的言辞,说明司马迁行文很注意什么?
学生明确:很注意逻辑的连贯和严密。
2.那么,项伯又在故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确:项伯是线索人物,亦是连接刘项的桥梁。
追问:他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确:(1)项伯替刘邦美言,彻底打消了项羽攻打刘邦的念头。
(2)在鸿门宴上,项伯掩护刘邦,为刘邦逃脱创造了机会。
总的说来,项伯是帮助了敌人,坑了自己人。
再追问:作为项羽的叔父,项伯理应属于项羽阵营,他为何帮着刘邦阵营做事?
明确:因为张良是项伯的朋友,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
再追问:这说明项伯的性格怎样?
明确:忠厚,仁义。
再追问:相比项伯的忠厚仁义,刘邦和张良呢?
明确:那就虚伪,狡诈了。刘邦和张良实际上是利用了项伯的忠厚来实现自己的计谋。
3.刘邦和张良利用了项伯,那樊哙在事件中又有什么有意义?
明确:樊哙是刘邦的参乘,职责是保卫刘邦。他忠勇的行为受到项羽称赞和赏赐,让项羽无法对刘邦下手。
追问:项羽和樊哙相比,谁更勇猛?
明确:自然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更胜一筹。
再追问:项羽项庄二对一,占尽优势,加之樊哙闯帐是危险的、无礼的行为,为何项羽不当即下手杀掉樊哙和沛公?
学生在这里可能会一时想不出答案,如果这样,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分钟,并且提点一下:面对项羽,樊哙的优势在哪里。
明确:樊哙的说辞在道义上占据了优势,导致项羽没有下手。
再追问:这又说明项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重道义。
再追问:项羽的重道义在哪些地方还有表现?
给学生30秒寻找。
明确:(1)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动。
(2)张良留谢项羽,项羽未杀张良。
再追问: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和张良是妇人之仁,表现了他的沽名钓誉,轻敌自大,乃至太史公都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板书),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可自由回答,相互辩论。
明确:项羽肯定有“自矜功伐”的一面,毕竟他是一个占尽优势、未尝败绩的西楚霸王;但他不杀刘邦和张良,更多是来自于他恪守道义的精神;当然,他恪守道义也可以理解为他“自矜功伐”,为了维护自己的英雄形象而为之,说他沽名钓誉尚可,轻敌自大则不妥。
4.由此可知,项羽和范增的矛盾焦点是什么?
明确:道义与谋略之间的矛盾,亦是二人价值观的矛盾。
追问:由此可知,刘邦集团的胜利和项羽集团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明确:刘邦集团上下齐心,价值观是统一的,相互认同的;而项羽集团内部价值观是不同的,相互并不认可
老师小结:尤其是项伯,还帮起了敌人。以同心对异念,项羽集团自然输得彻底。
四、人物形象总结
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学习中,已经对除曹无伤、项庄(皆“戏份”不重)以外的人物有了具体、全面的了解,故这一环节,老师讲授即可。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各方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项羽:个性冲动,沽名钓誉,自矜功伐;但他光明磊落,恪守道义,具备乱世英雄的特征。
刘邦:虚伪狡诈,两面三刀,从他说“诹生说我曰……”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小人;但他遇事冷静,行事果断,也是一个乱世奸雄。
张良:果敢睿智,忠心耿耿,老练多谋(未点破刘邦的谎言)的谋士,他善于团结所有有利力量,是刘邦阵营的灵魂人物。
范增:老谋深算,独断专行的谋士,其谋或高于张良,但因为自己独断专行,不和项羽沟通,导致双方互不认同,最终坐失良机。
樊哙:忠勇豪爽,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的勇士,对张良言听计从。
五、拓展总结
师:从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看,我们会发现,真正打败项羽的是什么?
明确:他的性格。
师:因此,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成败。但我们发现,作为失败一方的项羽身上仍闪耀着仁义的光辉,而胜利者刘邦身上则尽是小人特征,司马迁为何会如此刻画二人呢?
老师总结:
刘熙载说太史公行文“寓主意于客位”,意思是太史公常把自己对人物的评判和情感寄予到人物刻画中,这篇课文亦如此。
太史公对项羽有种纯粹的崇拜,为刻画项羽的高大形象,太史公不惜拉着所有人围绕项羽做陪衬,哪怕是胜利者刘邦与人杰张良。项羽虽然有“自矜功伐”的一面,但在鸿门宴上,项王展现出的是一个率真守信,不玩阴谋的君子。当所有人都在他面前演绎着肮脏的阴谋阳谋时,他仍能泰然处之。面对着贪婪狡诈、满嘴谎言的刘邦,他宽以待人;面对范增的示意,他恪守道义;面对闯帐拼命的樊哙,他亦赞美善待之。然而,君子总是被小人暗算,忠厚仁义的项伯被刘邦、张良哄骗利用,项王在宴会结束后还被张良忽悠一把;君子又都是孤独的,连自己最信任的亚父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忠义、受人挑拨。当白子被黑子团团包围时,项王这颗白子仍刚毅顽强地做英雄的自己。这样的项王也许就是太史公自己内心悲苦与不屈的投射吧。《史记》中的项羽就是太史公精神世界的化身,太史公成就了项羽,也成就了自己。
六、课时作业(可使用答题器作答)
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①公为我献之 ②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C.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何辞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
【解题思路】C项,两个“因”均为副词,趁机。A项,①句中的“乃”为副词,于是,就;②句中的“乃”为副词,才。B项,①句中的“之”为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②句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D项,①句中的“为”是介词,替;②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
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①③⑥⑦⑨ B.②④⑤⑦⑩ C.②④⑥⑧⑩ D.①③⑤⑧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解题思路】①“距”通“拒”,“内”通“纳”。②“坐”通“座”。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⑦“采”通“彩”。⑧“要”通“邀”。⑨“蚤”通“早”。故选D。
3.下列句子的句式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解题思路】B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故选A。
4.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沛公则置车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①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D.①大行不顾细谨 ②张良曰:“谨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
【解题思路】A项中,“具”都为“具体地,一五一十地”。B项中,①“丢下”,②“放置”。C项中,①“临幸,宠幸”,②“幸好”。D项中,①“谨慎”,②“恭敬”。故选A。
5.下列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也
C.①君王为人不忍 ②为之奈何
D.①客何为者 ②何辞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
【解题思路】A项中“为”均为“替”。B项中,①“认为”,②“被”。C项中,①“作为”,②“做、办”。D项中,①“是”;②和“何”一起翻译,“为什么”。故选A。
6.找出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吾得兄事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道芷阳间行 D.籍吏民,封府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解题思路】A、B、C均为名词作状语,D为名词作动词,“登记造册”。故选D。
7.选出下列句中省略成分不同的一项( )
A.沛公军霸上 B.为击破沛公军 C.将军战河北 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省略。
【解题思路】A、C、D项都有省略介词“于”的情况,B项省略“我”。故选B。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