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阿细跳月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音乐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音乐活动"为主线,以“变与不变"为主 题,贯穿《阿细跳月》整堂课,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产 生思考。
本课意在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根 植在民族土壤的音乐作品。领略阿细人“跳月”的音乐舞蹈 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阿细跳月》,学生能够喜欢彝族音乐,并建立 起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多元文化意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舞蹈动作、体验舞蹈动作的特点进而感受音乐 的特点。
3.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感受,能够判断 出乐曲是由3/4加2/4组成的复合拍子。学生能够听辨出各 段中主要乐器的音色。
【教学重点】
1.能够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热烈红火的风格特点,
2. 根据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乐曲当中出现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背景介绍
01.
新课导入
02.
拓展延伸
04.
歌曲分析
03.
背景介绍
01.
泸 沽 湖
大家猜猜看,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
新课导入
02.
大家猜猜看,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由来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
她们跳的是什么舞蹈?
阿细跳月
阿细人每到播种的时候,为了抢时间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了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歌曲分析
03.
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情绪感受?
音乐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情境?
这首乐曲分几个部分?
5 1 3 1 3 5 2 1
5 5 3 1 3 5 2 1
5 1 6 1 3 5 2 1
5 3 3 1 3 5 2 1
.
.
.
.
.
.
.
.
……
1=F5/4
这首乐曲一共出现几次主旋律?
这首乐曲一共出现几次主旋律?
(一共出现了14次)
师: 等 等 我 呀 生:嗨 快 跟 上
阿细:彝族的一个支系。
跳月: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
s d’ m ’ d ’ m ’ s r ’ d ’
s ’ m ’ m ’ d ’ m ’ s r ’ d ’
引子
竹笛
合奏
弹拨
二胡
高胡
笙
竹笛
弹拨
合奏
竹笛
合奏
尾声
二胡: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特别丰富。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
竹笛: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使用较为广泛,既可独奏、齐奏,也可用于伴奏及乐队合奏。
《阿细跳月》这首乐曲,曾两次在世界青年会上得到极高评价,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我们应该感到自豪,音乐是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我们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世界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
拓展延伸
04.
跳月舞基本舞步和动作
跳月舞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女孩合着节拍与男孩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
模拟表演 “阿细跳月”
排成不同的队列,模仿并创编以表演阿细人的“跳月舞”场面,体会热闹欢乐的场面,以表演来表达对音乐的综合感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