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美姬/项籍 鲰生/骤雨 阻碍/人为刀俎
B.樊哙/杂烩 帷幕/蔚蓝 树梢/不胜杯杓
C.杀戮/绿林 彘肩/卮酒 骑马/不计其数
D.玉玦/诀别 许诺/偌大 潜力/遣将守关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崤山以东。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同“切”,急切。
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3.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C.具告以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良乃入,具告沛公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6.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度我至军中 度:估计
7.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去四十里 脱身独去
B.沛公不胜杯杓 不胜枚举
C.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未辞也 何辞为
8.下列各组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令张良留谢
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何辞为
9.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客何为者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的意思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1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之军中,公乃入
C.长于臣 樊哙覆其盾于地
D.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
14.把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答案与点拨
1.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读jī/jí,zōu/zhòu,B项,分别读kuài /huì,wéi/wèi,
shāo/sháo。C项,分别读,lù,zhì/zhī,qí/jì。D项,分别读jué,nuò/ruò,
qián/qiǎn。
2.答案:C
解析:“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3.答案:B
解析:B为被动句,ACD都是判断句。
4.答案:D
解析:A项,名词,交情/连词,所以,因此。B项,动词,到/代词,他的话。C项,介词,把/连词,来。D项,副词,于是,就。
5.答案:D
解析:“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6.答案:A
解析:“让”是责备的意思。
7.答案:D
解析:D项,两个“辞”都是“告别”的意思。A项,“去”分别为“距离”“离开”。B项,“胜”分别为“承受”“尽”。C项,“安”分别为疑问代词,哪里/“养”。
8.答案:C
解析:C项,两个“因”均为副词,趁机。A项,“乃”分别为副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之”分别为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为”分别为介词,替/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9.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10.答案:D
解析:“遇”,应为“对待,招待”的意思。
11.答案:A
解析:A项,都是介词,把。B项,副词,于是/副词,才。C项,介词,表比较/介词,在。D项,形容词词尾/连词,然而,表转折。
12.答案:D
解析:②表现张良的谋略;③是张良与项伯交往的缘由;④是刘邦的话。排除这三句即可。
13.答案:B
解析: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有误,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
14.答案:
(1)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将怎么办呢?”
(2)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入关呢?现在人家有大功,您却要攻打他,这是不仁义的行为啊。
6 / 7